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大学的三年是我的“黄金时代”

发布者:admin发布时间:2015-07-17浏览次数:1628


2005年,还是南京大学研究生在读的张守涛拿着一本名为《胡适还是鲁迅》的书,兴冲冲地坐在课堂第一排的位置,站在讲台上的是中文系教授王彬彬。“这本书写得其实不怎么样。”王教授拿过他手中的书,细细翻阅后如此评价。

十年后,张守涛的文化评述作品《先生归来——南京民国老大学的那些人和事》出版,核心直指民国时期中央大学的大学精神。此书述评了郭秉文、罗家伦、吴有训等十位南京民国大学校长,描写了吴宓、黄侃等南京民国知识分子,意在展示南京民国大学的整体风貌,以及各位先生的公共情怀与独立人格。正如封面上所示,此书“致敬‘德学聚隆’的先生们,呼唤大学精神归来。”

中央大学时期的校长罗家伦提出“诚、朴、雄、伟”四字校训,希望学生做学问要有诚意、为人质朴朴实、以大雄无畏相尚,敢做大事,能成大器。“南京大学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中央大学的大学精神。”张守涛认为南京大学的学风向来很好,学生好学而朴实。南大毕业生身上带有深厚的南大气质,他们大多务实、肯干并且低调。他希望通过对中央大学等民国大学精神的研究,凝练中央大学等南京民国大学的大学精神,感怀母校在人格和气质上带给他的改变。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所谓先生,就是有大学问、大道德的人。”民国的先生有大学问大道德,而在南大求学期间,正是当代的一些“先生”启发了他对大学与大师的思考。他提到自己的导师张凤阳教授,他有大学问,讲课很有深度,但不贪慕功名,仍是潜心学术,这让张守涛很

是钦佩。张凤阳教授不仅在专业学习上指导并帮助他,还在人格风范上带给他极大的影响。

“南大三年是我质的提升的三年,学识、思想、视野等等都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那三年是我最美好的黄金时代,”张守涛说。他在南大图书馆中拼命读书,与不同背景的老师碰撞思想的火花,青春、友谊、梦想、爱情都像花儿一样绽放。从初入南大震撼于其古朴雄伟的建筑,到三年间赞叹老师们的才学与道德,张守涛在南京大学见识到了何为大学精神与知识分子,奠定了他的事业基础,也启发他开始探寻民国的大学与大师,于是便有了后来的《先生归来》一书。

从政府管理学院硕士毕业将近7年,张守涛谈起一些给他深远影响的老师仍然如数家珍。文学院王彬彬教授启发他对近现代文学的热爱与思考,历史系的高华教授与张生教授、新闻传播学院的杜俊飞教授让张守涛见识到了什么是知识分子的才学与人格风范。“他们都可以称得上是‘先生’,南大还是有不少这样的先生。所以,在南大学习还是很幸福的,希望同学们好好珍惜。”

校庆将至,张守涛也向母校送上自己的祝福,希望母校能够永葆初心。“南大永远是我们的家,是我们的故乡。”  
(新闻传播学院2012级 杨烨萌)

链接:

张守涛著《先生归来——南京民国老大学的那些人和事》,2015年2月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正在各大购书网站和书店热销,曾排名当当网新书热卖榜社科类第二名。

《先生归来——南京民国老大学的那些人和事》一书述评了郭秉文、罗家伦、吴有训、陈裕光、吴贻芳等十位南京民国大学校长,主要介绍了其教育经历、成就、思想,试图挖掘、总结他们如何办好大学,以供今人借鉴。另外,本书还描写了吴宓、黄侃、徐悲鸿、魏特琳、吴健雄等十位南京民国大学师生,意在展现南京民国大学整体风采及略窥民国大学总体风貌。

著名学者厦门大学教授谢泳、南京大学教授冒荣盛情为《先生归来》一书作序,对著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谢泳写道:“而今天网络时代,整合史料相对容易,但要在繁杂的史料中觅得独特视角,把这一段历史完整叙述出来,还是有相当难度,守涛这本书完成的很不错。如果说以往研究民国大学校长,多数偏向于北方大学,而守涛本书一出,南方大学校长的风貌尽现眼前,他们更别有一番精彩”。“作者以独具匠心的视角、具体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细腻的笔触,通过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使那段时期那些大学的历史活生生地并跌宕起伏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避免了传统校史著述给人的那种平淡无奇、直览无余的感觉,从而增强了著作的可读性。”冒荣教授评价说:“更难得的是,作者在广泛收集相关史料以真实、全面地反映有关大学的人和事之时,还特别注重深入发掘那些人和事背后的大学精神,如吴有训的‘教育独立’精神、吴贻芳的‘厚生’精神、吴宓的‘殉道’精神、吴健雄的‘刻苦求学’精神等。这种发掘,不仅从更丰富的层面上展现了民国时期南京的大学之形态;而且也从更具个性化的角度反映出了民国时期南京的大学之精神。作为读者,也许不仅可以从中获得对民国时期南京的大学更深刻、更强烈的感知,也可以从中获得对今天大学办学或自身治学有益的启迪。”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