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功商人到著作愈千: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用更多作品推动义乌乃至浙江的进步
作为一名敬业笃行的新闻工作者,吴象水留下了许多辉煌灿烂的新闻篇章,这也是吴象水的故事中要浓墨重彩去讲述的部分。要想真正读懂吴象水为人的气质和品格,一定要去翻看一下那些已泛黄的报纸,听一下历史的回声。
翻阅吴象水数十年来发表过的作品,仿佛翻开了历史的画卷。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时迁世移,但吴象水在一些文章当中的观点,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值得被借鉴和弘扬。更不用说,这种敢于直言、激扬文字的精神,要被永远地铭记。
如果说,能够第一个报道义乌小商品市场主要是由于吴象水对市场的敏锐嗅觉,其最大的价值在于发现;那么,吴象水后来的很多报道,则是由于他对义乌市场的持续观察和深入调研,其最大的价值在于思考和启迪。根据不完全统计,吴象水累计发表有关于义乌市场的文章达3000多篇。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不是一条坦途。义乌小商品城最初是以低价格横空出世的。在21世纪初,义乌小商品城蓬勃发展之际,曾有人提出义乌小商品城的优势是“低成本竞争”。乍一看,这种提法很有道理,很多人也比较认可,甚至成为社会上流行的主流观念。
这让吴象水一头雾水。他深知,“低成本竞争”这个提法会带来很多负面的阐述,不明就里的人会以为“低成本竞争”就是不断降低成本,为了降低成本必然会有偷工减料等造假行为,这实际上是对义乌小商品市场形象的破坏。倘若让这个说法一直流传下去并弥漫开来,人们对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评价一定会大打折扣。
吴象水思来想去,要不要纠正“低成本竞争”这个提法呢?纠正吧,那可是要得罪人的,特别是一些有头有脸的人,这些人跟吴象水私下里关系还很不错;不纠正吧,吴象水觉得良心过不去,义乌小商品市场就像是他细心呵护的一个孩子一样,他不忍心看着被抹黑。
经过一番思想挣扎,最终,吴象水还是选择了发声,以笔为刀。2003年2月28日,他在《中国经济时报》头版头条发出了《义乌小商品:大批量带来低价格》一文,迅速引起社会轰动,有人赞同,也有人打来电话严厉反对。
吴象水坚定认为,义乌小商品市场得以不断发展,是以保质量、多品种、大批量、低价格的途径来实现的,即平常所说的“价廉物美、薄利多销”。义乌市场的定位是面向国内外最广大的消费层,它适应城乡人们的消费需求,它是以薄利多销的手段来赢得顾客的。其次,义乌市场的服务对象是生产者和经营者,而不是直接的消费者,它的经营理念是“当好生产商家和经销商的桥梁”。所以,义乌市场的成本是由生产厂家制约的,它还必须将相当的利润让给下一手商贩,只有这样的市场才有凝聚力和吸引力,才会不断扩大销售网络。
按照吴象水的观点,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优势就在于低价格,但低价格并不等于低成本,只不过义乌小商品市场在保证商品质量的前提下,千方百计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了商品的低价格,把利润让给了下一家。而低成本竞争是一个误区,首先必须在认识上摈弃它,因为义乌市场能保持持续发展靠的是薄利多销、物美价廉、品种齐全、大批量销售,也就是“低价格”竞争的优势。
吴象水强调,低成本竞争本身无生命力,加上低成本后面挥之不去的假冒伪劣,使商业利润越挤越少,只能从降低商品质量上打主意,寻找利润空间,这么搞下去的话只能做鸟兽散。值得一提的是,时任义乌市委书记赵金勇高度肯定吴象水文章的观点,并批示办公室同志向吴象水这位秀才学习。
吴象水还提醒,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是异地市场抢占销售份额。那时,全国挂义乌牌子的市场已达130多个,仅广东和山东就各有20多家。义乌对此也缺乏有效的监管办法和知识产权保护,国家有关部门应负起这个责任。
与一般的新闻工作者投身采写相比,吴象水更像是一个观察家和思考者。他以冷静的笔触、清晰的条理和严密的逻辑澄清谬误,纠正大家的错误认识。纠正往往十分重要,因为这种思想认识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看法和评价,从而影响到人们的社会行为。
在吴象水的回忆中,记忆非常深刻的就是前文所提及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时候,胡福明虽然只是一个讲师,但所撰写的文章产生了影响历史进程的影响力。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吴象水希望自己的文章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古往今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是无数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从南大毕业的学子概莫如此。
同样是在2003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市场报》头版头条刊登了吴象水撰写的新闻报道《国有资产层层流失,楼盘开发团团疑云》,揭露号称浙中第一楼盘的义乌“锦都豪苑”在获得土地、开发和销售过程中的国有土地资源流失问题。这篇报道发表后引起极大的反响。义乌市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要求解决好问题,市纪委书记亲自负责抓这项工作,并数次与记者吴象水沟通,了解内情,征求处理意见。最终清退了大部分房源进行市场化运作,挽回损失5亿多元。
