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1日下午,南京大学校史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第一次协调会在逸夫馆召开。党委副书记朱庆葆主持会议,中科院院士王德滋,校史研究专家以及档案馆、图书馆、出版社、学科办、社科处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与会。此举标志着我校将正式启动南京大学校史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重点工程,预期首批成果将于南大115周年校庆时问世。
会上,朱庆葆副书记阐述了校史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对这项系统工程作了初步动员。他表示,重视校史研究已成为当下趋势。随着一批珍贵的中大和金大校史资料回归南大,资源比以前丰富,希望在原有基础上重新细化,充分、全面回顾南大辉煌的办学历程,进一步明晰和彰显南大特色、南大风格。学校党政一把手都十分重视这项系统工程,拟成立南京大学校史研究领导小组,在新一轮“国家重点建设经费”启动后给予重点支持。
王德滋院士曾担纲《南京大学史》(南大90周年校庆版)和《南京大学百年史》(南大100周年校庆版)的主编。他强调对南大校史的研究不能中断,希望在南大115周年校庆时能出版南大校史的第3版。王院士还提出,要进行口述史的抢救工作,建议首先对南大80岁以上的院士和文科资深学者开展相关工作。
龚放和王运来教授长期致力于南大校史研究。作为校史研究专家,他们建议设立专门的、独立的校史研究机构,协调相关工作,要创设能吸引校史研究人才的条件和空间。在研究过程中,不仅注重校史资料收集整理,更要发掘大学精神和南大底蕴;注重文字的可读性,注重数字和事实依据。
与会人员一致赞同开展南大校史资料整理与研究这一系统工程,认为其意义重大,有利于正本清源,弘扬南大传统,彰显南大精神、南大风格,宣传南大形象;并针对校史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研究的项目分类、协调机构的落地、已有成果的摸底、各职能部门和直属单位的配合、整体研究项目进度的推进表,校史研究专门人才的培养、研究成果整建制出版等方面提出了中肯的意见。
在听取了与会者的意见和建议后,朱庆葆副书记表示,校史研究是事关南大整体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从长远来看,南大校史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应该是一项常态性的工作,产生集成性的成果。学校将进一步论证,将这项重点工程做好做实。
(社科处)
【观点】
从校史中汲取治校办学的智慧
校史是一所学校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年初学校召开的第十次党代会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强调全体师生要弘扬与凝炼南大的办学传统、文化精神和特色,并把重视文化传承,弘扬南大精神作为今后五年办学的重点工作之一。因此,全校师生要认真学习贯彻党代会的这一重要精神,了解自立校以来所有南大人创造的优秀历史文化,做到读史明智、知古鉴今。
怎样对待本校历史?怎样对待本校独特文化?这是任何大学在创建一流大学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南京大学至今已具有113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学校文化,积累了丰富的办学治校经验,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深沉的学术传统。建校以来,广大师生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进步,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南大精神。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南大百年历史不能简单地看成一种过去式的辉煌追忆,而要成为永远进行时的办学资源,成为南大特色发展的基因根脉和源头活水。对学校历史文化特别是前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要坚持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要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等多种方式,讲清楚学校文化传统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学校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对南大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我们要学习和发扬南京大学“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和“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优良传统。一百多年来,南京大学历经沧桑,校名屡经更迭,校址也一再搬迁,但学校诚朴坚毅、自强不息的传统精神和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校风在一代又一代南大人身上传承延续,并不断发扬光大,历久弥新。党代会倡导重视校史学习与研究,就是要深刻认识学校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的辉煌成就,深刻认识学校在长期奋斗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形成的优良作风,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发扬光大。
1949年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学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1956年,孙叔平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点的高等教育”的办学思路。60年代初,郭影秋校长提出“把南京大学建成为全国综合大学中规模最大、质量最高、一切工作最先进的大学之一”,并把英国剑桥大学作为“赶超对象”。继任的匡亚明校长也提出了“把南京大学办成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
治理大学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要治理好今天的南大,需要我们对南京大学办学治校的这些探索和智慧进行系统总结和全面发扬,坚持不懈用学校的办学传统与精神激励人,用学校的成功经验启迪人,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
我们要学习和继承南京大学文化传统和高尚的精神追求。在我校历史长河中,许许多多先贤和仁人志士都对高尚的精神追求作出了阐释。比如,在学术追求和人格塑造方面,刘伯明先生提出的“朴实的精神”、“不要有铜臭,不可有官气”的谆谆告诫;郭秉文先生希望师生“调和文理、沟通中西,放眼世界、虚怀若谷,唯真是求、唯美力修”,从而涵养塑形“钟山之崇高、玄武之恬静、大江之雄毅”的气韵风骨和国士风范等等。我们学习校史,就要学习和吸取前人传承下来的宝贵思想财富,从中获得精神鼓舞,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从而不断推进学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学习校史的目的在于运用。通过对校史的深入学习与思考,我们要更加自觉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西方大学办学模式只能借鉴,不能照搬照抄。只有将发扬自身办学传统与学习西方办学的有益经验相结合,才能把南京大学创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历史证明,正确处理学校发展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关系,是事关学校事业成败的重大问题。在前进道路上,我们既要从学校文化传统和精神中汲取智慧,又要坚持用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把握世界高等教育大势,密切关注世界一流大学形势发展变化,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抢占先机。
张异宾书记强调,学校史、用校史必须着眼于百年南大伟大历史传统的开拓性、原创性、引领性,敢于走前人不敢走之路,敢于破他人不敢破之题,要体现探索者、先行者的气魄和风度,以特色彰显优势、强化优势,努力打造形成一以贯之、独一无二的“南大风格”。
今天,南京大学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和推动校史资料的整理和学校文化传统以及学术精神的研究,突破以革命史框架研究校史的传统,更好地总结和运用学校历史文化遗产,更好地认识和把握高等教育历史发展规律,增强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早日建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第一个南大”而努力奋斗!
(南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