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田,男,1965年2月生,1983年考入南京大学数学系,后获双学士、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霍普金斯大学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中方教授,现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经济学教授,政府经济学学科带头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先后在《世界经济》《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期刊发表数十篇论文,出版《经济全球化研究》《政府经济学新论》等5本专著和译著。主持和参与省市重大决策咨询课题,主要研究领域:世界经济形势与全球发展经验,企业商业模式与创新战略,中国特色的政府经济学。曾多次获得全国党校系统优秀科研成果、江苏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决策咨询类优秀成果等奖项。
初秋的一个下午,阳光依然热烈,蝉声正欢,我们在南园西侧的“南大记忆”纪念品专卖店二楼临窗而坐,窗台上的盆栽正绿得生机盎然,阳光透过百叶窗的罅隙星星点点地照在脸上。落座后没有任何客套,袁志田轻轻地呷了一口香茗,露出温和而灿烂的笑容,采访从他的笑容里正式开启。
人生会有许多难忘的记忆,高考后的那段时光对袁志田来说就是这种弥足珍贵的日子。他从江苏省姜堰中学拎着行李回到乡下的小泥屋,在期盼中等待,在等待中焦虑。这段时光,他偶尔到村东头的晒场上帮父母用梿枷打黄豆,更多的是从微明的早晨进入漫长的黄昏,把自己封闭在小泥屋里寻求孤独,用高质量的独处享受灵魂深处的欢愉,接受灵魂高度的考验。他时常站在斑驳的门楣下,依着门框伸长脖子向玉米地以外的天空眺望,遐想着外面的世界。记得一个闷热的午后,他照例依偎着门框,望天上云卷云舒,看雨打蕉叶,听池塘里的蛙鸣……不停的大雨和咆哮安慰着他躁动的灵魂。正当他沉醉自然万物的时候,隐隐约约从风雨中传来了村部高音喇叭喊他去学校的声音。也就是在这天,经过漫长焦灼的等待后,他终于等来了南大的录取通知书。
走进南大校园的那天,是他最期待的一天,也是最兴奋的一天。那天早晨的情形还恍若昨日,树叶上晶莹的露珠、历史厚重的“二源壁”……一切的一切在他的眼里都张扬着生命的灵性。特别是开学典礼上,校长的讲话已成为一种永恒的记忆定格在他心灵的深处:从今天这个仪式开始,你们就真正成为南大学生了,要说自己内心的真话,说自己相信的话,说自己想要说的话,学会质疑批判,懂得感恩良知……这些话就像一条泛着绿色光亮的小溪在他的心中流淌,同时也成为他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直到现在说起这些,袁志田依旧是兴致盎然、神采飞扬。
自从进入南大后,开学典礼上富有哲理的话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许多思想也正是这个时候在头脑中蓬勃地生长起来。他一改过去的“书本就是标准答案,老师就是权威,学习就是接受,追求就是分数”的“小镇思维”,学会质疑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一切知识。他也深刻理解到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就在于这里不仅是储存和传播知识的地方,也是探求与创新知识的场所。他深深被校园中浓浓的自由学术氛围、开放包容的胸襟、捍卫真理的精神所吸引,始终保持着谦卑与敬慎的态度对待学业、对待知识、对待一切未知的领域。
他记得,读大学时匡亚明担任名誉校长,郭令智任校长,在两位校长的倡导下,我校开设了“大学语文”必修课。也就在这时,他对古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常独自一人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在南园的小树林里旁若无人地朗读唐诗宋词,真正把自己融入古诗词的意境中。此外,他在学习英语的基础上,还自学法语、俄语、日语。古诗词陶冶了他的情操,多门外语让他能够多维看世界。这些兴趣一直延续至今,让他既有学者的严谨,又有诗人的浪漫。所有这些,丰盈了他的精神世界。
给袁志田印象最深的是,上大二的时候,他跨学科报考了南大首批经济学双学位。因为当时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均可报考,所以他能被录取实属难能可贵。经过6年的苦读,他于1989年本科毕业,获得双学士学位。他还记得当时国际商学院周三多院长在毕业留言册上的一首诗:“大江滔滔远北郊,钟山青青横东域。商院志田苦攻读,风华正茂万里征。”这首诗无论是在他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像冬天里跳动的火花,在他心房摇曳,一直温暖着他;又像一盏明灯始终闪耀人生的上方,给他鼓舞和希望,不断指引他在经济学术领域拓荒耕耘,促使他对知识孜孜以求、永不停步。
从南大毕业后,志田先后在银行、外贸公司、江苏电视台、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等多家单位工作。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多样化的工作经历,也使他对“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认为“励学”与“敦行”是相辅相成的,是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反复升华”,而能够实现这种反复升华的重要前提在于跨学科的学习。他说:“知识分子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在于专业局限性,客观世界是立体的,任何单个的专业视角都是片面的,真正的实践是跨学科、多视角的,为追求观念而生活,心灵必须有独立精神和原创能力。”特别是工作以后,他觉得知识储备与岗位要求还有差距,翻出大学时期书本的时候,发现那些用过的TOEFL、GRE资料已经尘封,竟然怀疑资料上的笔记不是自己曾经的记录。他感到自己已经远离知识很久、很久了。
