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的“船家”——记外国语学院院长朱刚教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12-17浏览次数:1318


温馨的“船家”
——记外国语学院院长朱刚教授
王步峰/ 文

    朱刚老师是个谦和平易并且儒雅的人,也许你初次见他时心怀忐忑,但当推开门的瞬间,你才恍然之前的担忧是多么不必。与他愉快轻松地交谈,那些虽是自然的话语中总有些让人思量的韵味。求学、留校、治学、育人,这是成长为大学老师的平常过程,就像一本书会有发端、发展、高潮、结果几个部分一样。在朱刚老师的书里,也许是一种仿若注定的缘分,将他带到了南大外国语学院,在这里演绎着低调而华丽的人生。剧本里的朱刚老师就像是渡口那个温馨的“船家”,微笑着将前行的学生们送到彼岸,迎来送往,年复一年。

    仿若注定的缘

    上世纪70年代末的青年是不幸的,但也是幸运的。不幸的是本该求学的年龄,他们却大多在工厂、农田中度过;幸运的是改革开放恢复了高考,很多执着的青年终于迎来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他们中很多后来都成为了各行业的顶尖人才,朱刚老师就是其中一位。
    有趣的是,小时候的朱刚成绩最好的是数理化,其次是语文,最差的就是英语,而且受家人的影响,他最想学医而成为一名医生,这如今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初中毕业考试朱刚英语只考了28分,居全班倒数第一,打击之余朱刚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英语。在工厂里,除了本职工作外,朱刚还当过记者,做过很多采访。他思量英语可能未来能派上用场,就在工作之余通过广播电台学习英语。凭着这样的劲头学习两年后朱刚迎来高考恢复的第一年。在填报高考志愿后,面对“是否选择加试英语”这样突然的选择,朱刚觉得虽然英语成绩不记录总分仅作为参考,但不能白费了几年的辛苦学习,毅然选择了加试。之后考试政策要求加试英语的学生必须填报一个英语专业作为志愿。在高考时,因首次参考缺乏经验,朱刚的化学试卷竟然落在课桌内没有提交,就这样自觉录取医学专业无望的他接受了命运的“安排”,进入了安徽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自此他走上了在英语语言、英美文学研究这条学术道路,最终在南京大学成为一名教书育人的师者、一名潜心研究的学者、一名运筹帷幄的院长。
    命运凑巧的安排仿佛是一种注定的缘分,破茧而出的是更为绚烂的华章。让我们更确信专注、努力、决心的潜能,能够把看似不可能的困难也一一征服。回忆这段过往,朱刚老师时而眉飞色舞、时而低头略思,他的心里充满感激,感激岁月给的磨练,感谢那些在工厂工作与社会接触的时光以及高考恢复给予的改变人生的机会。

倾注学生的心

    朱刚老师非常尊敬自己的导师,朱老师称赞他的导师不仅仅学术数一数二,而且对待学生非常负责。也许是受此影响,才有了这样铿锵的回答:“我的想法是行政和研究是有冲突的,但我放在第一位的始终是教学!”朱刚老师一句简单的话就把他心中教师、学者、院长三重身份关系理清。事实上朱老师还身兼着多重身份,而身份意味着责任,这就意味着原本有限的时间就更为有限。然而朱老师每周七天都要安排一半以上也即三天以上的时间用来准备教案、上课教学、批改作业的事务上。他坚信教师就应该把教学放在第一位,应把众多的时间放在学生特别是本科生的教学工作中去。朱老师注重和同学间的交流,当问起对朱院长的印象时,外国语学院学生甚至异口同声地首先说到“平易近人”这个词语。
    作为院长,朱老师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致力于改进学生的培养方式,努力培养整个院系的人文传统,使外国语学院培养出的学生不仅擅长“说”,而且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和研究能力。这个努力的方向不仅是对过去人文传统的一种继承,也是朱老师在国外访学中的感受与收获。因此,外国语学院特别重视新生研讨课的开展,特别重视学校倡导“三三制”教改的实施。
    从1984年拿起教案起,朱老师已经在教师岗位上经历了近30个年头,三十年过去,他的很多学生也在外国语学院或者其他院校成为教师,教学的传承就在一代又一代人之间无声传递,就像他传诵他导师的故事一样,也许他的学生也正在传诵他的故事。

    严谨治学的愿

    朱刚老师主要的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与文化、现当代西方批评理论以及翻译学。在这些领域中他有着丰硕的成果,出版过专著5部,编译著和教材9部(包括“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发表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论文20余篇。他5次获得教育部和江苏省社科优秀成果奖,3次获得教育部和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主持过多项江苏省、教育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
    朱老师访学走过欧美很多地方,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多伦多大学等都有他的脚步,并且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翻译处做过译员和译审,在新加坡讲授过翻译学。这些丰富的访学经历使得他的研究成果十分丰硕。
    即便是一位非专业人士阅读他的文章,文字的练达优雅,论证的自然天成,层次的美妙布置都能让你有所收获,你会有“对英美文学的研究,竟也能如此有趣精致”之感。然而朱刚老师是坦诚的,他并不觉得科研的整个过程是快乐的。他说研究的前期准备过程是枯燥苦闷的,这种苦闷不仅仅是因为材料积累的劳累,还在于你并不知道会达到怎样的彼岸。只有花一整段的时间做足准备,最后五分之一的过程才是快乐的,此时此刻,灵感的涌现让你心情激动,深邃的思维拽动手中的笔,著出美妙的文章来。这种情景不正是“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吗!
    朱老师喜欢安静地思考,尤其在夜深人静时能更好地思考研究。可这些对于现在的他来说可说是一个愿望。他把教学的工作放在首位,其他大部分的时间则用来处理行政事务,很难有一整块时间用来看书学习,做出扎实的研究来。朱老师说等他不做行政了,他正好可以拿出一大块时间来看看书,写写东西。
    之于学术,朱老师也叹息着一丝无奈:一者社会的浮躁使得学生们很难静心读书研究,做出有吸引力的成果来;二者考核的压力也使得很多青年教师背负太重,难以静心研究。

    镌刻心中的情

    朱老师求学的脚步走过安徽、上海,最后来到南京,来到百年南大。南大的兼容并蓄、外国语学院的人文传统深深吸引着他,并凝结成深厚的情感。南大是他学习和工作的地方,是他实现了自己很多理想的地方,而且朱老师的爱人也在南京大学医院工作,这一切的一切都使得南大在朱老师的心里不可替代。
    南大外国语学院在全国外语学院中历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谈及南大、谈及外国语学院,朱刚老师自豪地说到:“南大是中国大学历史上首开女禁的地方,而当时招收的全国首批8个女大学生,有7个在外国语学院。”“南大外国语学院早期叫外文系,当时国内一流大学的外语专业都不叫外语系,而是叫外文系,全称是外国语言文学系,不仅仅注重语言的学习,还注重文学文化方面的培养。”每当讲到这些历史,朱刚老师都表露出崇敬之情。
    而如今,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外国语学院在朱刚老师和其他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正在为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国际化的精品学院而努力奋斗。近年来,外国语学院承担了6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许多论文,出版了大量专著、教材、译著和词典,多项成果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近年来,外国语学院的毕业生生就业率几乎都达到100%,而且学生的就业层次也非常高,出国深造的学生不计其数,毕业生们在广泛的行业里有着出色的表现。
    今年恰逢南大建校110周年,同时也是外国语学院95周年院庆,在这样重大的时刻,与母校母院同在的朱刚老师内心由衷喜悦。我们期待外国语学院在他和其他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好。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