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太阳把脉"的人——记云南省首批引进林隽校友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03-11浏览次数:1206


"给太阳把脉"的人——记云南省首批引进林隽校友
李清华/文

    2009年11月,美国灾难片《2012》,将世界末日的话题推到风口浪尖。其逼真的灾难场景让每位观众感同身受。虽然人们不相信2012年是“世界末日”,但《2012》留下的末日疑问人使许多观众困惑。
2011年底,一位风趣地称呼自己是“给太阳把脉”的人做客湖南电视台、接受《辽宁日报》专访。他根据太阳活动的规律,科学地解答了人们心中的疑惑,直面破解2012年世界末日的传言。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首席科学家,云南省首批引进的——林隽博士。

解秘太阳的云岭人

    1988年,林隽从南京大学天文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太阳物理的理论研究工作。2001年9月,林隽获得了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受聘于美国哈佛大学天体物理中心任研究员。林隽主要研究方向是太阳物理,并在太阳爆发灾变理论和模型以及对地球环境的影响、磁重联电流片研究方面有杰出贡献,属于国际太阳物理界的知名专家。
    作为一位云南人,怀揣赤子之心的林隽对云南有着特殊的眷恋:“由于国内的太阳物理的观测和理论研究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我选择了回国,回家乡云南工作”。
    林隽经常风趣地称呼自己是“给太阳把脉的人”。他说:“中医医生给病人把脉,是为了知道病情,以便对症下药;我们研究太阳活动的规律,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太阳,以此造福人类。”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的四大天文台之一,也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天文实测基地。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现在的云南天文台已发展为由一个园区(凤凰山园区)和二个观测站(丽江高美古天文观测站、澄江抚仙湖太阳观测站)组成,占地800余亩的综合性天文研究机构。
    据介绍,太阳物理的观测和理论研究是云南天文台的传统优势学科,拥有大批从事太阳物理研究和太阳观测设备研制的研究和技术人员,承担着课题研究、日常观测、数据对外服务以及新技术、新仪器研发的任务。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太阳为人类提供了90%以上的日常所需能源,太阳上的任何活动都会对地球及周边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人类在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的同时,也需要最大程度地减少由于太阳变化和活动带来的损失。
    林隽告诉记者,通过开展对太阳活动的深入研究,一方面可以提高人类对灾害性空间天气的监测和预报能力,为国家的重大航天工程的空间安全保障服务做出重要贡献。
    林隽解释说,“空间天气”指的是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地球周围环境。而灾害性空间天气则是由于太阳活动和爆发对空间天气的剧烈扰动形成的,会给我们日益依赖于卫星,通讯,电力等现代化高技术系统的现代社会和日常生活带来明显影响,给工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并为国防安全带来重大隐患。
    另一方面,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上与太阳有关的又一个热门话题。近30 年来, 围绕地球气候变暖的性质和原因的探索, 极大地活跃了国际科学界的学术气氛, 深化了对人类生存环境演变机理的认识。
    大量研究表明,天气、气候变化受太阳活动影响显著,太阳变化(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原因;太阳活动还可能影响人的身体、人类疾病的流行等。研究太阳活动和规律并对它进行监测和预报,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心的一个重大课题。
    目前,太阳物理、日地关系和空间天气过程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上最富活力的一个科学领域。国家科技部也于最近批准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太阳剧烈活动与空间灾害天气”,已在空间天气过程的关键环节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而日前正式启动的“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也是针对如何提高航天活动中对地球空间环境灾害性扰动的安全保障能力而提出来的。
    林隽特别指出,针对川滇地区日益严峻的强震形势和云南省日益频发的灾害性天气,开展多学科、多手段研究太阳活动对各种地质灾害和天气的影响也彰显出其重要意义。
    目前,安置在澄江抚仙湖太阳观测站的太阳低频射电频谱仪就是国内第一台用于监视太阳爆发激波的仪器,从立项到建设都得到了林隽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这台射电频谱仪对于定量研究太阳爆发激波的产生高度、强度、和粒子加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云南省乃至全国灾害性空间天气的预警预报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作为一名太阳物理的研究人员,一定要‘给太阳把好脉’,要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为灾害性空间天气预报和研究太阳长期变化对地球全球变化的影响提供坚实的观测和理论基础,为自己的家乡尽一份微薄之力,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林隽对记者说道。