在他看来,人生的美丽有无数种,书籍则是“恰到好处”的一种。在工作8年之后,他下定决心重拾书本,回归母校继续学习。硕士研究生毕业那年,他以单科和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取了南大博士研究生,得知一位大学同学也报考了相同的专业,他选择了次年读博,把机会让给了同学。他记得,就在读博的第三个年头,复旦大学面向全球招聘老师,他从近200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为6名候选人之一,而因其时博士尚未毕业,未能被录用。他说,如果当时不是这样选择,人生就会被改写,或许现在就是一名复旦大学老师了。从这一点上来看,袁志田颇具“江湖气息”,这种“江湖气息”锻造了他不追求头衔和荣誉的秉性:在现实生活中不慕虚荣,不刻意经营所谓的“个人品牌”,大有“老子风范”,始终坚守着知识分子的人生底线,用行动诠释着南大校训,展示着一个干净真诚的灵魂。
他沉默片刻,抬起头来,完全是一副老牌绅士的风范,这种风范是不可复制的气质。他扳着指头回忆道,本科阶段双学位6年的学习,加上后来读硕、读博,在南大度过了12年的学生时光,先后获得南京大学计算数学理学学士学位、经济学第二学士学位、经济学硕士学位、经济学博士学位,为后来的学术建树打下了理论基础。说到这里,他憨厚一笑:“我可能是在南大学习时间最长的一个学生了,人的一生中有几个12年?!”我们从他的笑容里读懂了对学习的自豪和对知识的敬畏。
学养的丰盈造就了袁志田“空船孤舟”的人生境界,让他活得有味、有趣。他说,按照世俗的理解,他应当是一个“很有前途的人”,完全可以实现很多世俗的价值。实际上,他也曾经拥有过很多“发达”的机遇,有很多“贵人”的提携,然而他真正追求的是知识、创新、公平。旁人对他的恭维,他不当作是“精神食粮”;别人对他的批评,也不足以动摇他的见解,没有在哗众取宠中追求人生。袁志田博士毕业后在南大任教3年后转岗到省委党校,除讲授经济学相关课程外,还从事企业技术创新辅导和道德伦理等相关课程的讲授。他对经济学有着独特的解读,这得益于跨学科的学识。在他的眼中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社会科学,与其它社会科学相比,其显著特征是围绕生产技术与生产方式展开讨论;因此,缺乏对人性、历史、政治,以及科学技术等学问的综合理解,很难真正把握经济学的真谛。我们似乎从志田的言谈中,读懂了他波澜不惊状态背后对学术追求的精神内核。
人的性格不同,对人生的渴望也就不尽相同;可是一个学术上聪明的人,总是在不竭之源的大自然那里挖掘他的地窖,而袁志田正是这个学术上的挖窖人。他通过跨界学习和不懈追求,探索了创新理论与跨学科方法论,在《全球化研究》一书中,提出全球化进程起源于“地中海模式”。在这个模式中,造船技术恰好将整个地中海海域连结为一个国际性的贸易体系;这个体系带来了手工业、货币和商人阶层的发展,通过发展反哺又促进了造船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贸易的发展还加快了沿岸各城邦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为推动贸易国际化增添了新动力。由此可见,“地中海模式”是一个由技术、地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全球化进程。这一观点,不仅将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向前延伸,而且为研究全球化进程提供了全方位的视角,也为后续分析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进程如何加速、当代世界经济格局如何演变,提供了基本的分析框架。此外,他在国内率先申报了真正以“政府经济职能”(而不是经济政策)为研究对象的“政府经济学”硕士点,并出版《政府经济学新论》。在此之前,国内相关著作主要沿袭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公共部门经济学》(Economics of Public Sector,中文版译名《政府经济学》(1988))对政府经济职能的规范性定位,主要研究“政府应该做什么”,却忽略了“政府为什么、会不会这么做”的问题;这一研究视角和研究对象的转变,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思路。这些年来,志田仅在经济学方面就著有《论美国对外贸易》《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发展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等多部著作。从研究的领域来看,无论他走到哪里,哪里便有春天的盎然。
袁志田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精神标准,拒斥流俗,这就让他的学术品相高于一般。最近,他在研究经济学的基础上,从人生中跳出来,重新寻找自己,“格致诚正,修身治平”,潜心传统文化的思考。在大量研读古今《道德经》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人工智能发展成就,对这一古老的哲学话题进行反思,采用跨学科视角对老子哲学原理进行更深入的解读,完成了20多万字的《道德经新解》手稿,让其思想更好地做好中国表述,更有益国际文化交流。这部手稿对他个人来说,是一种良心的传承,一种人生的回归;对当今社会来说,是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更广阔世界的又一创新,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又一贡献。我们期待着这部“黄钟大吕”的早日问世。
品德是无法伪造的。回望袁志田一路走来的轨迹,我们读懂了他成功人生背后品德的力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结束了这次长达4个多小时的采访。踩着“吱咯、吱咯”的木楼梯走出“南大记忆”,迎着西下的夕阳,袁志田看着眼前熟悉的一景一物,仿佛又回到了当年激情飞扬的青葱岁月,脸上挂着暖暖的笑意。
(文/曹杰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