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芳华结硕果,励学奋进续辉煌 ——庆祝南京大学化学学科创立一百周年

发布者:jfx发布时间:2021-01-23浏览次数:2296


      百年春华秋实,栉风沐雨。在这丹桂飘香的十月,南京大学化学学科迎来了创立一百周年华诞。

从1920年到2020年,南京大学化学学科薪火相传,孜孜不倦。这是一代代南大化学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一百年;是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一百年;是硕果累累,人才辈出的一百年。历经百年,由化学学科发展而来的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已经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岁月如斯,流年若水。值此百年华诞之际,回顾一世纪严谨求实,致敬先贤创新奉献,开启新百年世界一流,激励我辈再创辉煌。


百年传承,硕果累累


南京大学有两个历史源头:国立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前身之一——两江师范学堂于1905年便成立了理化科,这是南京大学化学学科的雏形;1920年10月,由两江师范学堂演变而来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独立设置化学系,标志着南京大学化学学科诞生。建系时,设有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定性分析化学、定量分析、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理论化学、实验理论化学、高等物理、微积分等课程。

1920年到1928年间,校名几经更迭,先后改名为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这一时期,化学系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胶状化学、理论化学、分析化学实验室。1937年,国立中央大学迁至重庆沙坪坝松林坡,次年建柏溪分校。1938年12月,创办中央大学研究院,下设化学研究部。化学部于1939年秋开始招收研究生。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国立中央大学于1946年6月迁返南京。为抗战建国,应用学科的研究也应运而生。化学系方振声发明的“汽油精”和梁守渠创制的“耐酒精涂料”获科学发明奖,化学系赵廷炳“阳离子分析法的研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金陵大学的化学学科是南京大学化学学科的另一个源头。金陵大学化学系和工业化学科开端于1921年。1932年,金陵大学成立了化学研究所;1936年,化学研究所改建为理科研究所化学部;1937年11月,西迁至四川成都华西坝;1946年4月起陆续迁返南京。这一时期,化学系的教授主要有:陈裕光、裘家奎、戴安邦、李方训等,助教有王应睐、李卓皓等。化学系和化工系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李方训教授对溶液中离子性质这一物理化学中的重要问题系统深入研究,作出了创造性的成果。戴安邦、裘家奎教授从事汞色素的纯净芒硝蒸馏水的研制,解决了当时医药及防治植物病虫害的急需。

1949年8月国立中央大学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同年更名为南京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由原南京大学化学系和金陵大学化学系合并成立南京大学化学系,设有机化学、胶体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4个专业。在1958年和1960年分别增设了放射化学和高分子化学。1963年9月成立南京大学络合物研究室(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前身),戴安邦任主任。1966年至1972年停止招生。1972年4月恢复招生,先后招收5届工农兵学员。

1979年,化学系设化学、高分子专业。1980年,高分子专业更名为高分子合成材料专业。1983年,成立了配位化学研究所,由戴安邦任所长。1984年,成立了应用化学研究所,1985年鼓楼校区化学楼启用,1986年增设应用化学专业。1991年,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成立。同年,获批创建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1993年5月成立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下设化学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和化学工程系。2003年,介观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成立。2011年,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成立。2013年,高性能高分子材料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成立。2015年,学院整体搬迁至仙林校区化学楼,现代化的化学楼总面积5.8万平方米,为学院的教学科研活动提供了一流的条件保障。2017年,江苏省先进有机材料重点实验室获批成立。2018年,学院增设了化学生物学二级学科。

一代代南大化学人通过不懈努力,为学科赢得了百年荣光。一个世纪以来,南京大学化学学科大家云集,为中国化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先后有32位两院院士在南大任教。

王琎先生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化学系第一任系主任,也是中国化学史与分析化学研究的开拓者,曾任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院长。中国化学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张凖先生曾于1916年起,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金陵大学担任化学教授,后在清华大学任教,曾任清华大学化学系系主任、副校长。

