各位校友:
从去年12月10日召开年会到今天,恰好整整一年的时间。首先我代表南京大学党委、南京大学行政,向今年的校友工作年会,以及校友总会第五届理事代表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球的校友们问好。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母校发展的各位校董、常务理事、校友以及各校友组织致以衷心的感谢!
一、南京大学发展情况介绍
首先,关于学校这一年来的发展情况,我想主要就大家特别关注的四件大事,做一个简要的汇报:
第一件大事,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南京大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圆满完成了配合中央巡视工作任务。中央巡视组对南京大学巡视,这是对全国所有重点高校的统一行动。虽然巡视了两个月,整改了一个月,但实际上,巡视工作一直在进行当中。南京大学全体教职员工,以一种高度的认识、责任感,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配合中央巡视组,圆满完成了巡视任务。上级党组织,到学校来看一看学校的发展情况,还存在哪些不足的地方,还有哪些要改进的地方。通过巡视,我们思想认识提高了不少,所以说,我们一方面接受了一次政治考验;另一方面,我们的办学方向更加明白、明朗,办学的思路也更加清楚,而且建设学校的积极性也更大,干劲也更足了。巡视对于我们学校下一个阶段“双一流”的建设,确实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件大事,南京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学校就准备相关材料。9月份,“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正式公布,南京大学进入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行列。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有15个学科进入到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名单。这15个学科中有4个是文科的,5个是工科的,有6个是理科的。从中也可看出,我们在前一个阶段的工科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明显的进步。然而,我们的目标是“文理工医”协调发展,医学和生命科学还是未有大的突破。现在学校提出四大建设计划:第一个是立德树人计划,第二个是卓越研究计划,第三个是学科高峰建设计划,第四个是一流队伍建设计划。十九大报告中,关于高等教育有两个要点:一是“双一流建设”,二是“内涵发展”。南京大学提出的四个计划就是强调内涵发展,树学科高峰,育精英人才,做顶尖科研。南京大学就是要走“高精尖”的发展道路,建设我们的“双一流”。
第三件大事,启动实施“卓越研究计划”,做好服务国家大文章。近年来,我们强调科研转型,从“论文导向”转向“问题导向”,从“跟踪研究”转向“原创研究”,从“分散研究”转向“组织科研”。从去年开始,我们实施了“科技创新十百千工程”,就是每位老师要提出一个科学问题,这样我们有一千个以上的科学问题;高水平老师要提出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那就是100个以上;然后全校形成10个世界级的科学问题。去年,我们完成了“千”和“百”前两个层次,我们的学科带头人提出了一百多个科学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实施“卓越研究计划”,首批启动的有5个,理科2个——物理学院的量子计算、现代工程学院的光子芯片,文科3个——抗日战争研究、文科评价体系和亚洲概念史。今年我们还将继续启动第二批“卓越研究计划”。可以想象,通过“卓越研究计划”的实施,可以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全校老师们呈现出关注重大、关注原创、关注高质量的新风尚。
在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方面,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军委科技委项目17项,其中亿元级项目2项,千万级项目13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1项,位列全国高校第三。在基础研究方面,继续保持优势,据自然出版集团公布的NI指数排名,我校位列全球高校及科研机构第14位,国内高校第2位。在科研成果方面,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教育部、江苏省科技奖一等奖6项。在重大关键技术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比如我们研发的高效光热转换及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世界上像素密度最高的亿级像素成像芯片、强流高亮度超导质子源等等。同时,今年我们的文科也出现了一个很好的势头。文科初步提出了10个跨学科的研究计划,并围绕一个问题组建一个研究院,不同学科的文科老师组合在一起,共组成了10个研究院。这样申报重大课题的队伍就强大了。今年我们国家社科重大基金的申报数,全国高校第一。