吴象水对义乌发展的思考不是一时一地的,而是日积月累、久久为功。生在义乌,长在义乌,学成后工作也在义乌,对义乌的观察和思考伴随着吴象水的成长。对家乡的热爱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在看到义乌出现不好的兆头时,会痛心疾首地选择诉诸笔端;看到义乌出现美好的方面,他会欢天喜地加以歌颂和传播。不过根据舆论传播的过滤,那些带着批判性思考的文章总更容易获得传播量和影响力,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些印记。
2002年8月,吴象水在《中国经济时报》头版头条发表了《破解义乌的“短腿”与“瓶颈”》一文,针对义乌市经济发展存在的隐性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他认为,义乌人是从“鸡毛换糖”开始小商品经营的,经过20年的发展,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已经闻名世界。虽然义乌的经济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还是有一些问题。
为此,吴象水采访了时任义乌市委书记楼国华,分析出义乌的整体发展需要提高经济整体素质,补足招商引资的短腿现象,需要改变社会事业落后于整体经济发展的面貌,突破水、土地、供电等资源瓶颈,改善干部队伍的工作作风和提高机关办事效率,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妥善解决利益调整带来的矛盾等问题和解决思路。
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前瞻性地对义乌发展进行了思考和谋划。文章刊登后,在义乌全市引发了热烈讨论。自我感觉已经发展很好的义乌,如何面对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解决好这些问题,可以在这篇文章中找到布局和启示,这也为义乌未来的发展绘制了蓝图。
回看这些报道,我们能窥见义乌小商品市场成长壮大的征程。回看来时路,取得的成绩实属不易,取得的成绩也可谓辉煌。
目光向外,面向世界宣传义乌、推广义乌,吴象水承担起了这个神圣的使命。在外广结善缘,吴象水讲究“诚朴”二字。他把母校“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作为激励自己的一种精神动力。正是本着“诚朴”的为人准则,吴象水得以认识并采访了很多具有影响力的人士。
吴象水访问过国内著名的经济学家、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马洪。1999年,马洪对当时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小商品市场的义乌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后提出,义乌小商品市场建设的经验很宝贵,是中国市场建设的一面旗帜,很有发展潜力,关键是市场的定位好,面向全国的农村、农民和城市工薪阶层。
2001年,时任广东省潮州市委书记陈冰、市长李清率领该市240家知名企业的600余名商品经营者包4架次专机,飞到义乌市摆出6000余种企业产品,开展“潮州市名优产品展销暨经贸洽谈会”,当日就签订18个购销合同。书记、市长亲临市场替百姓做生意,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在国内实属罕见。吴象水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个新闻,专访了陈冰书记,文章分别发表在《中国经济时报》与《潮州日报》上。
在担任人民日报金华记者站站长时,吴象水采访报道了吴英案。1999年,浙江东阳人吴英从技校中途辍学后在当地一家美容店当学徒,2005年开始与丈夫一起在东阳市区经营理发休闲屋、美容美体中心等。2006年下半年,吴英以一亿元注册资金先后创办了“本色集团”的八家公司,行业涉及酒店、商贸、建材、婚庆、广告、物流、网络等,并且在短时间内财富暴增,曾位列2006年“胡润百富榜”第68位、“女富豪榜”第6位。
面对这种“暴富”现象,吴象水专门到浙江东阳展开调查,发现吴英所操持的本色集团收益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此她的操作方式一开始就可能是一个骗局,但是高额的地下贷款利益,初期良好的还息声誉,加上她善于作秀,让吴英的名气在借贷市场一路飙升。
吴象水发表于《人民日报·市场报》的报道,讲述了“‘暴富姐’栽在高利贷”的故事,爆出了高利贷的重重黑幕。这篇报道发表在吴英被拘留审判前,被业界视作撂倒吴英的一篇雄文,被全国数百家媒体转载。
2012年,在吴象水的主持下,《中国商报》头版刊发了义乌市场30周年特刊。义乌市往届的市委书记和市长纷纷撰文,或回顾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的历程,或者反思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经验,或展望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未来前景。这些文章为人们了解义乌的走向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因为很少有媒体能够一次性聚集义乌市这么多的领导来参与,这都得益于吴象水深厚的积累和良好的人缘。这其实也是吴象水一直所关注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的一次理论性思考。
目光向内,民生无小事,事事总关情。关于义乌发展的一点一滴,吴象水都会细心留意。这与他早年在学校时积累下的知识和实习时养成的调查习惯有关。因为有积累,所以看问题才会深刻一些;因为有调查的习惯,所以能够结合实践发表个人的见解,才会有发言权。