倪则埙先生是中国胶体化学专业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化学会发起人之一,历任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主任和南京大学化学系主任,在物理化学的教学和科研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裘家奎先生是中国分析化学的先驱,历任金陵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理学院院长、教务长,南京大学教授,编著了《无机定性分析原理》,是我国学者编写的最早的分析化学教科书。

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陈裕光先生是中国化学会第一至第四届理事会会长。1927年-1950年任金陵大学校长,是第一位担任教会大学校长的中国人,曾任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顾问。李景晟教授是我国有机及高分子化学家、化学教育家,毕生致力于化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历任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主任,南京大学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高分子化学教研室主任,化学系副主任。他长期从事杂环有机化合物和元素有机聚合物的研究工作,是南京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首任学术带头人。

曾在南京大学化学学科任教的两院院士有:赵承嘏、庄长恭、恽子强、曾昭抡、戴安邦、高济宇、吴学周、李方训、柳大纲、赵宗燠、袁翰青、王葆仁、王应睐、高怡生、时钧、吴征铠、高鸿、陈荣悌、刘有成、楼南泉、郭燮贤、胡宏纹、程镕时、吴养洁、张存浩、江元生、陈懿、游效曾、陈洪渊、方维海、支志明、郭子建。

我国第一位化学博士、上海药物所创始所长、药物化学家赵承嘏院士是我国进行中草药研究的先驱者,他1923年从法国学成归国后的第一个工作单位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数理化学部教授,教授工业化学课程。

李方训院士、戴安邦院士、高济宇院士均毕生任教于南京大学,分别为南京大学物理化学、配位化学、有机化学学科发展倾尽毕生心血,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物理化学家李方训院士1925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化学系,之后留校任教(其间出国攻读博士学位),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金陵大学校长、南京大学副校长。他对溶液中离子性质这一物理化学中的重要问题系统深入研究,获得了创新性成果,长期为该领域的专著所引用。

无机化学家戴安邦院士192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化学系,出国攻读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南京大学化学系主任、配位化学研究所所长等职,是中国化学会的创始人之一。长期从事胶体化学、无机化学和配位化学教学和研究工作,是我国配位化学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他和合作者完成的研究成果“硅酸聚合作用理论”,是该领域第一个定量理论,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他还领衔编撰了在中国较有影响的《无机化学教程》一书,曾十多次重印,受到读者的极大欢迎。

有机化学家高济宇院士1931年在国外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在国立中央大学任教,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主任、教务长,南京大学理学院院长、教务长、副校长等。他长期从事有机合成研究和有机化学教学。早期从事有机化合物的成环反应研究,研究银、钯、钛等金属对有机反应的影响。曾主持数项国防科研课题,编写了全国统编教材《有机化学》。

时钧院士1946年任国立中央大学教授、化工系系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他是我国化学工程学科的先驱之一,培养的学生中有16人成为两院院士。高鸿院士自1948年起,历任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终身教授,长期从事电化学分析的研究,他在近代极谱分析基础理论和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是我国近代仪器分析的奠基人。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胡宏纹院士自1954年起一直在南京大学从事有机化学的教学和科研,他编写的《有机化学》教科书有广泛的影响。他长期从事有机合成化学研究,主要涉及有机合成方法、杂环化合物合成及超分子化学等方面,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元生院士、游效曾院士几年前离开我们,两位先生为南京大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江元生院士长期从事理论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在高分子统计理论、配位场理论、分子轨道图形理论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2年,他从吉林大学调入南京大学化学系工作。他创建了南京大学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在他的带领下,该研究所成为国内重要的理论与计算化学教学和科研基地之一。他编写的《结构化学》教材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无机化学家游效曾院士主要从事新型配合物的合成和结构、配合物的成键和波谱理论以及分子光电功能材料等方面的研究。曾任配位化学研究所所长、《无机化学学报》主编、配位化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次等。近年来,多位院士带领南大化院继续昂首向前不断发展,为学院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我校张凖、戴安邦、王琎、曾昭伦、李方训、倪则埙、张江树等学者,1932年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化学会。1933年,中国化学会创办《化学》杂志,由我校戴安邦教授担任总编辑。后来,我校恽子强教授、柳大纲教授先后任主编。