第四件大事,11月底,中国科学院刚刚公布了2017年增选院士61人名单,我们有1位教授和3位校友位列其中。我们化学化工学院郭子建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其他三位优秀校友,分别是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化院1983级蒋华良校友;数学物理学部院士、数学系1982级陈志明校友;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气象1979级陈德亮校友。根据我们教育研究院的研究数据,1955年以来,南大毕业生被评为两院院士的人数,有119人在全国高校排第2位,仅次于北京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南大毕业生被评为两院院士的人数,在全国高校排在第3位,仅次于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
二、2017年度校友工作总结
回顾一年来的校友工作,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校友组织建设规范有序,组织创新富有成效。
一年来,我们新成立了固定收益、美国佛罗里达和生物医药三个校友组织。我们在全球的校友组织总数已经达到了94个;苏州、安徽、纽约、新西兰、规划等10个校友组织顺利完成了换届。综观这几年校友组织建设与发展,总体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行业校友组织成为新的热点。随着校友们事业发展需求的不断增长,加强相同行业校友的联络与组织是必然的趋势,由此带来了行业校友组织的兴起。无论之前成立的规划、环境行业校友组织,还是新成立的固收、生物医药行业校友组织,都得到了广大校友的热切回应与支持。究其原因,是因为行业校友组织更加贴近和深入校友的生活与事业发展。目前,其他行业的校友们也在积极推动成立更多的行业校友组织。同时,由于行业校友组织与院系的学科发展、应用研究具有很高的关联度,激发了校内院系参与的热情。今年,生物医药行业校友会的成立就得到了化学化工学院和生命科学院的响应与支持。这对于进一步加强校友工作校内校外的相互融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个特点是强调规范成为校友组织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共识。我们从2016年开始实施了《南京大学校友总会关于加强备案校友组织指导工作的意见》,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方面,国内56个校友组织目前有近80%、42个校友组织完成了备案工作;另一方面,新成立的校友组织在筹备过程中,规范严谨,认真履行相关程序。此外,一些行业校友组织推行的“注册会员制”,对于进一步规范校友组织的内部管理意义深远。强调校友组织规范运行,既是贯彻国家加强社团管理、促进社会组织建设的总体要求,也是我们校友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生需求。
第三个特点是校友组织发展越来越重视基础工作和结构优化。近年来,很多校友组织主动适应政策环境的变化,按时换届,不仅实现了新老交替、有序传承,而且优化了组织结构,积极吸引企业家校友和年轻校友参与校友工作,成为校友组织的主导力量。如北京、苏州等校友会,通过换届为校友组织带来了新的气象、注入了新的活力。值得一提的是,规划校友会在今年换届过程中,首先对700多位行业校友进行了调研,在此基础上推行“会员注册”管理,更新了组织结构,为今后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第四个特点是海外校友组织发展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与支持。目前,海外校友组织有38个,占我们组织总数的40%。今年,学校在美国的基金会进一步加大了对在美校友组织与校友活动的经费支持,不仅积极参与洛杉矶、芝加哥、纽约、费城、达拉斯、明尼苏达、康州、华盛顿等地区的校友活动,而且为佛罗里达校友会的成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由此,美国基金会不但扩大了自身在海外校友中的影响,也为美国校友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保障。10月份,总会为美国基金会发起了募集30万美元的募款活动,在海内外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下,此项工作已基本完成。这次募款将主要用于支持在美校友工作和校友活动的开展。
二是校友联络双向增进,联络的渠道不断创新,校友的联络体系日趋完善。
近年来,随着校友返校的人数与规模的迅速增长,改变了校友联络的单向维度,呈现出学校与校友之间相互联络、双向增进的有利局面。据统计,从2013年至今,仅“秩年返校”活动就有245个年级、班级,其中:2013年,16个;2014年,31个;2015年,41个;2016年,66个;2017年达91个。高速增长的校友返校,为我们深入了解校友信息,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力推进了我们的校友联络工作。总结当下我们校友联络的工作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成果是“校友云数据中心”建设初见成效。目前,“校友云数据中心”已完成一期工程,主要实现了两大功能:一是建立了一个覆盖20多万校友的“校友基础信息查询系统”,可以查询到上世纪70年代以后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包含在校生)的信息;二是建立了一个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校友关系管理”系统,目前已积累了5万多校友,信息范围涵盖了基础信息、联络信息、活动信息和校友所从事的行业领域等多个方面。
