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平凡而优秀的知识分子——记金陵大学1935级毕业生吴良铸
吴良镛/文
南京大学110周年纪念,将杰出校友的荣誉给我,至感荣幸,也颇有不安。
在怀念就读南京大学(中央大学)学生生涯之时,特别在今天国盛业兴之际,不由联想起我的胞兄吴良铸。他是金陵大学1935 级文学院经济系毕业生(1952年院系调整,金大撤销,并入南大)。如同千万个从旧社会过来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经历一样,吴良铸从发奋、迷茫到觉醒;义无反顾、忍辱负重、不弃不离。崇尚科学和真理,追求进步与光明,最终融入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事业,才有了个人的出路及成就。
今年7月是吴良铸的百年华诞,对于那个时代的事和人,一般也都淡忘了。我想简单地追述他平凡而又高尚的生平,纪念胞兄,纪念南京大学(金大、中大)的学术生涯,也为母校培养了包括吴良铸在内的这许许多多优秀毕业生而感到自豪。
一
吴良铸(1912-2005),诞生于南京。祖上经营缎业,祖父热心公益事业,曾任缎业商会会长,是“南洋劝业会”的积极推动者,在当时社会享有良好声誉。后家道中衰,父母就认准一条路,让孩子读书。
吴良铸6岁起读私塾,教师王景周是清末大诗人王半塘的弟弟,很有学问。填鸭式地读了四书五经等,引发了吴良铸对诗词和文学的兴趣。中学报考了上海青年会(后转南京青年会中学),这是其接受现代化教育的开始。
同班与其感情很好的一朝鲜同学叫金哲,父亲是朝鲜革命党,被日本人追捕,逃来中国。金哲爱国思想浓厚,他常谈亡国的痛苦,对吴良铸有深深的触动。因而,在中学时,吴良铸就参加了许多反军阀、爱国、反帝游行。
1930年秋,吴良铸考上了金陵大学。主修经济学,辅修中外文学。因家境不济,只有靠自己发奋读书。金大功课严,考试多,吴良铸学习非常刻苦,加之家学渊源,中、西文根基好,在1935年2月毕业时,因品学兼优,被提名为“斐陶斐”世界荣誉学会会员,获“金钥匙”奖 。“斐陶斐”奖在当时学界堪称崇高荣誉,不少那个年代过来的著名科学家,都曾获过此奖,如钱学森、张光斗、李书田、林秉南、姚桐斌等。
作为那个时代的青年,吴良铸不满社会黑暗,向往光明进步。在大学中,屡次帮助地下党同学,也积极参加学生会的反日救亡活动,但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在各种混乱的政治博弈中,探求而又困惑,驿动而又迷茫,以至于采取一心读书,扶家报国的态度。
毕业后,其先后任浙江省立教育实验学校国文教员兼图书馆主任、金陵大学文学院经济系助教、图书馆管理员及迁校后的成都金大助教、讲师。
因微薄薪金加上供胞弟上学,生活水平下降。为改变状况,吴良铸以他扎实的学术根底,通过了“高级邮务员”考试,分配到贵州邮政管理局任运输股主任。
抗战时期,川滇的运输可揽得跑单、走私的特权,是一“肥缺”。吴良铸看不惯一些权贵、黑道贪腐,发国难财。其坚持洁身自好,屡遭威胁,毅然辞离。 迫于生计,吴良铸不得已放弃自己大学任教的愿望,进入交通银行做职员,从“有所不为”的境界,进入“无所作为”的困惑,直至解放。
二
1949年解放,吴良铸作为一个清高、正直、不愿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的旧知识分子,必然感到振奋鼓舞。他的操守为组织所了解,党组织信任他,他也真诚靠拢共产党,积极参加抗美援朝等各项政治运动,得到大家的好评与信任。1956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一直努力为党工作,从未动摇。
1957年,他被调到驻外使馆的商务参赞处工作。先在锡兰(今斯里兰卡)使馆,一年多后,调赴中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商务参赞处。
当时东西方处于冷战状态,印尼是中国与西方接触的桥梁,许多与欧洲的间接贸易和与印尼本国的直接贸易都是商赞处在操办。因吴良铸英语好(后又学印尼语),业务能力强,学识渊博,对人谦虚有礼,深得使馆上下和许多华侨客商的好评。
由于苏加诺总统亲华,印尼一度成为我国外交工作重点,刘少奇等不少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访问过印尼。吴良铸当时兼任使馆图书馆主任,与先后到访的陈毅、彭真、汪东兴等领导有接触,领导们对吴良铸的学识都有称赞。吴良铸在外贸领域为使馆的外交工作出了大力,在华侨和友好国家使馆人员中,有很好的口碑。因其业务精通,任劳任怨,一干就是十年。至1967年两国断交,吴良铸是使馆年龄最大、连续工作时间最长的人员,从一般干部到党支部书记。到撤馆前,他是外贸部和商赞处的唯一代表。
其间,他生活简朴,不计名利、待遇。十年中,从未轮上调级调资,仅享受几次回国探亲,他都勤勤恳恳工作,毫无怨言。