一百年来,南京大学化学学科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高度重视教学和教材建设,出版了一系列对我国高等化学教育影响深远的教材。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卓越成效,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1920年以来共培养本科生10249人、硕士生3611人、博士生2398人,毕业中涌现出一大批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上个世纪40至50年代,张江树教授编写了理论化学实验教材,裘家奎教授编写了《无机定性分析原理》,高鸿教授编写了《仪器分析》教科书,戴安邦教授等编写了《无机化学教程》。傅献彩教授等主编的《物理化学》,胡宏纹院士主编的《有机化学》,江元生院士主编的《结构化学》等教材在全国范围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国高等化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为了培养中国化学教学和科研人才,戴安邦院士先后于1959-1960年举办了配位化学研究班、于1978年举办了配位化学教师暑期讲习班,后来这两个班上的很多学员都成了全国配位化学方面的教学科研骨干,中山大学计亮年院士就是配位化学研究班的学员之一。1988年起连续三届,南京大学化学系与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联合举办面向全国教师和研究生的物理化学进展系列报告会,陈懿教授邀请了多位世界知名学者来讲课。

曾在此学习和进修过的校友中有39位当选两院院士,1位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他们是:恽子强、吴学周、李方训、柳大纲、王应睐、汪猷、赵宗燠、戴安邦、王葆仁、高怡生、黄耀曾、吴征铠、嵇汝运、高鸿、刘有成、陈家镛、梁晓天、闵恩泽、郭燮贤、张存浩、黄葆同、楼南泉、陆婉珍、程镕时、陆熙炎、游效曾、陈鉴远、朱起鹤、胡宏纹、江龙、陈洪渊、黄宪、计亮年、陈懿、方维海、丁奎岭、刘云圻、蒋华良、席振峰、鲍哲南。

他们分别在药物化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高分子化学等学科领域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其中,国立中央大学毕业生闵恩泽,是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被誉为“中国催化剂之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立中央大学毕业生张存浩,是中国高能化学激光奠基者和分子反应动力学奠基者之一。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获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最近十年,刘云圻校友因其在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以及这些材料在电子器件中的应用等方面的贡献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方维海校友从理论上系统研究了羰基化合物光解离,预测了芳香族羰基化合物光反应涉及的暗态结构和特性,发现并优化得到三个电子态的势能面交叉结构等贡献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席振峰校友揭示了双金属有机试剂独特的反应机制并提出了双金属有机试剂的“协同效应”理念,建立了多种金属有机杂环结构的高效合成方法等,当选为中科院院士;蒋华良校友因其在系统化分子模拟、药物设计和靶标发现方面的贡献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丁奎岭校友建立了“组合不对称催化”方法,发展了一系列高效、高选择性手性催化剂并阐明了催化机制,提出了手性催化剂“自负载”概念,实现了不对称氢化等多类反应的非均相催化和催化剂的循环再利用,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鲍哲南校友在有机和高分子半导体材料、传感材料、有机半导体晶体管、有机太阳能电池、人工电子皮肤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百年化院,人才辈出,这些杰出的科学家将激励和鼓舞一代又一代的化学人不断攀登科学的高峰。

改革开放以来,我院人才培养质量、学术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先后有21位校友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及讲座教授。58位校友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这些杰出的校友已经成为各自研究领域的翘楚,在科学事业上勇攀高峰,硕果累累。我院培养的优秀人才中,有一部分人成长为杰出的企业家,部分企业已经上市,如1959级校友孙祥祯创办了南大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1979级校友傅和亮创办了江苏艾迪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981级校友高纪凡创办了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1990级吴耀军校友创办了江苏中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990级校友杨民民创办了南京药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1级校友孙飘扬创办了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在光电材料、医药、生物工程等领域为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科学研究方面,为了推动我国无机化学、配位化学的科学研究,在戴安邦先生的带领下,在1963年建立了络合物研究室,1978年建立了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1988年创建了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991年通过国家验收。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为我国配位化学和无机化学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艰苦的条件下,南京大学化学系在1987年举办了IUPAC第二十五届国际配位化学会议,戴安邦院士为大会主席,这次会议是当时国内举办的最大规模的国际性会议,有44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人参加。国际配位化学会议常务秘书长致邓小平的一封信这样评价这次会议:“它提供了极好的方式向来自世界各国的许多科学家展现了中国及其人民、文化和科学。中国及其高等学校完全有理由为这样的成就而骄傲”。