2005年4月10日,浙江省东阳市画水王坑头发生“4·10事件”。吴象水深夜前去采访,他写成的内参报道受到中央领导肯定。报道分析了活动中破坏民族传统、违反生态规律、违背经济规律的行为,为还原这场“无坟化”活动真相,决策平息事件提供了强大参考。
吴象水还率先发文,提议在义乌建设小商品之都。2016年10月12日,吴象水在《中国商报》发表题为《世界“小商品之都”崛起在义乌》一文。文中建议,义乌要主动融入我国对外开放大格局,要把义乌放到国家战略中去谋划定位,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探索沿海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模式,构筑对外开放新通道,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努力在新形势下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加快在2020年建成世界“小商品之都”。
在这篇文章中,吴象水认为,随着义乌系列改革的有力推进,改革红利持续释放,高效便捷的国际贸易新通道顺利打通,为浙江乃至全国外贸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义乌市应该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浙江省建设“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的战略契机,全面推进公路、铁路、航路、邮路、B型保税物流等五大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口岸功能。
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如刀。兜兜转转,从毕业初借调到县里部门写材料,写文章,最终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写更多的文章,不变的是热情,变化的是文章对现实的关怀和思考的深度。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吴象水距离火热的现实生活更近了,距离乡亲们的生活更近了,对社会的思考也就更细致入微了。
在南京大学的众多校友中,有一位享誉国内的市场经济专家,他就是吴敬琏。出生于1930年的吴敬琏在1950年入读南京大学的前身金陵大学求学。他后来成为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是中国经济学界的泰斗,当代中国杰出经济学家、著名市场经济学者。吴象水以他为楷模,钻研市场经济,从一个中文系毕业生变身为一个精通市场的中国市场专家,被全国多个单位聘请为市场首席顾问。
直到今天,吴象水还担任着《中国商报》的某刊执行总编。他本可以过着安逸的日子,但是他依旧关心着社会的动态,忍不住要写几篇文章回应现实。在他的房间里,堆放了太多他曾发表过的文章,他就以这样笔耕不辍的姿态走到今天。
回想起遥远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吴象水总是感到温馨而幸福。他觉得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是激情燃烧的,认真读书写文章,心怀社会,在南大习得的这种风格贯穿了他的生活。即使在最宝贵的青春岁月回到故乡的弹丸之地,他也满怀希望地走向未来。
扎根基层,一生为南京大学争光:朴实风骨是灵魂,回馈社会母校以他为荣
高中毕业后在生产队,吴象水一年要挣够3000多个工分,手推车拉沙石一次能拉千余斤。1974年江里发洪水,后来又有几次水灾,他都奋不顾身参与救人救灾,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家乡群众的好感和信任。
南京大学良好的学风,让吴象水印象深刻。他那时班上有29位同学,14位同学是部队来的,这29位同学,个个是规规矩矩、扎扎实实的青年。每到放假,他们还要放下书本参加义务劳动。毕业实习时,他作为《新华日报》实习记者,曾专门到苏北地区进行调查,撰写的调查报告获得了系里的表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是一个理想飞扬的年代,大学生活格外浪漫。那时吴象水和同学们一样,有许多关于未来的美好憧憬。吴象水想过做这个工作、做那个工作,就是没想到毕业后会站在家乡的原野上脚沾黄土。
在吴象水看来,正是南大的风骨和精神影响了他。他从未忘记自己是南京大学的一名学子,自己的所作所为代表着南大的形象;他时刻牢记不能辜负了老师当年对自己的教诲。身处比较复杂而善变的环境中,他也受到过帮人“粮票换花生米被没收”的曲折;他对那些唯利是图、投机钻营的人,有种心理上的厌恶感。吴象水深深地觉得,是南京大学使他学到了知识和文化;因此,作为一个读书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正直气节和勇于担当。
1989年,浙江发生洪水灾害,吴象水慷慨解囊,为各种福利事业的捐款他一般都不推辞。当得知20年前自己读书时的老师生活水平还不高,他就送去了6000多斤橘子。好友遇到大困难,他会热情相助。曾有一批纺织牛仔布被人赊账很久他也不追讨,尽管他自己正有很多借出去的钱难以要回。而他对于自己的生活,却总是给人一副很寒酸的样子。他不注重什么外在打扮,总是认为只要过得去就行。他认为,“朴是风骨,静是灵魂”,并视此为南大学子的风范。
对于母校托付的事情,吴象水总是极度热心、全力支持,也积极组织和参与校友活动。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南京大学浙江校友会1995年曾经设立了一个经济情报站,大伙儿都推荐他当站长。1995年,南京大学中文系编辑了一本《校友录》,吴象水是这部《校友录》编辑的积极倡导者,并且慷慨捐助了当时价值不菲的印刷经费(该书主编朱家维在编后记中特别感谢了时任义乌市丹虹服装厂厂长的吴象水系友)。他还多年出资支持中文系在校学生刊物《耕耘》的出版费用。
