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开讲啦》最新一期邀请到的开讲嘉宾是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先生!南京博物院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也是中国创建最早的博物馆。今年是龚良来到南京博物院的第十二年,作为南京博物院的掌门人,在他的带领下,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圣殿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又焕发了新的活力,打开了中国博物馆的新局面。
龚良
龚良,江苏太仓人,中共党员。1981年9月—1985年7月,在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1985年8月—1997年10月,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任教,后聘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江苏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南京博物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馆员。兼任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博物馆学会区域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执行委员等。江苏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
博物馆也要接地气
过去十年是中国博物馆飞速发展的十年,2005年中国的博物馆只有两千三百多座,到2015年,中国博物馆不仅在数量上翻了一番,馆舍面积也翻了一番,以南京博物院为例,从原来的六千平方米到现在两万六千平方米的馆舍面积。
但在龚院长看来,馆舍面积并不是衡量一个博物馆好坏的唯一标准,“博物馆不仅是历史文化艺术的殿堂,也应该是公众文化休闲的场所”。如何让博物馆接地气?如何让观众进了博物馆有不一样的感受?龚院长说博物馆的展览要做到“一切以文物说话”,当观众走进博物馆,只要站在展厅门口就能看到一幅一幅组合的文物故事,并从中领悟到文物背后所表达的历史和情感,而这也是博物馆在接地气的同时所应该承担的社会教育功能,龚院长认为“博物馆的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的,是一种启发式的文明和传统的教育”。
文化与生活
从2005年到今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来要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的需求,逐步逐步开始要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在龚院长看来,从公众的角度出发,与时俱进、制定符合当下的文化产品应该是今天的博物馆人努力的目标。
在演讲中,龚院长讲述了这十年间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展览——“在此”中国古代生活美学,这个展览用了九个空间展示了九种传统文化:琴、棋、书、画、诗、酒、花、香、茶,并且让观众进到展厅里亲身体验传统生活的美。龚院长说,相比我们今天的生活,传统生活正是美在这人与人的交往空间。过去,我们的生活变化得太快了,是时候该放慢脚步感受身边的美,给自己和他人都留出空间。龚院长也用苏州拙政园里的“与谁同坐轩”讲述了我们应该如何在欣赏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好地享受当下的生活。
解读文物的美
南京博物院是全国收藏文物类别最多的博物馆,有近四十三万文物,龚院长在现场也为我们解读了几件最有代表性的镇馆之宝,他说:欣赏文物的时候,不仅要欣赏文物的美,还更应该关注文物和文物之间、文物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
除此之外,龚良院长还讲述了自己曾经在徐州北洞山汉墓考古的经历,谈及考古和盗墓,龚院长说:考古不是挖宝,而是探索地域文明的科学研究,通过文物间的相互关系反映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而盗墓恰恰相反。那么,究竟我们该如何读懂文物间的相互关系?如何更好地发现博物馆的美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来源:央视网
编辑:何浣
本期编辑:杨昊睿,刘馨蕊
如需转载请在微信后台留言
扫码关注南京大学北京校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