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往事,不能忘记——我所认识的郭影秋校长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11-14浏览次数:117


我的一些往事,有许多已模糊不清,但是,在母校南京大学做学生时候的一些往事,是我余生也难已忘掉的。今年是郭影秋校长诞辰105周年,让我回忆有限的学生时代的往事,来借此纪念他!


一、毕业照

郭影秋校长(前排左七)与地堪四(3)班毕业生合影


1962年秋,大学快毕业了,班上同学提出能否与校领导合个影留作纪念,有的同学推荐我去请郭校长,说我曾与郭校长接触过。我因家事曾与郭校长会过面,现在要毕业合影全班照,我说还是请班长去较好。后来我拗不过同学们的要求,只好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硬着头皮去了校长办公室,提出我们地质系地勘四(3)班的同学想请郭校长一起合个影留念。没想到9月28号拍照那天,郭校长真的来了。他穿着普通浅色中山装,面容清瘦而炯炯有神,向大家挥手致意,同照的还有地质系主任徐克勤教授等老师们。拍过照后同学们非常高兴,都说郭校长一点架子都没有。

我又想起了另外两件小事:一件是听说郭校长年迈的父亲从苏北来南京看望他,郭校长没有通知学校派人派车去车站接,而是叫他年迈的父亲自己乘三轮车来校;另一件事是,当时国家正处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粮、油等都是凭证计划供应,而高干有特别的补助。后来听说:当郭校长调离南大到北京后,工作人员在他曾住过的房间书桌抽屉里发现了许多完整的粮油、肉、布等票卷,好像从未动用过。以上这些细微小事,听说在校广为流传,这充分反映郭校长联系师生群众、生活艰苦朴素不搞特殊化的崇高思想境界,使我们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


二、题字


1962年10月,在我毕业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前夕,我想到就要离开我成长和学习的地方而思绪万千。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父亲带领我们一家由成都金陵大学食力村宿舍回到南京小粉桥金陵大学校园,进入汉口路小学和金陵中学读书,大学又进入南京大学,现在要毕业了,何时才能回到我熟悉而温暖的地方?心里很是留恋。我想请郭校长题几个字以作纪念!于是我壮着胆子将我写好的信及记事本拿到校长办公室说明来意和联系办法就回寝室了。10月9日上午我去了新华书店,回校快近中午了,听说团总支阚书记到处找我说郭校长叫我快去!我急得下午立即去校长办公室,3时叫我,进去会见了郭校长。他说原来上午要开校务会议也改期了,他问我母亲现在何处?有困难吗?入团问题解决了没有?我都一一作了回答,这时我诚惶诚恐的紧张心情也渐渐地放松下来。

开始郭校长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的对我父亲进行了分析,后来话题又转到我即将毕业离开母校上,嘱咐我走上工作岗位要做好应有的一些思想准备,希望我做到三点:1.不怕困难,敢于斗争;2.不怕受委屈,相信真理;3.树立革命思想,不向落后看齐。郭校长还说,你们这次分配出去要做最苦的打算,准备从操作工开始,你们这个专业分配到北方的有100多名同学,占大半人数,但是十年以后,你们同学有三种情况:1.学习工作未搞好,思想问题一大堆;2.学习抓了一点,工作也做了一点,但没有做出突出贡献,对内对外即社会主义、个人主义各一半;3.做出一番成绩来,工作很好,人民很信任,心情舒畅愉快。希望你做最后一种,这一方面是党的帮助,另一方面是自觉努力很重要。

将要告辞离开校长办公室时,郭校长将提好了字的笔记本递给我。我翻开一看是:


我们共产党员,不但要在革命实践中改造自己,锻炼自己的无产阶级思想意识,而且要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改造自己,锻炼自己的无产阶级思想意识。

永徽同学留念  影秋 一九六二、一○、五


大约一个半小时的谈话,郭校长语重心长、谆谆教导。这是我无法用语言所能表达的经历,它深刻地进入我的脑海中。五十多年过去了,它陪伴激励了我的一生,直到现在!


三、一封信


1963年4月,原地勘专业因病留校迟一年毕业的徐均涛同学(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将郭校长在1962年12月27日在黑板上写给全校同学(毕业生)的一封公开信抄录下,寄给了林颂恩同学(西安有色金属勘察设计院总工)、沈成龙同学(天津华北地质勘察局副局长)和地矿部五○二地质队的黄路桥同学。经过祖国大地由南到北由西到东,1963年4月终于又寄到了时在辽宁本溪钢铁公司南芬矿山研究所我的手中。我接到原文抄件后,非常感动,又抄寄给了其他同学,来共同感受母校带来的力量和温暖。


亲爱的同学们:

首先向你们贺年!并借这个机会向你们说几句话。

目前国内外的形势都是好的,正如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公报所说国际形势正朝着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国内形势一年好一年。

但是我们还有困难,这种困难是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几年来的特大自然灾害,和我们工作中的某些缺点、错误对生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来自国际上帝国主义、各国反动派和现代修正主义者合奏的反华大合唱。

困难集中到两点:一个是农业问题,一个是科学技术问题。只要这两个问题能适当解决,不只是国内形势,在国际形势上也必将大大改观。

困难是暂时的,我们是一定能够克服的,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态度呢?

