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石讲《羌村三首》

发布者:许晴亮发布时间:2017-04-27浏览次数:1254



我是1962年秋天入学的,而这年316日,南京大学中文系的名师胡小石就去世了。不过他的故事还在同学中流传着,如胡先生常领学生下馆子,南京著名餐馆六华春、永和园的招牌就是他写的。如他自掏腰包买票请学生看戏。如他的粉笔字写得特别好,课间有人要擦黑板,一些同学喊:“不要擦!”如就在他去世前一年举行的“五·二〇”校庆学术报告会上,他还作过一次讲演,讲的是杜甫的《北征》与《羌村三首》,当时校长郭影秋,以及系内外、校内外的一些教授都来听讲了,一个阶梯大教室里挤满了人。我们都以未能见到胡小石而遗憾。我最近将胡小石的《杜甫〈北征〉小笺》与《杜甫〈羌村〉章句释》重读了一遍,多少还能体会到一些胡小石当年讲演的风采,本文仅以《羌村三首》为例,谈点体会。 

胡小石最后一次讲演结束后,郭校长走到台前作了简短发言,他说“胡老的诗学造诣如此精深,就在于他书读得多,学问做得好,知识渊博,生活体验丰富深刻。”因此,他的讲演能为我们打开一扇扇知识窗口。讲古典诗词,经常会遇到文字校勘问题,介绍文字异同容易,而要判定是非让人心服就难了。譬如杜甫刚回到家门口就遇到“柴门鸟雀噪”现象,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雀“当作鵲”,注曰:“陆贾《新语》:乾鵲噪而行人至。”胡小石指出:“仇注:‘雀当为鵲’非也。仇改字,盖取鵲噪行人至之义。然鵲巢树,不集门。此言日暮时,群雀将归栖人屋下,故先集於门。”再如见到村上的青少年很少,杜甫写了“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两句。仇兆鳌于“童”下注曰:“一作郎”。胡小石校曰:“‘儿童’一作‘儿郎’今不取。二语差异甚大。言儿郎可以该‘丁’,尚未尽兵祸之惨酷。言儿童则壮丁尽而未成年者亦执戈而赴戎行。”接着他据《唐会要》卷八十五记载,指出武德六年三月规定,二十一为丁;神龙元年五月规定二十二为丁,天宝三年十二月规定,二十三为丁,可见丁当兵是正常现象。胡小石接着分析道:“今丁已尽遣,乃及中男或更幼者,故云儿童尽东征也。至《垂老别》,则征及老翁。《石壕吏》索老翁不得,并老妪亦往应征,为状更惨。”此校勘记结合内证、旁证,并联系当时社会背景来分析,极有说服力。 

胡小石在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学的是农博科,毕业后又在长沙明德中学担任过博物教员,所以自然科学知识很丰富。胡小石讲演将自然科学知识应用于古代诗歌的分析,能使人大开眼界。如《羌村》诗中有“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两句是有关酿酒的。胡小石校勘并分析道:“禾黍,《文苑英华》作黍秫是也。秫者古之稷,今之高粱。秫为北地制酒之主料,自唐已尔。糟床者,制酒之具。此时未有烧酒。”“烧酒始见于元人忽思慧之《饮膳正要》。其书卷三有阿剌吉酒。”“忽思慧当是色目人。阿剌吉即今之Alcohol,盖起于古大食,东随蒙古入中国,西入欧洲。”“今世所称之白酒,李、杜诸公所未尝入口也。”元以前的中国酒酒精含量甚少,可以多饮,“今日长沙之甜酒糟,川中之醪糟,武昌之浮滓酒,江东之酒酿,皆此一物。”有滓为浊酒,无滓为清酒。若非对酿酒知识有过专门研究,是很难讲得如此简单明了,而又准确可靠的。 