学院取得了很多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1978年,我院独立获得了5项全国科学大会奖,分别是络合物研究室戴安邦、忻新泉等的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络合物研究室戴安邦、陈荣三等的硅酸及其盐的研究,分析教研室高鸿、陈洪渊等的近代极谱分析基础理论研究,高分子教研室的偶联剂,催化教研室的沸石分子筛的研究。另有5项合作完成的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改革开放后,学院获得了一系列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在这里对几个代表性成果作简单的介绍。戴安邦教授等对硅、铬、钨、钼等元素的多核配合物化学进行了系统研究,澄清了百年来多种片面和自相矛盾的有关报道,是该领域第一个定量理论。因此获得了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游效曾教授等率先提出了“光电功能配合物”概念,探索分子基块的设计及其有序多维空间组装方式和规律,阐明其结构和性能关系,获得了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薛奇教授等通过杂环化合物界面反应提高高分子/金属界面粘结的技术,解决了某种类型火箭发动机绝热层与壳体的复合问题,获得了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陈洪渊教授等对多种类型的电极开展了深入研究,解决了一系列复杂体系稳态电流表达式的求解问题,获得了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张志炳教授等首次将非平衡热力学理论应用于传质与分离装备的研究与开发,已累计新增产值229亿元,节能相当于18万吨标准煤,节水325万吨,获得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薛奇教授等得到稳定的“节能型”瓶级切片聚酯,在加工制备饮料瓶的过程中可节能25%,并缩短生产周期26%,获得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自2001年以来,化学化工学院共获得省部级一等奖24项,这些研究成果涵盖了化院所有7个二级学科,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一直以来,学院坚持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组织科学研究。在高济宇先生指导下,孙祥祯教授团队开发MO源产品,并成立了“江苏南大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该公司在创业板成功上市,产量居世界首位,市场占有率国内50%以上,国外25%以上,解决了我国芯片产业部分原材料的急需问题。陈庆民和全一武教授团队开发的高性能高分子涂层、粘合和密封材料与技术,全面应用于安静型水下船舶重点型号工程,先后获得4项国防科工委、教育部和中船集团等科技奖励。


今日化院,逐梦前行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严谨的治学传统和踏实的工作作风。学院是全国最早批准的化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单位,化学学科于2007年被评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学科于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019年化学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四次由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化学学科分列第二、第三、第二名和A-。目前,学院已建设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七个二级学科。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247人,其中教授114人,副教授50人,研究系列83人。教师队伍中有中科院院士5人,分别是高分子化学家程镕时院士、分析化学家陈洪渊院士、物理化学家陈懿院士、生物无机和化学生物学家郭子建院士、物理化学家方维海院士(兼职)。教师队伍中9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4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3人入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及团队,4人担任“973计划”/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入选“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12人获得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

学院一批教师的学术成就得到国内外学术组织的肯定,比如陈洪渊教授入选美国化学会会士,郭子建、王乐勇、龙亿涛、孙为银、徐静娟、鞠熀先、朱俊杰、王伟等教授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张志炳教授当选中国化工学会会士,黎书华教授担任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院士,燕红教授担任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胡文兵教授担任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学院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积极推荐和组织申报国家重大研究项目,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激发科研活力。近五年共主持国家重大、重点项目41项,其中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科技部创新团队2项、教育部创新团队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9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8项。每年科研经费平均超1亿元,其中2018年达到1.8亿元。学院在高水平论文方面,近五年年均发表论文数600余篇,在学科群一流期刊发表论文数逐年稳定增长(5年累计216篇),授权专利数每年稳定在40项左右。在无金属参与的精准碳氢硼化和酶催化反应机理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分别以第一和通讯单位发表在2019年Nature期刊上。

