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十年成长路:小鼠资源库成就创新大舞台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03-11浏览次数:1405


“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十年成长路:小鼠资源库成就创新大舞台
齐 琦 卢 亚 王宇静/文

    2000年,蒋树声校长在南京大学发起建立了“学科特区”,旨在建立和国际接轨的科研管理体制并借用这种体制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当年在生物学领域引进的许多青年学者如今已成为我校的学术带头人:张辰宇博士是生命科学院院长,而高翔博士则从无到有建立了“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和“模式动物研究所”。由于当年南京大学在浦口建有校区,模式动物所也就建在了浦口校区旁边的南京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内。
    由张雷教授设计的包豪斯风格的研究所大楼,获得了教育部建筑设计一等奖。和简洁安静的大楼设计一致,研究所的文化也是一贯低调,踏踏实实的做自己的事。然而11月9日,这个研究基地却热闹非凡,嘉宾如云,学生从国内外回来,研究所的朋友从世界各地赶来,大家聚在一起,共庆研究所的十周岁生日。
    人们的眼前已不是十年前的那一片农田:这个研究所从零开始,现有21个独立实验室,1个国家实验动物种子中心(全国共8个),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个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研究所也是“亚洲突变小鼠资源联盟”的理事长单位,是“国际小鼠表型分析联盟”的指导委员会成员,而1300多个突变小鼠品系使研究所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疾病模型资源中心之一。如今,这个研究所有200多名工作人员,150多名博士研究生,但只有22个南京大学在编人员。来参加十年庆的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裴钢教授感慨:“这些年你们确实不容易,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中科院院士、国家基金委医学部主任王红阳评价:“南京大学模式动物所十年来为我国的医学和生命科学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和最大的努力”。

    研究所创始人高翔博士是南京大学生物系的1985年本科毕业生,1989年出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在好友刘建宁教授的鼓动下,2000年高翔回到母校任教。2001年高翔教授牵头的团队获得了当时南京大学第一个国家科技攻关重点项目:总投入5000万的“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的建立”。当时的项目只是要建立一个小鼠品系的收集供应基地,但高翔的心里却是要实现南京大学生命科学研究的复兴,建立一个高水平的科研团队。这个梦想得到了蒋校长的大力支持,模式动物所成为南京大学的第4个学术特区。
    于是这个基地开始不但引进小鼠品系,更重要的是引进青年学者,从1个实验室到现今21个独立实验室,模式动物所是南京大学从海外引进人才最多的学科特区。研究所完全按国际一流研究所的管理方式运转,各实验室在管理上相互独立,在科研上全面协作,管理上民主决策。众多海归学者和实验室研究生坚守在这里,围绕人类复杂疾病的发生作为研究主线,埋头探究生命的秘密,寻找治疗人类疾病的“钥匙”。这种研究所的制度和“文化”建设,正是研究所立足之本。
    科学无国界,因此在这里,英文和中文一样是“官方”语言,研究所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几乎是照搬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模板。研究所建立了严格的年度报告、中期考核和论文盲审制度。针对目前国内大学本科教育基础较差的现实,研究所制定了6门研究所基础课程,每位教授都给学生上课,将相关重点知识全部重教一遍。同时,研究所也提供丰厚的激励机制,如每年一次的出游,海南、四川、云南等地都留有学生们的欢声笑语。痛并快乐着,严格的研究生培养制度造就了一批有才华的毕业生。研究所的毕业生现绝大多数在美国接受博士后培训,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多伦多大学等,而留在国内的毕业生,也是各大学、研究所和公司的“抢手货”。“年薪10万以下肯定无法招到我们所的学生”,高翔教授这一点颇为得意。