1965年秋,印尼右派政变,反华排华,使馆工作极度困难,人员安全无保障,许多人员回国。他向组织表决心,坚守到最后。印尼暴徒多次冲击使馆,打砸抢烧,不断有人负伤。为了保卫国家财产,吴良铸以个人名义把公家的六大箱商品样品运回国内,一件不差交给组织,而自己多年攒钱买给孩子的私人物品全被暴徒砸烂,空手而归。
1967年10月1日,印尼军警、暴徒一千多人,冲击中国大使馆,吴良铸等使馆仅留的20人,为捍卫祖国尊严和财产,赤手空拳,与全副武装的暴徒搏斗,结果全部被打伤。吴良铸脸上、脖子、上胸多处被刺刀戳伤,人被枪托打昏,鲜血浸透衣服。后在友好国家使馆人员救援下,被打伤人员才得以送医、生还。这是当时轰动世界的极端外交事件。
祖国给了他们极大的关怀,10月31日,周恩来总理派专机将使馆20名伤员全部接回,总理及陈毅副总理等亲赴机场欢迎,他们被誉为“红色外交战士”。在欢迎的家属队列中,排列第一的是我们的母亲。当使馆被砸,人员受伤,外交部派人到家里慰问时,母亲当即坚决表示“先有国,后有家”,大义凛然,赢得普遍尊敬。回国后,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吴良铸等20位“红色外交战士”,这在当时是莫大的荣誉。
三
文革结束,改革开放,是吴良铸又一个黄金时期。尽管年事已高,他却充满活力,凭他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为急待振兴的外贸事业殚精竭虑。那些年,他不知疲倦地忙碌,参加了上海外贸及国家外贸不少重要的决策讨论和学术活动,带了几批研究生,自己晋升为教授及高评委委员。他是文革后第一批获得社会科学类正高职称的专家,是上海外贸系统第一位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也是上海外贸界唯一工作到80岁才允其办理退休的机关干部。
吴良铸参与编写了国家课题的《辞海》、《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代中国》等大作的经济、外贸、海关章节,主编了《对美经济贸易指南》、《国际贸易》等著作、刊物,发表了几十篇论文,成为外贸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退休后,吴良铸重拾书法以自娱,为后人留下不少诗词、墨宝。
2005年2月,吴良铸94岁高龄辞世,安葬于东海之滨的滨海古园公仆园。在陵园建立的“名人陈列室中”,展览着吴良铸的生平、著作、业绩和血衣,作为对后人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素材。
四
铸哥比我年长10岁,因家父长时间在上海工作,从我能够记事的日子起,一直由铸哥照顾我。从小,他在我脑中形象非常高大,长兄为父,兄友弟恭。他一直督我复习功课,鼓励我习画,帮我补习初中英语。他读金大,我时常住他宿舍中,他先帮我复习,待我入睡后才作他的学业。抗战后携我入川,因我的行李遗失,我们在重庆分手前,一直同睡一个被窝。我从中央大学毕业后,任教清华建筑系,经梁思成推荐,得匡溪艺苑奖学金,可以留美学习。在时局动荡中,他以不宽的积蓄,为我购买赴美船票。
我1950年归国后,兄弟各在南北,但我们每周一信保持联系。耄耋兄弟相见,每每欣喜不已,怀情忆故,互诉衷肠,同勉共励,手兄之情,难以言表。
铸哥深受我父母之影响,为人处事诚朴坚定。而我自幼至中学时代,思想、习性、学术培养与爱好、性格之形成,事业之笃爱,实铸哥所赐。无论至老年,铸哥也深以他培养我而在内心感到慰籍。父母亲和铸哥不断告诫我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先须言忠次尽孝”“律己从严对友宽”,我铭记于心。
今天,国家日益强盛,国人扬眉吐气,吴良铸这样的老一代知识分子夙愿成真,实乃民族之幸!我本人在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殊荣之时,更是难以抑制对铸哥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吴良铸那个时代的在世之人已非常稀少,在艰难困苦的年代发生的事情也渐渐被人们遗忘,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知识分子那时的坎坷经历,他们奋发、求索,心系民族兴亡,忠诚报效祖国的独立品格,后人应该知晓、传承,并鼓舞今天更加奋发的信心和决心。
因此,在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的喜庆时侯,将这样一位普通校友平凡而高尚的经历加以介绍,我以为还是饶有意义的。
感谢母校!
感谢祖国!
写于2012年7月10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