化学院1972级校友万玉刚撰文,巩作义篆书

学院拥有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介观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性能高分子材料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先进有机材料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高端专用化学品绿色制造工程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化学和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等重要科研平台。总面积5.8万平方米的仙林校区化学楼和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为学院的教学科研活动提供了一流的条件保障。

学院教师在良好的科研环境中奋力探索,产出了许多具有行业重大影响的成果。比如,张志炳教授团队原创性地提出“微界面传质与反应强化技术”,已经在5个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合作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共24项,南京市政府和延长石油公司资助3亿元成立“南京延长反应技术研究院”对该技术进行深度开发。薛奇教授、周东山教授团队研制了具有优异红外吸收性能的微粒,得到稳定的“节能型”瓶级切片聚酯,获准进入食品饮料包装领域,在加工制备饮料瓶的过程中可节能25%,并缩短生产周期26%,可望产生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长期积累为学院在国际上赢得了良好的声誉。2019年自然出版指数(Nature Index)显示,我校化学学科位居全球科研机构排名第4位,全球高校第2位。最新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显示,南京大学化学学科论文总数和被引总数在全球科研机构中排名第21和29,继续位居全球前万分之二。2020年,US News大学专业排名显示,我校化学学科在全球排名第20位;上海软科排名显示,我校化学和化工学科在全球排名分别处于第25和37位。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首批入选“基础学科(化学)人才培养基地”“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也首批入选国家一流化学本科专业建设单位。这些都为学院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一流的环境。我院一直秉承戴安邦先生的“全面科学教育”的先进教育思想,在传授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科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精神品德的培养。在优质平台与课程建设方面,目前学院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物理化学》等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大学化学实验》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近年来我院提出了“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新理念,形成了“复合三位一体”的化学专业大学生科创能力培养模式,“化学专业大学生科创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与实施”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一流的师资队伍为我院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近年来,化院学子在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内外重要赛事中获得各类奖项共62项的优异成绩。学院2012级本科生程宇豪,获第十四届“挑战杯”特等奖;2011级硕士研究生王鹏,获第三节“互联网+”金奖(季军)。

学院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与国内外多所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和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的交流合作关系。成功主办了一系列具有较大影响的国内外学术会议,如第十一届中美华人纳米论坛,第二十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2016年全国生命分析化学学术大会等。学院设立了“南京大学戴安邦学术讲坛”和“名师讲坛”,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院讲学和开展学术交流,开扩师生的学术视野。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大学、悉尼大学、安大略理工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开展学生的双向交流。

近年来,学院高度重视发展工作。一大批校友和友好企业在学院设立了各类奖助学金,激励和鼓舞了一批批化院学子,为化院的建设添砖加瓦。为了实现学院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目标,面向海内外持续引进化学、化工领域的杰出人才,并培育学院自身师资力量,使得学院的师资队伍能够长期在兄弟高校中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学院积极筹集学科发展基金,这一计划得到了中旗科技基金、茵地乐、美药星、江苏嘉逸医药、江苏艾迪药业、南京药石科技等一大批企业,以及孙祥祯、吴耀军、黄乐群、傅和亮、杨民民、黄艳、缪炳文、高纪凡、郑庆泉、沈小宁、顾凯、张昊宁等校友慷慨捐赠,学院已筹集了8000万元发展基金,这将对学院的未来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一个世纪以来,一代代南大化院师生以国家兴亡、民族复兴为己任,以坚忍不拔的精神信念、踏实奋进的治学作风,在我国化学教育和化学学科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展望未来,南大化院人将继承发扬前辈学者的精神,接续奋斗,开拓进取,发扬“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学风,力求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创造学院新的百年辉煌!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