永不停歇的科研之路

    林隽无论去哪儿都带着电脑,只要一有时间,就会打开电脑工作。
    “林老师时常在飞机上给我们修改论文,鼓励我们提出各种问题,并经常对我们说‘没有愚蠢的问题,只有愚蠢的答案。”提到林隽,在读博士研究生高冠男对他崇敬有加。
    而对于学生,林隽则表示:“科研工作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绝对不能停歇;学生就像是自己的孩子,要给他们成长的空间,他们是科研路上的后继之人,是自己科学生命的延续”。
    云南具有独特的低纬度、高海拔等自然地理优势条件,云南天文台是我国南方目前最好的天文光学观测基地,在全球天文观测网和空间监测网中占据不可缺少的位置。与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众多国家的著名天文研究机构有着广泛的交流,并与国内其它科研院所、及德国马克普朗克研究所、美国哈佛大学-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联合培养研究生。
    自回国以来,林隽研究员先后为自己的团队争取了共1652.3万元项目的经费支持,这些资金为顺利开展科研工作和承担国家重大任务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同时,林隽研究员还帮助其他团队和云南天文台争取了645万余元的经费。但是,他说这还不够,要充分发挥云南省得天独厚的天文资源优势,积极推动国家大科学工程落户云南,更多引进国家科研项目及资金,为地方建设培养创新人才,服务于云南省人才强省战略,积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林隽在学术上有着很深的造诣,他所研究并建立的Lin-Forbes模型已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太阳耀斑-CME标准模型之一,得到了国际太阳物理界的普遍认可。以该模型为引导,进一步研究了磁重联区及电流片的内部结构和物理参数及特征,在太阳物理研究中又开辟了一块新的处女地,其三篇相关的、具有开创性成果的科研论文发表在国际一流的天文学杂志之上。到目前为止,已有接近500篇次的引用。
    近年来,云南天文台太阳物理团组在林隽研究员的带领下,经过艰苦努力,取得了丰硕的观测和研究成果,一些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国际知名度和显示度。除了理论研究外,这个研究团组也非常重视观测研究。在对2008年8月1日发生在我国甘肃境内的日全食进行观测时,林隽和他的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利用光纤光谱仪获得了日全食发生时的闪光偏振光谱,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国际著名杂志《Science》还对此进行了报导。
    2009年7月22日发生的日全食,将是在1991年到2132年之间发生的日食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也是21世纪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其覆盖区域从印度西部一直延伸到太平洋,横跨我国长江流域。新华社与黑龙江卫视联手推出了大型现场直播节目——《千年奇观日全食》,林隽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这次直播。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他们所使用的全日面色球望远镜,为我国航天事业提供对太阳的实时监测服务。早在“神舟”四号发射期间,就开始承担相关的监测服务,一直到最近的“神舟”九号、“嫦娥二号”探月飞行和“天宫”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期间,持续进行着对太阳活动的实时监测,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和表彰。
    “科研工作除了服务社会,造福人类,还有一项重要的责任就是给老百姓解答他们关心的疑问。”林隽说。
    作为云南省天文学会理事长的林隽,根据云南民族众多,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长期坚持组织科普人员,深入选址沿线的各州、市、县、乡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广泛开展科普教育工作。
    为了使科研工作不断实现新突破,林隽还开展着广泛而深入的国际合作和研究,与各国的科学家保持着长期和密切的合作关系。本着“以才引才”的原则,他每年都从科学院争取到20万元到50万元不等的专项经费,资助和支持来自各国的合作者访问云南天文台,共同开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工作。自2005年以来,前后共邀请了15人次的外国专家和青年学者前来讲课和合作研究,还先后从美国夏威夷大学为云南省全职引进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才二名,刘煜研究员和Ilia I. Roussev研究员。
    荏苒的时光见证着林隽清苦而精彩的科研人生。他在所热爱的科研领域,勇闯难关、屡创佳绩。但对家人却有着许多愧疚,妻子为了支持他的工作,放弃了自己喜爱的事业。10多年来,他始终在科研的路上前行。
    “扎根云岭,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回馈社会”是他永远的追求。
                                         
    (本文原载2012.9《党的生活》)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