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校友通讯

从少年诗人到中年画家 ——纪太年校友的跨界之路

发布者:XYH13发布时间:2023-11-21浏览次数:10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与会国家代表团均收到了来自东道主中国的一份礼品,一种呈现中国书画艺术与陶瓷艺术之美的工艺品——陶艺挂盘,纪太年是这份国礼的艺术总监;2009年,纪太年前往美国,站在耶鲁大学的讲台上,向西方学子介绍东方艺术;2021年,纪太年艺术馆在江苏溧阳建成,艺术馆及相关设施占地总面积180亩。

纪太年,1966年生,江苏响水人,199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同时拥有作家、诗人、美术评论家、艺术市场研究专家、艺术推广人、画家等多重身份,至今出版各类专著52册、主编各类书籍200多册。

 

  年少好文,成为少年诗人

 

自幼生活在苏北小镇,少年纪太年的最爱是文学。中学求学期间,他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位恩师,一位名叫杨树立的老师。学生聪慧,老师热心,纪太年诗歌、散文创作的热情由此被点燃。

纪太年胆子也大,初中时代,他就积极参加全国及省一级的作文竞赛,并把自己创作的诗歌、散文寄往各地报刊。实力加幸运,他的作品开始在报刊上发表,而且越发越多。

初三时写成《我是怎样学习的》一文,获江苏省中学生征文竞赛一等奖。随后开始在《中学生报》《小学生》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又陆续于《春笋报》《中学生文学》《盐阜大众报》上登稿50余篇,成为文学少年之星,引起中学生文坛关注。

高一年级创作的散文《星星溪》收入《中学生散文选》和《中学生文苑》。高二时创作的诗歌《和父亲一起插秧》与《女店主》分别刊载于《新华日报》和《雨花》,后被收入《1989青年诗选》《中国现代千家诗》。同年参加《中学生报》举办的全国中学生征文大赛,在21万多参赛者中脱颖而出,获一等奖。读高三时,诗歌《一个男孩的经历》发表于《中国青年报》,后被收录于《红帆船——中学生诗选》。短篇小说《事情发生在操场上》发表于《儿童文学丛刊》。

他同时长期担任学生干部,并获评盐城市、响水县三好学生标兵。

少年成名的他,赶上全国青少年酷爱文学的时代,各地同好写给他的信如雪片般飞来,总量达3000多封。

1984年,江苏省中学生夏令营举行,全省各地选拔了最优秀的中学生参加,共仅52人,纪太年是其中之一。这些优秀中学生每到一处均赢得热烈掌声,以及众多家长们羡慕的目光。时任江苏省省长顾秀莲也专门接见了这批青少年。

在夏令营里,他还幸运地结识了科学家戴安邦先生。戴安邦先生,江苏丹徒人,无机化学家、化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让纪太年吃惊的是,作为化学家的戴先生,文学素养也非常好,书法也好,这让纪太年产生了崇拜感,也为纪太年竖起了奋斗的标杆,激发他奋力前行。

这次夏令营还让他眼界大开,鼓动他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虽然父母经济条件一般,他仍挤出钱来,前往北京、武汉等地,访文学名家,与同龄人以文会友。他曾拜访的文学名家有沈从文、钱钟书、艾青、汪曾祺、陆文夫、臧克家诸先生。有的无缘拜访,就以书信求教,如贺敬之、田原等先生。

一路走来,纪太年的作品共获得“汪曾祺散文奖”等约40个文学奖项。其大量著作中,约10本属于纯文学,包括诗集《鹤鸣盐乡》《雪芽》,诗文集《温暖的家园》,散文集《家长里短》,人物传记《顾城传》,长篇报告文学《万水千山总是情》,长篇小说《双城记》等。


  研究艺术市场,成为资深专家

 

进入职业生涯,青年纪太年最初的工作是媒体记者,负责艺术条口的新闻报道,主要与书画家们打交道。

“我做任何事都比较用心,要和书画家们打交道,就免不了要研究一些书画之道,由此积累了一些专业知识与经验,养成了一定的眼力。同时开始研究艺术市场与艺术收藏,也实际操作做了一些收藏、预测和投资,颇有斩获,于是又有了书画收藏家、艺术市场研究专家和艺术品投资顾问等头衔。”纪太年如是说。

这段话介绍了纪太年从文学青年转而进入艺术市场研究的基本情况,但不够详细。实际上,中国书画艺术的欣赏门槛很高,艺术品市场的“水”很深,既有馅饼,更多陷阱,从外行而成为内行、专家实非易事。