胡小石腹笥丰厚,为说明一个问题,往往能随口说出许多证据来,如《羌村》诗中有“驱鸡上树木”一句,我国南方现在几乎见不到鸡飞上树的现象了,胡小石谈道:“鸡可以上树,在今(或在南)为异,在古(或在北)为常。汉乐府《鸡鸣》云‘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巷中’,阮籍《咏怀》云‘晨鸡鸣高树,命驾起旋归’,陶潜《归田园居》云‘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余早岁客西安,往来樊川之滨见韦曲杜曲人家鸡,常栖集白杨树上,足证《羌村》诗状物之不虚。”再如《羌村》诗的末尾六句采取了自为问答的方法。作者指出:“诗中每自为问答,而不标出谁某。如此处上四句为父老之辞,下二句则为杜辞。古无标点符号,须读者自辨之。”接着又举王粲《七哀诗》、蔡文姬《悲愤诗》、李白《山中问答》、贺铸《青玉案》为例作了说明,如“李白《山中问答》: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何事’句是问者之辞。‘桃花’二句白自答。”这些例子对我们了解诗中自为问答现象及写作方法,当然极有帮助。 

最令人佩服的是胡先生讲演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如“妻孥怪我在”的“怪”字,胡先生分析道:“开门一见,不言喜而言怪者,以为甫死久矣,不意其尚在。言喜反浅也。”在分析了几个动词的用法后,胡小石接着指出:“前辈诗人在技术上有一控制世间万象之武器,即动词是也。故凡动词之选择与烹炼,须求其效果能生动、深刻、新颖而又经济,实费苦心。观昔人改诗诸例,如‘身轻一鸟过’之‘过’,‘天闕象纬逼’之‘逼’,‘僧敲月下门’之‘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其所经营再四而后能定者,皆属动词,可以悟其理。” 

再如,在分析“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四句后指出:“凡人情对时令寒暖,辄因阶级不同而异其好憎。富人畏热,故暑炽时登高山,沿沧海以避之。而玄冬大雪,辄拥裘握炉,延眺相赏,贫农牧竖必不解此乐。故贫人喜夏而恶冬。夏但忧食,仅一重负担。冬则忧食外并忧衣,有两重负担,杜之所以煎虑也。白香山《卖炭翁》则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心理反常,惨痛更深。”有趣的是胡小石甚至将自己的住所取名为愿夏庐,表明他在思想感情要上要与贫民保持一致。 

又如,在“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四句后,胡小石指出:“凡诗人于群动,爱憎各殊。观所爱憎,可以想见其为人。杜爱马爱鹰,屡形篇咏。林公(支遁)所谓‘道人养马,爱其神骏’,可知诗人风度,决非如后世所想象之酸丁。”凡此均能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见人之所未见,道人之所未道,能给人以启发,让人觉得耳目一新。 

胡小石讲演的语言表达也是形象生动的。如讲座开头说,《羌村》作于至德二载秋,殆与《北征》同时。《北征》为诗歌中之长篇,而《羌村》以小诗形式出之,接着说:“凡诗之长篇与短篇,为用不同,以戏曲譬之,长篇如整体连台戏,短篇则折子戏。长篇波澜壮阔,疏密相间,变化起伏,而不能处处警策。短篇则力量集中,精彩易见。亦犹观折子戏者每感其动人之效果迅速,易于见好也。”又说:“《羌村》云者,盖其地尝为羌族人东来者所聚居,犹今言回回营、陕西街之类。”可以说一下子就将听讲座的人吸引住了。 

顺便说一下,胡小石不仅字写得好,而且也善画,上课时注意用图像来说明问题,能给人以直观的感受。吴新雷、郭维森都听过胡小石讲《楚辞》,他们说胡小石在讲到《楚辞》中所描写的花鸟虫鱼时,都能在黑板上画出图像来,如讲《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时,他根据南宋吴仁杰《离骚草木疏》,指出兰、蕙同属于唇形科植物,一茎一花称为“兰”,一茎数花称为“蕙”,并画出了不同的形状。还指出“纫秋兰以为佩”之“兰”为泽兰,方茎对叶,属唇形科。“朝饮木兰之坠露兮”之“木兰”,即木莲,为木本常绿植物。还说南大校园内有两本木兰,可去鸡鸣寺香市辨识泽兰。再如讲到《九歌·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时,他根据出土文物及文字记载,画出了吴戈、战车和铠甲的样式。在讲到《招魂》“经堂入奥”时,他根据《周礼·考工记》画出了古代居室堂奥图。对于《楚辞》中的名物,同学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经过胡先生边讲边画,同学们眼界大开,豁然开朗。 



我们虽然无缘聆听胡小石上课与讲演,但是读一下胡先生根据讲演写的《杜甫〈羌村〉章句释》,也能感受到他讲演时的音容风貌,并能在上课艺术与研究方法方面受到启发。 

  

     (徐有富)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