吴象水说,他有着义乌的血肉、南大的灵魂。义乌是生他养育他的地方,南大塑造了他为人处世所秉持的精神和品格。更重要的是,他认为,南大的独特精神陪伴了他几十年的人生道路。他们那一代改革开放之初的大学生所学到的是:不为世俗所牵绊,不为浮名所劳累,只想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有责任感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因此,他对南京大学,怀揣着发自内心的感恩。 尽管有很多次机会,吴象水都可以离开义乌这个小小的城市,但他都没有。他回到家乡,地方虽小,地位虽低,但是通过打拼,他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非凡成绩。他相信,即使是在最基层,也可以发光发热;即使处江湖之远,也可以忧国忧民。他告诉记者,他希望后来的南大学弟学妹们,倘若也是去了最基层,一定不要失望、不要气馁,当具备了南大教会的知识和风骨,一定可以在基层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文/友正)
吴象水说水
水,自然界最普通、最常见的事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水。在自然界,水的存在形式有三种:其一为冰、其二为水、其三为气。看起来是极其简单的“水”,其中却蕴涵着人生的大道理。老子在《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释义:水最显著的特性是“柔、处下、滋润万物而不与相争”,完善的人格如同水一般。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水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从中可以看出水的确包含着做人的道理。水的三种形态其实也就是人的三种境界。做人的第一种境界是冰,因为一开始有的人就象冰一样,简单而透明。他们对于社会环境的理解和适应能力相对简单,锋芒毕露而自我张扬,而且故步自封于自我狭小的天地,没有和外界交流的能力,不能随时淘汰掉自己内部的污垢,虽然拥有自己冰一样的棱角,但是却不懂得变通之道。然而这是做人的最低境界,因为虽然冰有棱角,但是却也最容易改变自我;外界稍有压力,它便会失去自己的棱角,也就不能称之为冰。做人的第二种境界是水,这时有的人已经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并掌握了一些为人处世的技巧,所以像水一样,遇圆则圆,遇方则方,能够在压力面前想办法克服困难。虽然一滴水非常柔弱,但是它认定了自己的方向,每一次都滴向了坚硬的岩石,天长日久,坚硬的岩石也会被柔弱的水滴滴穿,这就是“滴水穿石”的典故。像水一样,虽然只是涓涓细流,但却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持之以恒、水滴石穿。像水一样,要有“无孔不入”的精神;像水一样,不论来自那个角落,都能够朝向一个既定的目标不懈前进,经由小溪汇积聚成河,经过河流汇成江湖,最终注入大海,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万流归大海”,是说只要是水流,就会向着大海奔流,在这一过程中,遇到了重重阻碍。有时候,水流可以绕过山脉,可以穿透堤坝,可以吞噬礁石……。不管怎样,都不会阻挡水流向着大海的流向。像水一样,在遇阻力或障碍时,反而加倍努力,放出全部能量,与障碍搏击。像水一样,除了自己流动以外,还不时带动其他物体,促使或帮助其他事物行动。像水一样,时常涤荡各种污垢而其力不减,永远保持自洁,永远不停自我进步和改善,也尽可能帮助别人进步改善。这样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从而获取人生的价值。然而,这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做人的最高境界应该是“道”法自然,就像“气”一样自然而存在。老子在《道德经》中这样描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从老子的著作中,我们不能明确地理解什么是“道”,这就像我们不能看到“气”一样。然而正是《道德经》中讲的那样,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无名。所以说,像孔子、孟子、老子等圣人一样,虽然他们离我们的时代非常遥远,我们并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样的音容笑貌,也不能感觉到他们实际的存在形式,但是他们的思想却在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这就像“气”一样,我们没有人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和存在性,但是我们的生活却离不开它。中华历史源远流长,任何时候民族文化和思想就是我们的根,如果我们失去了自己的根,那么我们的民族还能存在吗?所以说做人最高境界即“圣道”,无形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存在。水的三态其实也就是人生的发展历程,每一个人都有着这样的经历。但是做人的境界有高有低,也许有的人永远就像冰一样,历尽人生的挫折和艰难;有的人就像水一样,通过不懈的努力达到人生的目的;更有着极少的一部分人就像气一样,经历人生的磨难,最终成为“圣人”,为人们万世缅怀。一滴水不好流下去,是因为我们没有形成水流,更没有形成气,甚至我们有时还停留在冰的地步,一遇到碰撞就会折损,大伤元气,所以我们无法形成强大的势气,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从冰修炼到水,再从水修炼到气,其道自通,我们顺其自然地互相连接,汇到一起源源流长!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