    高翔教授开玩笑说:“十二生肖,小鼠为大。中国人当然要在小鼠研究上当仁不让”。而中国的小鼠研究实在是起步有些晚。
    科学家对小鼠的研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小鼠和人类同属于哺乳类动物,也是生物学背景最为清楚的哺乳类动物,小鼠的基因组和人类有90%以上的同源性。由于大多数人类疾病的研究,特别是遗传疾病的研究,不可能直接以人作为实验材料,而通过小鼠来承载这样的试验就成为一种最佳选择。因此通过基因组改造建立的遗传工程小鼠模型已成为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动物模型。目前国内的遗传工程小鼠资源非常稀缺,而进口价格又非常昂贵,因此,在中国建设小鼠资源库可谓意义重大。
    经过10年的发展,南京大学动物模式研究所在养小鼠达10万余只,已拥有小鼠种类1300余种,其中700多种是由南京大学自己建立的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包括糖尿病、肥胖症、白内障、肢体残废、发育缺陷、心血管系统障碍、自身免疫缺陷、神经系统病变(白内障、听力障碍、学习记忆缺陷等)、骨质疏松、肢体残废、肿瘤等多种人类疾病常见疾病,在这里基本都能找到对应模型。这些实验小鼠被养殖在透明塑料盒里,每个笼子有独立的通风口和进风口。动物房里环境舒适,四季恒温恒湿,小鼠们喝的是比纯净水还要高档的特制水,吃的是按严格营养成分配置的饲料。由于小鼠生活在无特定致病菌的环境里,进生产动物房前,必须先到更衣一室脱去所有衣物,进浴室彻底冲洗,接着到更衣二室换上隔离服,把手放在消毒液里浸泡杀菌,最后戴上口罩、帽子和手套,才能进入。
    在资源库里,果蝇、爪蛙、斑马鱼同样作为模式动物,也是重要的研究对象。研究人员利用这些模式动物研究基因功能、基因调控及疾病发生过程的生物学机制。
    目前,小鼠资源库是国家科技部唯一认证的国家级遗传工程小鼠种子中心,2006、2009、2012年连续三次通过了国际AAALAC实验动物管理认证,这标志着其实验动物管理制度已达到了国际最高标准。小鼠资源库已建立了成熟的转基因、基因剔除和ENU化学诱变等基因组改造技术平台,成为亚洲最大的基因剔除技术服务中心,同时领衔启动了中国小鼠基因剔除计划,并成为亚洲小鼠突变和资源联盟的主席单位,作为中国唯一的代表参加了世界三大超级项目之一的国际小鼠表型联盟(IMPC)。起步晚,但我们赶得快。

    近年来,研究所除主持科技部“十五”攻关重点项目“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的建立”外,还主持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9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1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6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6项,校外总经费累计已近2亿元。迄今,资源库教授发表署名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的SCI论文已达207篇,包括了Nature、Science和Cell等杂志上的论文。
    模式动物研究所已为国内多家单位提供遗传工程小鼠及相关技术服务,合作单位几乎囊括了国内所有的优秀科研机构。中科院、上海肿瘤所、复旦大学、鼓楼医院等许多科研院所、机构及制药企业都慕名前来购买,从每只三四十元的普通小鼠,到身价十几万元的基因敲除鼠,以及更为复杂的基因组改造小鼠都可以在这里购买或定制。2012年度截至11月份模式所签订的技术服务和小鼠出售合同金额已近2000万元。此外,资源库还积极推动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的合作,组建遗传工程小鼠的共享联合体,搭建与国际实现动物资源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并与全球最大的几家跨国制药公司,以及美、英、澳、日的多家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
    为了进一步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实现更大社会效益,南京大学-南京生物医药研究院应运而生,它将充分利用南京大学在生物医药领域的人才、技术、资源和信息优势,推动生物医药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南京乃至全国的生物医药领域自主创新能力。高翔的角色已经从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的创始人转变为研究院的院长,他表示今后的工作重点将放在科研成果的转化方面。研究院将全面推进生物医药研发平台建设和企业孵化,包括南京高新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中心、大动物疾病模型开发合作平台、模式动物研究物联网管理系统应用开发与经营及人源化小鼠疾病模型开发平台等。同时建设转化医学平台,与江苏省人民医院、军区总院、鼓楼医院等深入合作,联合哈佛大学、西澳大学建立国际转化医学合作平台。
    十年不长,但十年中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已成长为中国模式动物研究的带头人。模式动物研究所的十年发展路引发了与校内相关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诸多传统学科之间的互动。这种互为支撑的呼应,也激活了南京大学追赶世界先进学科、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活力与潜能。
    (本文原载2012年11月30日《南京大学报》第6版)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