第二个成果是形成了多渠道的“信息发布和传播交流”平台。随着母校办学事业的发展和校友活动的活跃,总会编印的《南大校友通讯》内容大为丰富,每期字数在20万以上,印数也从最初每期5000份到现在的1万份。《校友通讯》始终是校友们了解母校、联络与交流的重要载体,也是母校联络校友的稳定渠道。同时,我们的“校友网”继续发挥着“校友总会门户”的重要作用,全年发布各类信息900多篇。伴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迅速崛起,“校友网”不断衍生出新的形式。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形式就是“微信公众号”,据统计,除总会之外,我们还有28个校友组织都开设了各自的“微信公众号”。《校友通讯》、“网站”、“微信公众号”共同构成了校友间有效的“信息发布和传播交流”的平台。
第三个成果是建立起多平台的校友联络体系。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一个包含94个校友组织、四大通讯方式、1500多位“年级联络人”和数千个校友微信群的多平台的校友联络体系。今年6月份,我们首次为年级联络人举行了正式的聘任仪式,来自31个院系的77位2017届毕业生受聘为年级联络人。有了这样的联络体系,当我们面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等特征各异的校友时,就能找到一种最优的联络方式,极大地提高我们联络校友的效率与效果。
三是校友活动从联络联谊到互助共享,不忘初心,与时俱进。
2017年,总会秘书处收录的大型校友活动就有400多场。这些活动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个,是以各校友组织为中心开展的联络校友、服务校友的活动。比如,115年校庆期间,海内外校友组织不仅在当地为母校举办了各类庆祝活动,而且出现了多个校友组织跨国、跨地区的大型联合庆祝活动。如,深圳校友会联合9个校友组织在深圳为校庆举办“校庆杯足球邀请赛”;MBA校友会“励行健康校区跑”在北、上、广、深,江苏以及美国、荷兰等多个地区同时启动,共庆母校华诞。这些活动充分展示了“南大人”的忠诚与团结。
纵观我们海内外各校友组织的数百场校友活动,继续以高频次、丰富多彩的佳节联谊、尊师敬老、帮扶困难、文体竞赛、户外郊游等联谊活动,不断增进校友们之间的感情、凝聚了校友人心,不仅营造了坚守校训的良好氛围,也弘扬了“序长不序爵”、“守望相助”的校友文化。行业校友组织以及地方校友组织新近发展出来的很多专业、行业分会,紧扣行业前沿,开展专业性的学术交流、信息与资源共享、实地走访、创投咨询以及直接助力校友事业发展等特色活动,大大增强了校友组织对校友群体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更值得肯定的是各校友组织越来越重视年轻校友。如,今年香港春茗会邀请今日资本总裁徐新、世界银行首席投资官李耀等杰出校友和与会年轻校友零距离分享;北京、上海等校友会专门为年轻校友举办职场经验分享活动;深圳、云南、湖南、福建,省内无锡、泰州等多个校友会为年轻校友举办的“送新迎新”活动等等。这些活动不仅体现了校友组织服务校友的根本宗旨,更提升了年轻校友参与校友组织的积极性,为校友组织增添了新鲜的血液。
二是以服务校友为宗旨的主题化的品牌活动。今年5月20日校庆当天,第二届“校友集体婚礼”如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15对校友新人参加了集体婚礼,3000余名师生、新人亲友、校友代表到场见证,多个网络平台向全球现场直播。今年7月份,我们在苏州校友会和校友紫砂文化俱乐部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完成了第七届“海外校友子女夏令营”活动,来自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挪威等4个国家24个校友家庭的27名子女参加。该活动自2011年开办至今,学校累计投入130多万元、有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的130位海外校友的子女参加。此外,以“守望相助”为立意、起始于2015年校庆的“校友微捐赠”活动,已成为校友们身处困境时可以信赖依靠的、重要的方式与平台。今年,“校友微捐赠”共发起2次活动,参与人数超过5500人次,捐款数额总计60余万元。该活动推出至今,参与人数近4万人次,募集总金额320余万元。从这些活动的参与度、影响力和号召力上,我们不难看出,今后,“由学校主导、院系部处实施、校友组织参与、校友支持响应”的活动开展模式,将成为校友活动的重要趋势。
三是以校内院系为主导开展的校友活动。近年来,院系越来越重视校友工作,成为参与校友工作联络与服务新的主导力量。2017年的院系校友工作也亮点十足。我们外国语学院百年华诞庆祝活动,吸引了包括128位70岁以上老校友在内的1000余位校友返校。在“大众书局”创始人、化院84级缪炳文校友的支持下,“摩尔花园”咖啡馆在仙林校区化学楼落成,这间满屋萦绕着化学元素的咖啡馆,已成为南大化院人名副其实的“校友之家”。今年,刚刚成立十五周年的软件学院,4月份举办了首次“全球校友返校日”,邀请海内外的软件学院校友返校聚会,同时举办了两场创新创业论坛和经验分享会,并就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进行座谈、征求意见。大家可不要小看了这帮年轻的校友,他们当中已有两名先后荣登福布斯30岁以下亚洲杰出人物榜单。此外,院系围绕在校生的创新创业、职场发展等主题,开展各类校友活动就更为普遍了。
四是服务学校中心工作成绩突出。
