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行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

发布者:jfx发布时间:2021-01-23浏览次数:1584

胡金波为春霖计划受助学生赠送纪念品

吕建为“梦想大使”颁发聘书、赠送纪念品


2020年9月10日,南京大学2020级本科生新生开学典礼暨军训动员大会在仙林校区举行。校党委书记胡金波,中科院院士、校长吕建,教育部高校党建工作联络员、东南大学原副校长林萍华出席典礼。典礼由副校长王志林主持。

胡金波寄语2020级新生,“从这里开始,实现不一样精彩”,即从识读南大开始,实现“起点”不一样精彩,做一名出神入化的南大人;从融入南大开始,实现“过程”不一样精彩,做一名出奇制胜的南大人;从荣光南大开始,实现“结果”不一样精彩,做一名出类拔萃的南大人。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积极发展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南京大学新成立了本科生院和新生学院。吕建指出,新生书院以郭秉文、陶行知、戴安邦、吴有训、顾毓琇、程开甲等南大校史上的杰出代表来命名,希望他们星辰般的光辉照耀同学们前行的道路。“希望你们立大格局,学真本领,有知行力,将南京大学传递给你们的精神品格、提供给你们的成长条件,转化为实现人生理想与价值的动力。”

胡金波、吕建为本科生院、新生学院授牌,新生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子建教授,本科生院执行院长徐骏教授接牌。新生学院下组建六个新生书院。胡金波、吕建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有训书院院长邢定钰,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行知书院院长赵曙明,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秉文书院院长周宪,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开甲书院院长李宣东颁发聘书。中国科学院院士、安邦书院院长沈树忠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毓琇书院院长祝世宁也送上了对同学们的祝福。

9月11日,南京大学2020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在仙林校区恩玲剧场举行。校党委书记胡金波、校长吕建出席典礼。典礼由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王振林主持。

胡金波为获评2020年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及导师代表颁发荣誉证书。2020年我校有62位同学的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吕建祝贺同学们凭借坚韧和毅力通过了疫情、毕业等多重考验,圆满完成了上一阶段的学习,走进了“千圣会归”的南京大学,成为了一名崭新的南大人。吕建表示,研究生既是专业化程度更高的学习阶段,也是同学们不断充实、磨炼、提升自己的重要时期。南京大学一贯重视对研究生的培养,希望同学们坚守、传承学校“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谋国家之强盛、求科学之进步”的光荣传统,践行“严谨求实、勤奋创新、格物致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秉承“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成长为视野开阔、卓越引领、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国家栋梁。

研究生导师代表张海波教授围绕学术工作者“如何通过学术研究服务于国家的重大现实需求”这一主题,分享了自己带领团队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研究贡献与心得体会,勉励同学们律己修身,勇于突破自我,保持乐观自信、健康平和的学习生活状态。

    (文/李凌霄、于玥晗,图/佘治骏)

链接:


新生书院的命名


秉文书院——郭秉文先生

郭秉文1915年参加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大学前身)筹建工作,任教务主任。1918年3月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代理校长,次年9月任校长。其时正值“五四”运动,在时代潮流推动下,郭秉文着手对“南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其中最有意义的改革是开“女禁”,倡男女同校,推进了教育的民主化。

1920年12月,郭秉文任国立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前身)筹备员,1923年7月南高师正式并入东南大学,他出任校长。从“南高”到“东大”,郭秉文带领学校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他在办校时努力学习美国大学模式,引进选科制、校董会等制度,加强学校与政府、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为解决学校的资金压力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另外,郭秉文竭尽全力邀请那些享誉世界的国外学者到东南大学讲学,并亲自到国外考察交流,以期获得其他国家的各种教育援助,促进学校的国际化发展。国立东南大学在郭秉文的苦心经营下,短短几年当中就积累了深厚的教育资源,成为当时中国真正的现代大学,被教育界誉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国立高等大学”,奠定了现代南京大学的基础;郭秉文本人也被称为“中国现代大学之父”。