入行之初,他只是一名书画家们的采访者,写出了一批艺术新闻报道。由于文学修养好,加之做事用心,他的报道越写越好,影响日趋增大,在书画圈逐渐有了一些名气。深入书画圈后他发现,艺术市场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领域,它从属商业,又有很强的专业性,非普通商界人士所能染指。他还发现,在书画艺术市场中,作品好坏与价格高低不成正比的现象较为普遍,一些优秀的书画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更加“寂寞”,个中原因非常复杂,既与艺术家所处时代人们的审美倾向有关,甚至与书画家的性格有关,更与艺术家背后的市场“操盘手”密切相关。

纪太年对书画艺术市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长期的求教、思考,他熟悉了艺术市场,进而有了自己独到的判断与思路。他通过一篇篇文章、一次次讲座、一本本专著、一次次实操,向人们呈现自己的观点与经验。

纪太年记忆力好,悟性高,表达能力强,成为众多媒体记者采访的对象。在艺术市场兴盛的黄金时代,他每年接受媒体采访近百次,大量报道被媒体刊播,如《南京假画为何专攻“金陵派”》《纪太年七场讲座解密艺术品市场》《解析艺术品市场水太深》《由万山红遍看中国艺术品市场20年变迁》……

相关专著一本本问世,包括《借你一双慧眼》《揭秘艺术市场骗局》《艺术品市场30问》等。另有专著《哪些字画最赚钱》成为不少艺术品投资者的工具书。

他还结合自己的实操与思考,总结出艺术品市场投资的一些规律性东西,形成自己的理论。如“登山理论”“投资量化标准理论”“三个阶段理论”等被广泛传播。

纪太年逐渐赢得了艺术市场研究专家的名声。随着名声越来越响,一些著名企业进入艺术品投资领域时,纷纷请其做长期顾问。多年来,他先后担任过22家机构的艺术品投资顾问,接受企业家个人关于艺术品投资的咨询更是不计其数。

 

  转向书画评论,厚积而薄发

 

正如艺术市场与艺术作品密不可分,艺术市场的研究者也要懂艺术。纪太年明白个中关系,同时基于自己的爱好,在研究艺术市场的同时,他一直努力学习美术史、美术理论。

除了从书籍中获取大量专业知识之外,他还以新闻记者、艺术市场研究专家的身份,向当代众多书画家当面求教,他专访过的当代书坛、画坛大家有启功、吴冠中、黄永玉、黎雄才、关山月、陈大羽等,与亚明、宋文治、何家英、冯大中、范扬等诸名家相交甚深,与当代工笔画大家喻继高先生更成了忘年交。

随着积累增厚,纪太年更进一步,步入书画评论领域,并逐渐为这个新的领域所认可。

多年来,他在《美术》《国画家》《美术之友》等核心期刊发表文章近百篇,并著有《画事闲侃》《纪太年美术文集》等专著。同时为吴冠中、喻继高、陈逸飞等著名画家的画集作序,为上百位画家撰写评论文章,其中仅为何家英、喻继高两位著名工笔画大家所撰写的介绍与评论性文章就分别达几十万字。

他还应邀前往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首尔大学演讲;前往国内的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演讲。20161021日,其在南京大学以《中国画的审美特征》为题开讲,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

目前,华东地区多所高校邀请纪太年任兼职或客座教授,另有高校聘请他担任校外硕士生导师。

 

  中年拿画笔,工笔花鸟获赞誉

 

纪太年是一个精力充沛、性格乐观的人,步入中年之后,他再度跨界,开始学习画中国画。

他说,他步入画坛之时,最初是有顾虑的。在文学、美术评论、艺术市场推广与研究等几个领域颇有名气之后,突然要闯入一个陌生的领域,担心万一画得不好,既耽误了时间,又可能自损形象。

是前辈们的激励给了他动力。2007年的一天,他在北京拜访画家吴冠中先生,吴先生对他说:你不画画可惜了。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评论家周积寅先生也几度对他说:假如你画画肯定不差。

受到鼓励,他有了跃跃欲试的冲动,大约八九年之前,纪太年终于拿起画笔。兴之所至,在诸多画种之中,他选择了中国画中的工笔花鸟,从零起步,一路前行。

初拿画笔,他对绘画技法方面十分重视,把自己关在工作室里,花了大量时间打基础。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工笔画技法对他来说并非难事,只要坚持练习,当会水到渠成。他的思虑在更高处。

纪太年介绍,他在自己的工笔画创作中,有两个方面特别看重。

一是重意境。中国工笔画由来已久,美术史上大师、大家众多,已经成了高度程式化的画种,如今的画家想要避免程式化殊所不易,稍有不慎画面就会显得呆滞。而且,现代社会较之古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得多,人们的心态也浮躁得多,受这些因素影响,工笔画家笔下不知不觉中容易流露出“火气”。为了避免上述弊端,纪太年充分发挥自己的学养优势,深入思考文学与中国工笔画的内在联系,认清中国古典诗歌、散文作品的意境营造与中国工笔画的意境营造本质上的相同之处,为自己画作的意境营造做好了认识论方面的准备。