今年,最要感谢各位的是大家为母校的招生工作所做的贡献。广东、黑龙江、陕西、云南等20多个省份的校友组织、校友都有参与。其中,广东的几个校友组织联络重点中学,直接在中学里面召开南京大学专场招生宣讲会,把目标生源请到会场,招生宣传效果尤为明显。今年我们在各省高校录取分数线的平均排位持续提升。校友组织、校友们参与学校的招生宣传,对于提升母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我要特别为这件事情“点赞”。
在捐赠支持方面,2017年,扬州、泰州、无锡、管理精英、美国校友基金等校友组织设立的奖助学金项目顺利续签,全年完成了近20项校友设立的奖助项目的评定与发放。徐新、杜厦、赵世良、高济宇戴安邦、张慕林翁婵娟等由校友设立的各类基金工作稳步推进。在近5年的捐赠工作当中,我们校友捐赠的贡献尤为突出,总结起来有四个“最”:第一个是最高额的奖学金项目——“徐新国际交流奖学金”,由今日资本总裁、外院84级徐新校友设立,8月份,我们举行了第二届的颁奖仪式,有15名学生获奖,每人获5万美元奖励,用于支持他们赴哈佛、耶鲁、MIT等世界顶尖高校攻读学位;第二个是最高额的社会捐赠奖教金项目——“赵世良讲座教授”,由弘毅投资总裁、物理80级赵令欢校友设立,9月份,在教师节庆祝大会上,我们向一线教师颁发了该奖项,有5位教师获奖,每人10万元;第三个是最大的交叉学科发展基金——由科沃斯集团董事长、物理78级钱东奇校友,于今年5月份捐资1000万元设立的“南大人工智能与量子物理基金”;第四个是最年轻的千万级以上捐赠人——我们04级强化部的郑钢校友,6月份,我们举行了“南大郑钢基金启动仪式”,郑钢基金用于支持教学科研、院系发展、学生培养、校园文化活动等多个项目,总捐赠额超3000万元。在近年的捐赠当中,有一个很好的趋向,就是社会资源和校友资源对于校友工作的支持,比如今天即将举行三项捐赠活动,南大苏富特的董事长朱永宁先生捐资支持校友基金,张志宏先生捐建校友文化中心,郑钢先生捐资支持年会基金。随着校友工作在学校中心工作中的地位转变,引入各方资源来支持校友工作将成为今后捐赠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支持学生培养方面,通过校友、校友组织,积极引入社会优质资源,为本科生开设通识课程、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指导讲座,支持母校“三三制”人才培养。在今年的毕业和开学典礼上,分别邀请化院90级、江苏中旗董事长吴耀军校友和商院91级、边城体育董事长黄耿校友作为发言嘉宾,激励毕业生和在校生成长成才。
在支持学生就业方面,除了做好传统的校友企业来校招聘的联络对接、发挥行业校友组织的作用之外,今年,还积极参与到“南京大学学生精英训练营”的工作当中,得到了上海、深圳、四川、贵州等地校友组织的积极响应与支持。
三、校友工作展望
2017年即将过去,一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仅仅是我们校友工作历程中一个已经翻过的篇章。就在半个月前,也在这个会场,校友总会刚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友工作研究分会联合主办了“2017年中国高校校友工作干部培训班”,来自全国130多所高校近200名校友工作者参加了培训。在学习与交流当中,我们感叹于兄弟高校的特色经验之余,也深深感受到了压力。南京大学如何把校友工作做得更好?怎样更好地、更精准地服务校友?这是我们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所以在下一阶段,我们要扎实推进三项工作:
一是继续加强校友工作队伍建设。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校友工作已经进入了专职专业的发展阶段。我们在2016年初正式成立的校友工作办公室是我们加强校友工作队伍的一个起点,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们要加强院系校友工作的队伍建设,促进团委、学工等职能部门与校友工作体系的融合,强化全体师生员工参与校友工作的意识,逐步建成专职专业的校友工作队伍。
二是积极壮大“南京大学校友基金”,为校友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我们的“校友基金”成立很早,至少有20年的历史,然而至今也仅有不到400万元的规模。相较于校友们为母校事业发展提供的资金支持,这一数额实在是微不足道。随着校友工作的迅速发展,建立一支真正属于校友、用于校友的基金已势在必行。在此,特别感谢朱永宁先生、张志宏先生和郑钢先生对校友工作的支持。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校友、社会各界人士共同来支持南京大学校友事业的发展。
三是加速“校友之家”的建设工作。随着校友返校热情的高涨,院系校友工作的发展,回归母校开展校友活动已成为校友活动的重要趋势。学校要发挥资源动员、整合方面的优势,加速“校友之家”的建设工作,建立有形的、可供展示的、可以承载校友美好记忆的物理空间,进而以之为平台形成未来我们校友集聚的“活动中心”,促进我们校友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各位校友,回顾过去,在全体“南大人”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校友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展望未来,我们已经站在了“新时代”的起点上,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为南京大学校友工作这份高尚的事业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