行知书院——陶行知先生

陶行知是我国高校开放“女禁”的最早实行者之一,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于1909年考入汇文书院(南京大学的另一重要前身,创办于1888年)博习馆(即预科);次年汇文书院合并宏育书院更名金陵大学后,升入金陵大学文科。读书期间,他学习勤奋,刻苦钻研,国文、英文、法文等诸科成绩门门优秀,是金陵园出类拔萃的人物。1913年2月,在陶行知的据理力争下,金大学报《金陵光》中文版正式出版。1914年,他以全校文科之冠的优异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向陶行知颁授文凭的江苏教育司长黄炎培在后来的诗作中动情地赞颂他是“秀绝金陵第一声”。

陶行知曾先后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他是伟大的教育家,将教育实践与民主爱国活动结合,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

不得不提的是,陶行知先生与黄炎培先生、郭秉文先生等学者多方共同促成了男女同校学习,为中国高等教育开启新气象做出巨大贡献。

安邦书院——戴安邦先生

戴安邦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无机化学家、化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无机化学和配位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1919年,戴安邦考入南京大学的前身金陵大学。毕业后,戴安邦留校任教,担任金陵大学化学系助教,后留美学习。学成归来后,他担任金陵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后担任金陵大学理学院化学研究所主任;同年创办中国化学会《化学》杂志,担任总编辑兼总经理。他在创刊号中撰文呼吁:“吾国之贫弱已臻极点。富国之策虽不止一端,要在开辟天然资源,促进生产建设,发展国防工业,而待举百端,皆须化学家之努力。”他主持《化学》刊物17年之久,为普及化学教育,提供化学研究和推广化学应用做出了重大贡献。

戴安邦先生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化学,并引导一批又一批年轻人献身于祖国的化学事业,如今其留下的告诫之语仍对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教育理念有深远指导意义——“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知识和技术,还要培养科学方法和思维,更要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


有训书院——吴有训先生

吴有训于1927年被聘为南京大学的前身——南京第四中山大学物理系副教授。

1945年8月,吴有训被任命为国立中央大学校长,他辞去原先职务,布衣长衫,未带一人,由昆明到重庆赴任。吴有训怀着为母校服务的热情回到中大,竭尽心智,披肝沥胆,受到全校师生的拥护和爱戴。

中央大学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也是吴有训的母校,他怀着深厚的感情,希望抗战结束后,自己的理想——“教育救国”“科学救国”能在母校实现。对于外部对学校的控制和内部派系的矛盾,吴有训为自己立下了“办教育而决不沉浮官场”“合则留,不合则去,决不苟同”的原则。长校两年多时间,吴有训始终履行“决不苟同”的原则,曾向当局递交过14次辞呈,成为当时很有名的“不愿做校长”的校长。曾被吴有训聘为教务长,后为南京大学副校长的高济宇曾说:“吴校长的学问、人品均属上乘,中央大学真正得到师生拥护的校长,恐怕只有吴有训先生一人。”


毓琇书院——顾毓琇先生

顾毓琇集科学家、教育家、诗人、戏剧家、音乐家和佛学家于一身,是中国电机、无线电和航空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文理大师。他是国立中央大学校长、国立政治大学校长、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终身教授和荣誉退休教授,还是许多伟人的老师。

与南京大学同龄的顾毓琇老校长被称作是“不平凡的时代培育出来的了不起的人物”。1944年至1945年顾毓琇担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南京大学前身),在此期间,他倡导文、理、工平衡的办学理念,强调学生要有宽阔的知识面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对南京大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开甲书院——程开甲先生

程开甲系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是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

1952年,程开甲进入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从事物理教学和研究。他与施士元教授组建了南京大学“金属物理教研室”和“核物理教研室”。其中,1954年正式建成的“金属物理教研室”成为南京大学正式建成的第一个教研室。在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他被授予“世纪校友学术成就金质奖章”。1962年,他被调到国防科委,全面负责核试验工作。

在南京大学任教期间,程开甲先生给身边的同事、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时任南大核物理教研室秘书的吴维瑛女士称赞程开甲“平易近人、十分朴实”;南大物理系预备教师曹天锡对程开甲先生怀崇高敬意,在他眼中,程开甲“业务好,人正直,而且特别虚心、真实。”;曾是程开甲先生学生的南大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科院院士吴培亨则说程先生的为人与治学态度影响了他一辈子。


    (赵国方辑,参考“新潮”微信公众号文章)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