国家对于青年是爱护的,完全负责的。例如今年我国的经济状况是不大好的,大量增加干部本来没有可能,可是对于近二十万的大专学校毕业生却采取包下来的态度,一批批地分配了工作,对大学毕业生是这样,对所有的人民都是这样。

国家对青年采取完全负责的态度,青年们对国家就应当采取分担困难的态度。

我想青年应当有勇气当一根坑木。

坑木,在一般人看来是最没有出息的,一生蹲在矿坑里,最后在矿坑里埋葬,负担既重,名利也无,岂不苦煞。

我的看法不是这样,坑木苦是苦,但没有坑木什么矿也采不出来,什么事也干不成。坑木的伟大正在于它贡献出自己的一切,顶住了万钧的压力,使无数矿工得以自由活动,使广大人民获得了丰富的矿产。牺牲总是有的,不是别人牺牲,就是我牺牲,与其要别人牺牲我享幸福,不如我自己牺牲让别人享幸福。这是一个共产党人,一个爱国青年应当具有的高贵品质。

一木撑天,这是古代英雄们的一句豪言壮语。一木尚且可以撑天,我们几亿根木难道还顶不住这点暂时困难?坚决顶住困难、战胜困难、乘风破浪、高歌猛进,这就是毛泽东时代青年的光荣任务。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进入大学是经过捶选的,应当说是中国青年中优秀的一群,你们毕业以后就要成为国家干部,应当说是祖国的未来,全国人民的希望。

我作为一个党的干部和教育工作者,对你们满怀热望。希望在你们中间能出现若干栋梁、若干坑木,在现在、在将来、在党的统一领导和安排下,分别顶住困难,那么,困难就会很快地过去,胜利就会更早地到来,国际上的反华大合唱,让他们唱吧,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那只是黎明前的“苍蝇之声”而已。

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胜利前进!

同学们新年愉快

郭影秋  

一九六二年十二月廿七日


郭校长的信原文当时写在南园黑板报专栏上,这封距今已五十多年的信,对南大学生,我以为仍有极大的现实教育意义!

查阅一些资料知道,郭校长是党的优秀政工干部,又是一位研究明清历史的专家,更是一位以身作则、高风亮节、关心青年人的教育家。郭校长的教导及众多教师的培养,使我们这些已毕业的南大学子更加热爱党、热爱祖国、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四、感恩母校


地矿部于1958年夏创办了南京地质学院。该校属工科大学,共分为地质测量找矿与勘探专业和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两个专业若干个班。建校几个月后,因院校调整,于1959年4月合并到全国综合性大学——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当时的校长兼党委书记就是郭影秋。

合并后,我们受到了许多著名教授如:徐克勤、郭令智、王德滋、孙鼐、张祖还、萧楠森等多个专业老师们的栽培教导。他们还带领我们参加了野外的教学实习,使我们不仅具备了找矿勘探的基本技能,而且还掌握了扎实的地质理论基础。

当我们后来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我们地勘专业众多的同学,在科研院所、高校、矿山等单位部门,有的成了学术带头人,有的成为专家学者技术骨干。例如:地勘(2)班的安芷生同学,他曾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院长、院士,就是我们专业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同学。其他班的同学因没有联系,只知道(2)班还有一位夏林圻同学是留法博士,在西北地质所工作;(1)班的李左衡同学,在冶金部马鞍山矿山研究院工作,任矿物工艺研究室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记得还有(4)班的沈昆同学,他工作在山东济南地质科学研究院,康成德同学在安徽合肥冶金研究所,他们都是优秀的业务骨干;还有金在淼同学,他是白银有色金属研究所原所长,等等。其他班的许多同学不甚了解,很是遗憾!

我比较熟悉的是我们(3)班同学,也有一些优秀学生,后来走上了工作岗位后,他们同样也有广阔天地大展宏图的机会来感恩母校。除前面提到的外,还有陆松年同学(天津华北地质研究所原所长)、刘螽生同学(桂林有色金属地质矿产研究院原副院长)、毛崇杰同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研究员)、张培基同学(化工部连云港化工专科学校原副校长)、还有李清波同学(冶金部天津地质研究院原学报主编)、林建英同学(成都地质所研究员)、夏元祈同学(中国地质大学)、高庆善同学(内蒙古包头包钢设计院)等等。

我很惭愧,因生性愚钝笨拙,技不如人。但在母校的熏陶下,也尽力工作忠于专业。我在本钢南芬矿山研究室工作不久,因母亲年迈就调往冶金部马鞍山矿山研究院,从事矿山地质工程与方法研究。经过数十年的矿山野外及实验室工作,参加了工艺矿物学——物质组成研究、大型矿山岩石力学试验研究、预裂爆破研究等。并开展了高速摄影、钻孔电视等方法的一些试验室建设与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虽然撰写论文得过一些科技进步奖,但与许多优秀同学相比仍是微不足道的。

在母校的启蒙教育下,回忆过去的五十余年,如烟如云,令人骄傲又令人感叹!


五、后话


回忆过去,工作条件有时很艰苦,环境有时也很差,又经过“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全家又下放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近四年。但我始终牢记母校“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的校训和郭影秋校长的每一句谆谆教导。心中始终装着“我是南大人”的自豪与责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好好工作做出成绩、奋力报效伟大的祖国!

2014年7月1日


    (马鞍山校友  李永徽)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