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把毕生献给地质事业 ——记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林天瑞教授

发布者:jfx发布时间:2021-01-23浏览次数:1528

林天瑞教授是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的老一辈科学家。他1934年12月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县。1953年高中毕业时,正是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进入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急需大量地质各专业人才,林天瑞选择报考南京大学地质系。1955年从地质系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专业毕业,留校机关工作。1957年调入地质系古生物学和地史学教研组工作,1983年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3年被评为教授。1980年和1991年应全国地层委员会分别聘请为全国地层委员会寒武系专业组成员和定量地层专业组第一届成员,1982年9月在安徽青阳召开的中国古生物学会三叶虫学科组成立大会暨学术讨论会上,被选为中国古生物学会三叶虫学科组领导小组成员。

林天瑞1955年毕业照


林天瑞1957年1月回地质系后,首先接替原由俞剑华老师兼任的系地质资料室工作,并在系主任徐克勤教授直接指导下开展工作,所以他的编制在矿床教研组。后因教学和科研工作需要,离开矿床教研组和资料室工作,正式到古生物学和地史学教研组任教。

1957年4月,林天瑞陪同教研组主任陈旭教授为完成“中国南方石炭纪和二叠纪·类化石”课题的需要,去湖北广济县田家镇地区,采集石炭纪和二叠纪·类化石标本。虽然时间比较短,但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他不仅掌握在野外系统采集·类化石标本的方法,而且他从陈老师身上还学到严谨的科研作风。

1957年6—8月,利用本科生毕业前生产实习的机会,他和杨鸿达、罗宝信等在山东、山西的多个地点考察和收集了很多比较典型的地层、古生物,地质构造、矿区等地质现象、资料和标本。1958年7月他率领崔广仁、郑永良两位同学填绘浙江省西南部的衢县、常山、开化等地区1/50万地质图(原为空白区),并提交《浙江常山、开化、衢县一带地质简报》一份(该报告现保存在浙江省地质资料馆)。1959年和1960年先后参加地质系承担的湖南永兴、安仁一带和江西的赣南幅1/20万区域地质测量工作。

为了能适应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他曾用了近8年时间,在担任教学工作基础上,跟班补修一些与古生物学和地层学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有关课程。如听李学清“沉积岩石学”、陈旭“古生物学”、姚文光“构造地质学”、孙鼐“岩石学”、杨鸿达“中国地质学”,原苏联专家麦尔库洛夫有关“普通地质学”的各专题讲座和听取原苏联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古生态学家蓋格尔,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举办有关“古生态学问题”的系列讲座。这一些使他对古生物主要的门类有更深入了解,为他后来对“古生物学”“地史学”“生物地层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更扎实的基础。他还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进修,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卢衍豪教授学习和研究三叶虫,并在恩师悉心直接指导下,完成《南京幕府山寒武纪三叶虫》一文,于1965年在《古生物学报》(第13卷,第3期)上发表。

1979年4月林天瑞参加在苏州阊门饭店召开的《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时与恩师卢衍豪院士的合影

1992年2月林天瑞在南澳大利亚野外采集标本时与Jago教授(中),包金松校友(右)合影



从此他在古生物学研究领域,以三叶虫学为主,开展了长期深入的研究;此外,对金臂虫类、介形类、软甲类的节肢动物、蠕虫动物和棘皮动物的蛇尾类等也做了研究。他在我国首次应用数理统计和计算机研究三叶虫的数值分类,并进一步阐明三叶虫身体区分为头部、胸部、腹部和尾部等四部分观点。在地层学方面,除应用传统的生物地层学方法外,还应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的方法,对一些地质时代地层划分和对比的研究。他讲授过“古生物学”“地史学”“古生物学和地史学”“古生物学专题——三叶虫”“断代地层专题”“生物地层学”“数值分类学在古生物学中的应用”“加拿大中寒武世布尔吉斯动物群(Burgess Fauna)的发现及其意义”“我国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Chengjiang Fauna)的发现及其意义”等课程的室内和室外教学工作。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地质教学和科学研究,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批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人才。

1992年和1995年,他两次应南澳大利亚大学应用地质系邀请,与该系系主任Jim Jago教授进行合作科研工作,除共同完成了6编文章,并在有关学术刊物发表。他在Jim Jago教授等陪同下,赴南澳Fleurieu半岛和Yorke半岛实地考察晚前寒武系、寒武系、二叠系等剖面,并采集部分三叶虫和古杯动物等化石标本。还观摩Jago教授的野外和室内教学情况。参观了南澳国家自然博物馆,比较系统地观察了世界著名的埃得卡拉动物群所有的模式标本,并对其中部分标本进行照相。在墨尔本,还得到D.J.Holloway博士热情的接待,参观维多利亚州自然博物馆,观察该博物馆库藏的维多利亚州的寒武纪、晚奥陶世和早志留世部分三叶虫标本。此外,还访问了南澳地质调查所,南澳大利亚大学、阿得雷德大学和墨尔本大学,并了解有关地质系的教学计划及其地质课程设置等。参加在堪培垃召开的全国地质大会等。