二是重书卷气。纪太年介绍,他所追求的意境是高雅的。为了表现这种高雅,有时候他甚至会有意地改变客观对象的固有形态。比如他画鹭鸶,他可能在鹭鸶的头顶加一小撮毛,甚至把其处理成紫色,这种形态自然界看不到,但通过这样的改变,画面更有精神,意境更优雅完美。更接近于心象花鸟。他还说,“希望自己所画的花鸟是听着南京大学青年学子的朗朗读书声长大的,给人一种既生动又是饱学之士的印象。”

与进入文学、艺术市场研究等领域相似,纪太年在绘画领域也体现了自己的天赋,绘画能力提升很快。在技法日趋成熟之后,他不再满足于尺幅小品的创作,开始对工笔花鸟的巨幅创作产生浓厚兴趣。

他介绍,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工笔画以小尺幅居多,巨制则少;少量巨制中,还有一些是朝廷充分整合画坛力量组织的集体创作,题材往往具有记录、档案类特征。究其原因,工笔画巨制制作繁琐,驾驭难度大是重要因素。同时,较之古代,当代社会的建筑物要高大得多,人们的生活空间也相应大得多,高大的建筑空间对工笔画巨制有着广泛的需求。他的工笔花鸟巨制探索固然因于兴趣,也是为了顺应市场需求。

通过几年的努力,他对工笔画巨制越来越有心得与信心,所画大幅作品保留了工笔画的笔触与情趣,气势恢弘,受到社会的肯定与青睐。近年,他的工笔画巨制被众多机构收藏或大场所展示,如江苏利源集团收藏的《辛丑年腊月十六》,达30平方尺;为博学集团创作的《风雅颂》,系丈二巨制;为大贺集团创作的《春和景明》,更是丈八巨制等等。擅长画工笔画巨制,已经成为纪太年的一个重要特征。

一步一个脚印,纪太年逐渐以画家形象出现在众人眼前。201823日,由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主办的惊起一滩鸥鹭——纪太年工笔画展在国艺堂美术馆开幕;202135日,纪太年工笔画展在金陵美术馆举行,均获好评。

当代工笔画大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何家英:“一个艺术家倘若缺乏个性,肯定不行,至少成不了一个优秀的艺术家。跟在别人后面走,永远是别人的影子,艺术家需要讲究个性,哪怕发出的声音再小,也是自己的声音,拥有独特的印迹标志。纪先生具有多方面才能,加之他的悟性很高,经过努力,在绘画方面也会有不错成绩,我坚信这一点。”

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言恭达:“纪太年的工笔画至少能给我们带来三个方面的启示。第一是坚守。太年这么多年一直在慢慢地积累,积累积累再积累,坚守坚守再坚守。他能够忍得住寂寞,使自己的艺术达到一种高度。第二是融通。通传统文化的一种气息,通世界精英的一种生长。这种融通变成了一种风格,他始终坚持一种非常重要的审美气息和品格追求。任何艺术作品,尤其书画作品是追求格的,格是作品的核,当然这个核首先是人格,有人格才有诗格、书格、画格。他坚定了自己的人格,也坚定了艺术的高格——逸格,这是中国古代四个审美中最高的格。第三是创造。创造始终是一个艺术家最终,也是最基本的艺术道路。对纪太年来说,他不断把文学艺术的创造性带到自己的作品中。因此我想,不论他的创作题材有多高,至少在这一步上,他已经登上了很高的台阶。我相信,他以后的路会越走越宽广,而且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当代工笔画大家、江苏省国画院原副院长喻继高:“纪太年先生不光擅长绘画,他还搞诗歌、评论。我细细看了一遍,其作品的意境、构图、造型都很完美,而且有他自己的风格。不是临摹哪一个,更不是抄袭哪一家,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来看纪先生的画展,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我希望热爱工笔画的朋友,认真读一读他的作品,认真品尝一下。”

著名美术评论家、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周积寅:“他的花鸟画风格清新、雅致、明丽,有静气和文气,基本功扎实而不失自家面貌和时代气息。从他的花鸟画中,我看出他是一位勤于思考、肯于钻研的中年学者型画家。他的勤勉有助于其学习传统之长,他的机敏则利于其感悟生活,提炼出新的构思,创造出有新意的花鸟画。”

    (文/盛松)

纪太年工笔画欣赏见本期封三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