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南大缘 桃李遍天下——记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崔功豪教授
季宇琦/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1952年,崔功豪带着青年的憧憬与立志学好专业报效祖国的决心来到南京大学,并写下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联贴在床头自勉。四年后毕业留校,并被送到北方交通大学参加前苏联专家讲授的运输经济学高级研修班学习。在此期间,他完成了研修班的课程和论文写作以及运输经济专业全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这为他以后交通运输研究和布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58年5月~1959年被派参加中苏青海甘肃综合考察队,进行青海柴达木和甘肃河西走廊资源考察和区域经济开发的调查研究工作,这次考察使他受益匪浅,大大培养和锻炼了他观察、分析、综合的技能。从1958年起,他都是在不同的考察队(青海、甘肃、云南、贵州)中度过的,并且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长期的野外实践使他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很大提高。1966年, “文革”爆发,崔功豪奉命从贵州率队回校,就此专业生活基本停顿。但是,他并没有荒废所学,在此期间,他和教研室的老师们在宜兴建设了11个小水电站,在安徽休宁县搞了一年的土地利用规划,这使得他可以远离运动,业务上得到进一步的锻炼。
在崔功豪六十年的学术生涯中。由于教学、科研、规划实践和国内外交流。他的足迹遍及除西藏以外,包括台湾、港澳在内的祖国土地和美洲、欧洲、亚洲的二十几个国家。真正践行了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信念。
孜孜不倦开拓前行
20世纪70年代中期,国家痛心于“文革”对城市建设的破坏,决定恢复城市规划。1974年末在赴北京调研专业发展问题时,崔功豪向当时国家城建总局请缨,提出服务城市规划、培养规划人才的愿望,得到了国家城建总局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这样,1975年崔功豪和南京大学经济地理专业部分老师进行了“江阴城市总体规划”,取得了经验。在1976年崔功豪等主持编制的“烟台城市总体规划”中,区域分析和经济分析方法得到充分运用,在国内率先将经济地理学理论方法引入城市规划,这个规划得到了广泛赞誉。国家城建总局及后来的建设部提出将南京大学作为城市规划人才培养基地,并在1975~1976年和1976~1977年委托南京大学举办了连续两期(每期一年)全国干部城市规划培训班。
真正科学的态度,就必须准确全面地把握理论,并在应用中调查掌握实际情况,将之与理论中的前提作出对比分析,从而决定理论所提供的结论是否适用。这在城市规划中尤其具有重要性,因为,城市规划的对象——城市,是不断变化的,是动态的,新情况新因素在不断出现,城市之间、地区之间都是特点各异。所以,崔功豪本人一是反对把理论机械化、教条化,只抓住一些表面的结论性的东西照搬套用,二是强调深入调查、分析,强调规划的依据,强调在依据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大胆创新。
作为我国城镇和城镇体系规划理论与实践的著名学者,他与宋家泰教授一起提出的城镇体系规划的“三结构”(职能、规模、空间)被纳入《国家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办法》;《城市总体规划》一书,至今仍是地理界唯一规划著作。他们不断探索前进,在战略规划、都市圈规划、城乡统筹规划等都得到了地方政府和学界的肯定,有的作为建设部的试点。
同时,崔功豪也是国内最早从事城市化研究的学者之一。1985~1986年,崔功豪在美国阿克伦大学任访问教授期间与美国马润潮教授合作撰写的“中国行政体制的变化与城市人口”在《美国地理学家协会年报》1987年第三期上发表,这是中国大陆学者在该学报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对中国城市人口构成、类型等作了明确界定,澄清了国际研究中模糊观念。论文引起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先后被引用次数达93次(至2000年)。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地理和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崔功豪80年代就关注这个主题,指导和发表了国内最早的刊登在地理学报的关于城市边缘区的文章、第一篇城市带的文章和硕士论文,并主持城市边缘区、城市带、城市空间结构、新城市空间等一些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同仁一道,包括宋家泰教授指导的城市空间形态与城市内部结构,使南京大学成为国内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最早、最系统的单位。在城市区域规划研究领域,根据全球化和全球竞争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城市区域是当前城市竞争的基本空间单元的论点;总结提出新形势下城市区域规划中,整体观、竞争观、生态观、协调观以及以人为本的新理念等等。这些新思路已为江苏省乃至外省展开工作时所汲取与应用。
谆谆育人桃李满园
在学生眼中,崔老师不但是一位兢兢业业的学者,治学严谨的导师,而且是一位慈祥仁厚的师长。他给学生一种强烈的亲和力,与他在一起师生交流一点没有距离,学生都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崔老师在南大学习工作已60年整,在讲台上一站就是几十年,培养了20位博士和40多位硕士,已是名副其实的桃李满天下。他敏于思而严于学,治学态度十分严谨;他一再教导学生,在学术研究方面绝对容不得丝毫的马虎。他重视实践,重视第一手资料,和学生一起在野外奔波,赴城乡调查访问,继承发扬了南大的好作风。虽然年近八旬,崔功豪仍孜孜不倦,学习、求知、探索,保持学术之树常青。他至今仍受邀参加各类活动,除了众多学术会议以外,还包括各类发展研讨会、咨询会、规划评审会、国内外讲学,他运用渊博的学识,出谋划策、传播知识,这体现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提起自己的弟子们,崔老师不无欣慰地表示,在各省市规划院、规划设计单位、规划管理单位、大学、科研单位大都能看到南大学生的身影,南大学生因其踏实肯干,创新能力强而广受好评。中国城市规划院前总规划师现副院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这两个中国城市规划学界最高机构的任要职的专家都是南大城规人。同时,崔老师也谦虚地表示,自己桃李遍天下并不是个人特殊的功劳,也与他在南大教学科研时间久有关。
崔功豪说“社会的发展无止境,学术研究无止境。个人的学术生涯是有限的,个人的成就更是沧海一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最可以自慰的是我们年轻一代已在学术界崭露头角,茁壮成长。可以相信,他们将以更加丰硕的学术成果,贡献给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