林天瑞教授曾先后赴二十多个省、区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和古生物地层等专题研究,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应邀参加在北京、呼和浩特、乌鲁木齐等多个地方召开的科技专著成果评审、学术讨论会和生产部门室内和野外的工作成果验收会;应科研、兄弟院校和生产部门等单位邀请,对有关专业的学术、论文和科技成果、晋升高级职称,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书面评审并参加部分的答辩会。

1976年7月林天瑞获得广东海南冶金地质会战指挥部的表彰

他在国内外正式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4篇、会议摘要10篇、学术专著1册。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同行中得到较大的反响。在国外有18个国家的同行计32个单位39位同行,向作者索取有关论文的单行本。在国内有28个单位45位同行与作者进行学术交流,主要是交换学术论文单行本。据不完全的统计,在作者所发表的论文已在国内外24种杂志和专著中被引用。他参加编著学术文集、教材、辞典和古生物学等百科全书(翻译)共12本,撰写了地质学科普文章24篇(本)。

林天瑞教授的学术交流活动也很频繁。1979年他参加在苏州阊门饭店召开的“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次学术讨论会”,向大会提交《昆山晚寒武世早期三叶虫的发现及其在生物地理分区上的意义》一文的摘要,被大会编入大会学术论文摘要集内。1983年前往新疆参加中国古生物学会甲壳类学科组成立及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他在会上做《江苏六合冶山早寒武世金臂虫类化石的首次发现》的报告,并正式参加中国古生物学会甲壳类学科组。1983年做《湖南慈利早志留世缨盾壳虫科三叶虫二个新属及其发现经过》,1987年做《山东长清、薛城一带中、上寒武统界线新认识》的学术报告,这些都引起与会同行的高度兴趣。

在林天瑞教授主持和参加的论著中,1973年应湖北省地质局邀请,参加为配合长江葛洲坝工程建设而组成的三峡地层专题研究组工作,主要是对湖北峡东地区地层重新作研究和编著的《峡东地区震旦纪至二叠纪地层古生物》专著,曾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重要成果集体奖。1986年1月―1988年12月他主持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应用群分析研究三叶虫Dalmanitina的分类》获得1982年江苏省重要科技成果四等奖。1986―1990年参加由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朱慧娟副教授主持的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综合物性参数分布及其相关性的研究”,获得“优秀”级荣誉。他在1976年7月参加由中国科学院等领导的广东海南富铁找矿科研大会战中,获得广东海南冶金地质会战指挥部的表彰。他参加编写的《古生物学》(高等学校教材,1988年)和《宁苏杭地区地质认识实习指南》教材,获得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两次)和地矿部优秀教材二等奖,《历史地质学》获得南京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

退休之后,林天瑞教授依然奋斗在科研一线20多年,笔耕不辍,以80岁的高龄还完成《建在火山群中的城市——新西兰北岛奥克兰地区地质考察记》(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第一版)和《三叶虫概论》(科学出版社。2017,第一版)两部科研著作。1997年至2005年应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聘请,参加国务院三峡水利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下达该所的“三峡工程淹没区国际标准古生物化石研究”等项目。2008年参加由周志毅和甄勇毅研究员主编的《中国三叶虫实录》(英文版)的编写工作。2012―2018年参加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杨爱华副教授主持,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华南寒武纪早期定量古生物地理演化及其对古大陆重建的意义》等项目。

林天瑞著作之一书影

林天瑞教授还利用去国内外旅行的机会,考察当地地质状况。例如:长白山天池火山地质、地貌以及镜泊湖瀑布等地质特征。我国台湾日月潭、阿里山山脉、太鲁阁沿线险峻的峡谷和石炭系的变质石灰岩,野柳地质公园中因被海浪侵蚀、风化等地质作用而形成的罕见地貌景观。日本富士山火山区、箱根大涌谷活火山区地貌景观。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及其附近的地质公园。美国犹地州的大盐湖区,神奇的坏地国家公园,黄石公园、大峡谷和尼亚加拉大瀑布等。新西兰南岛澳大利亚―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碰撞特征,基底片麻岩性质,雪山和雪线特征以及南岛地貌景观等。

林天瑞教授为人善良耿直,淡泊名利,待人宽厚仁慈,温良谦恭。他像个“革命的螺丝钉”,无论是留校从事机关工作,还是后来致力于教学与科研,都严谨认真。他把国家的需要当成自己的志愿,干一行爱一行,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地质教学和科学研究事业。

    (文/友正,图/林天瑞提供)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