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和名师,是学生、家长和社会关注和向往的。名师是名校之本,名师是学生之魂。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名师的首批代表为李学清、朱森、徐克勤、陈旭、姚文光、张祖还、孙鼐、郭令智、肖楠森、王德滋和薛禹群。我和刘德良在南京大学地质系受教五年(1956~1961),在诸位名师中印象最深的首推徐克勤、郭令智和王德滋三位地球科学宗师。本书是我们对三位宗师的业绩、精神、学风的忆述,也是学子们继承名师伟绩、秉承名师精神和传承名师学风的表征。
我从小学高年级时就有为国家找矿的启蒙雏思,中学时已确立了报考地质专业的目标。我报考南京大学地质系、攻读大地构造专业、完成毕业论文这三步骤中皆受益于三位名师。
徐克勤院士为世界钨矿地质泰斗,又在“花岗岩研究”方面功业非凡,他的早年学生王德滋院士赞誉他是“华南地区花岗岩类研究的开拓者”。1956年我拟报考地质专业,在选择学校时,就是得知南京大学徐克勤教授从1947年至1956年新中国成立前后连续任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并于1942年和1943年分别在Geological Memoirs(Series A)和国际矿床学最权威刊物Economic Geology上发表Geology and Tungsten Deposits of Southern Kiangsi和Tungsten Deposits of Southern Kiangsi, China两篇国际钨矿地质领域权威性论文,使我决定将南京大学地质系作为高考第一志愿,并被录取,因此,徐克勤教授是我迈向地质之门的领路人。
1994年我写信给徐老师问可否推荐我申报1995年院士,他欣然同意。1995年初我回母校向他汇报研究成果,汇报完后他说:“现在拔尖创新人才多,院士选举竞争大,若第一次选不上院士要加倍努力。当选院士不是个人科学高峰的终结而是开始。”我回答老师:“我以小学生报考大学的心态申报院士,若第一次选不上,会终身勤奋从事科学研究。”非常幸运的是,当年就被选上院士了。1995年中国科学院地学部有效候选人93名,当选的十名院士中有三名为南京大学校友,第一名为学兄刘振兴,学兄周志炎和我并列第二名。徐克勤院士、李德生院士和傅家谟院士是我的推荐人,他们是我走向科学大道的引航人。
郭令智院士毕生从事大地构造研究,特别以华南大地构造研究著称于世。王鸿祯院士称赞他“功推板块,学称地体”“泽被华夏,誉满海疆”。一次上课,郭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述魏格曼深入洞察大西洋两岸地貌,特别是非洲西岸和南美洲东岸形状高度衔接性,而提出大陆漂移说。他接着评论说:“一个成功的地质学家,要反复研究各种地质现象,从中找出规律,提出理论。”这次讲述和评点,启发了我选定攻读具有宏观性、考量思维力、高度综合性的大地构造专业。故郭老师是我选择专业的引导人。
1979年我提出煤系成烃以气为主、以油为辅的煤成气理论,就得到黄汲清、张文佑、叶连俊、关士聪和翁文波等大批专家支持。我主笔的《煤成气概况》报告,1982年初获得***总书记批示,1983年“中国煤成气研究”获得国家重点科技攻关立项,促成煤成气勘探大力开展。但当时也有个别人对煤成气持有异议。在1984年“全国天然气(包括煤成气)资源座谈会”上,我单位的一位行政领导偏听一位同志对煤成气的意见,批评目前“煤成气勘探上冷冷清清,没有大突破”。对此不合实际的批评我想不通,有情绪。1985年春我回母校向郭令智老师汇报工作时提及此事,他循循善诱地说:“一个人在学术上和生活中不免有曲折,不能气馁。在学术上,只要认定自己观点有客观事实做依据,即使个别人不理解乃至反对,你都要做更细致深入的工作,提出更多科学依据论证。”郭老师一席话化解了我的委屈,安定了情绪,使我更加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煤成气研究中。至今在煤成气理论的推动下,中国从贫气国迈向了产气大国。因此,郭令智院士是我走好学术之路的支持人。
王德滋院士以花岗岩、火山岩及其成矿关系研究著称,他开创性地提出了“次火山花岗岩”的理念;并在我国首次发现S型火山岩。莫宣学院士高度评价他的工作:“对我国岩石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在他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时,他的学生张以诚(1963届毕业,颇有才华)写了四首“十六字令”表示祝贺,现将其中一首转载于此:“岩,山石磊落自成岩,苦钻研,快马更加鞭。”赞美了王老师对岩石学的钻研精神和重大贡献。
南京大学地质系学生都十分崇敬中共党员王德滋、俞剑华和刘元常三位老师,因为他们觉悟高,方向正,是学子们的学习榜样。在我大学五年,以及离母校半个多世纪中获得的有关王德滋老师的信息,处处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在学术上的精益求精。他撰写了《光性矿物学》教材初版后接着再版,八十岁时又出了第三版;他讲课时座无虚席,学生听课如沐春风。当我申报院士时,他总是十分关切;我赠送著作给他,他总是表扬和鼓励。但涉及他自己的事则严于律己。2016年孙岩、刘德良和我一起商议,想为王老师庆祝九十大寿,但王老师说现在党中央不提倡搞祝寿会活动,我们应该自觉遵守,说明王德滋老师有很强的党性,是贯彻党的纪律的楷模,是引导学生前进的举旗人。王老师年轻时做科研,自带水壶和干粮独自翻山越岭不怕劳累的精神,也曾激励我克服困难,完成了被评为优秀的《宁镇山脉地层中缝合线构造》的毕业论文。
南京大学地质学科的办学史源于前身东南大学,当时包括地质门和地理气象门的地学系,这是目前中国科学院地学部涵盖的主要学科。南京大学地学系名师辈出,在名师教导、培育和熏陶下大批学子成为中国地质事业的俊才帅才。2016年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总数231位,其中37位来自南京大学。许靖华、周忠和及安芷生成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谢先德和郭华东成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足见南京大学地质系学风淳朴,育人有方。
2017年4月9日,戴金星院系(左)与南京大学校长陈骏院士在徐克勤先生铜像前留影
(本文为《师承——忆南京大学三位地球科学宗师》一书前言,转载自《南京大学报》2017年9月20日,总第1211期)
作者简介:
戴金星,1935年生,浙江温州人。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杰出的天然气地质和地球化学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他在天然气特别是煤成气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是中国煤成气研究的奠基人,又是无机成因气的开拓者之一。1987年和1997年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