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钟之谜——金陵大学大钟续考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2-21浏览次数:1167





在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展厅,有一个产自美国纽约洲特洛伊城梅利尼贝尔铸造公司的大钟(下简称“梅钟”)。它虽已残破,但确是见证校史的重要文物(该大钟现已迁至仙林校区校史馆)。为解梅钟之谜,追寻校史中将要消失的记忆,两年多来,我每次回宁都寻访老者,查找资料。在校友会、退协、校史馆、校办、人力处、老干处的帮助下,我寻访了数十位老人,进一步考证。执着之中,终有收获,现整理如下,以飧读者。

多钟异说

在展厅内,对梅钟(图一)有这样的说明:“这是悬挂在原金陵大学校门旁的铜钟,当年金陵大学的学生随着钟声进出课堂。”而在墙壁上还有一张大钟照片(图二),又有这样的说明:“当年在金陵大学用过的铜钟。”对比之下,二者显然不是同一个钟。

经调查得知,金陵大学至少使用过三个大钟。

大钟之一:

据陈贵财(抗战胜利后到金大任教工)和肖信生(1946年入校,现任金大南京校友会副会长)两位老先生回忆:在老校门进来的右侧(现教学楼东头),正对北大楼中间偏西一点的地方有个铁架子,高约6-7米,上面有一个大钟,口径约80公分,颜色灰黑,象是铁钟。解放后,都敲这个钟。钟曾经被打裂了,修理过,后来又打坏了。印象中,这个钟的钟沿是向外翻的。

据刘以通(1956年起在南大校产科、修缮科工作,曾任木器厂厂长)老先生回忆:记得很清楚,1956年时,学生上下课还在用老校门旁(铁架上)的那个钟。

据朱庆森(1973年起在南大修缮科工作)先生回忆:1973年,刚到南大时就见到那铁架子和上面的大钟,一看就知道是个铜钟。直到八十年代初才被拆掉。

大钟之二:

据陈、肖二老回忆:抗战胜利后复校,那时在北大楼西南角的土坡上有一个不高的木架,上面挂着一个铜钟,旁边还长有小树。钟不大,口径约30-40公分。挂得不高,约3米多,是用绳子斜着拉的,声音很清脆,很洪亮,大家称之为响铜钟。在鼓楼亭和学校大门那边都能听见钟声。那时,学生上下课都是敲这个钟。那时的敲钟人名字叫杨青山,有50来岁。

据陈永椿(金大校友)老先生回忆:那个铜钟是挂在北大楼西南角旁边的。

还有人回忆说:在东大楼失火时(1959年),还见过那个钟。

大钟之三:

得知仙林南大校史馆开放,我冲着大钟而去,希望能找到新的线索。

果然,在展厅内发现了一张小礼堂的老照片。其前面有一个两柱钟亭(小牌楼),檐下竟然还挂着一个大钟(图三)。我用相机里的新照片与之比对,确看得出历史的年轮。我急忙找来管理人员,询问此照片的时间和出处。经她联系和指引,图书馆的王瑞宇老师热情接待了我。他说:“肯定是1935年之前的照片,好象是出自当年的纪念册。”

现在小礼堂东侧的钟亭和大钟,是十年前重修和复制的。此格局与老照片一致。那么,老照片上的大钟是梅钟吗?

在返回的地铁上,我打开相机,把刚翻拍的老照片仔细查看,发现檐下的大钟不仅体态偏长,钟沿外展较小,而且没有钟轭,是悬挂着的。次日,我又到小礼堂,按老照片的角度和反射角度拍照,再与老照片比对。二者之间,大钟的差异显而易见。所以,可以断定:老照片上的大钟不是梅钟,而是大钟之三。

碑文佐证

在小礼堂东侧,有2002年5月所立碑文可以证明:小礼堂初建时就有钟亭和大钟,但因战乱,钟亭被毁,大钟遗失。

碑文《重修小礼堂、钟亭记》如下:“南京大学小礼堂始建于二十世纪初叶,原为金陵大学小礼拜堂,由著名建筑师齐兆昌,美国弗洛斯与汉密尔顿建筑师事务所共同设计。堂前同时建一钟亭。后经战乱,钟亭被毁,钟亦遗失。为纪念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由张家港市人民政府捐资修缮小礼堂,内外整修一新;北海银河高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捐资重建钟亭,恢复原貌。”

再说,钟亭和大钟是小礼堂的配套设施,当年是不会把别处的大钟“移花接木”到此的。所以,这也说明:老照片上的大钟一开始就是大钟之三;而在恢复钟亭之际,出于无奈,用梅钟的复制品作了替代。

梅钟归来

梅钟是从何处征集而来的?其中还有什么感人的故事?如今,终于有了答案。经与当事人核实,记录如下:

2001年,时年52岁的王延昭调到南大后勤部修缮科任科长。当时,因学校要修建商学院安中大楼,修缮科仓库和木器厂一带要拆迁。一天,他到西北门检查工作,当走进修缮科堆放废旧物资的仓库时,发现在废物堆中露出一个残缺破裂的铜钟。他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件文物。那时,校史馆刚建不久,学校正在征集文物,筹办百年校庆。于是,王科长把这一情况向校办主任任利剑反映;任主任到现场察看后,又通知了校史馆馆长汤道銮。

当时,朱庆森在修缮科任书记。因校史档案馆在征集文物,他就想到了仓库里大钟,于是打电话到档案馆,问要不要这个破裂的铜钟。是一位女同志接的电话,她说:“要啊!问题是怎么运来。”这样,朱科长就和一位高淳来的民工一道,用板车把大钟送到了档案馆(即现在文科楼一楼内的西南角)。

最终,在汤馆长的安排下,梅钟有了如今最好的归宿。

原来,梅钟在很长时间里并不被人重视,在露天仓库里与废旧杂物堆放在一起,时隐时现,日晒雨淋,风吹雪打,度过了近20个寒暑。对这个宝贝,不仅是那些没有机会进仓库的人或者与仓库接触不多的人不知晓,甚至连一些库工也不知晓。梅钟在铁架上躲过了“大跃进大炼钢铁”和“文革破四旧”的洗劫,又在仓库里躲过了被当成破铜烂铁处理的不测,真是幸运之极。这应该与南大及修缮科的特殊环境,特殊人群有着重要的关系。

由此可见,保护过梅钟的不只是几个人,而是一群人。其中,最后一棒的接力者正是修缮科的两位领导。我听说,王延昭是中文系毕业的,当年还向学校提供过老旗杆最完整的碑文;朱庆森对历史颇有(下转82页)(上接84页)研究,文物保护意识很强。怀着对这两位同年龄人的敬意,我征求他们的意见,说想找个地方见个面,聊一聊,留个影。可是他们都说:“不用了,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啊!”

曾经猜测

梅钟最初是安置在哪里的?有几种猜测:

1、在金大大礼堂附近。大礼拜堂建于1917年,有无配套的大钟?

2、在金陵大学堂旧址。金陵大学堂成立于1910年,最初校址在干河沿,1921年才搬到百步坡(现天津路)以西的校区。这十年间金陵大学堂有无自己的大钟?

3、在基督书院或益智书院旧址。两个书院也是美国教会创办的学校(分别成立于1891年和1894年),它们在与汇文书院合并前有无大钟?

4、在汇文书院钟楼。汇文书院的钟楼建于1888年。现该钟楼上的大钟是1899年美国铸造的,在这之前的十来年间,钟楼上应该有大钟,它会是梅钟吗?

(未完待续,读者可参考《南大校友通讯》2010年冬季号第52页《走近大钟——金陵大学大钟略考》)

(谢金才)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