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一流的“MO”源——记南京大学孙祥祯教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12-17浏览次数:1423


制造一流的“MO”源
——记南京大学孙祥祯教授
薛维维 薛为民/文

    南京大学有一位教授,由他领衔的团队花了整整十五年的时间研究“MO”源(Metal Organic Source,即金属有机化合物源),获得了曾被西方国家对我国封锁的高端技术。他视这项技术为自己的“孩子”。“十五年怀胎,一朝分娩”,“老年得子”,老教授疼爱之心,岂可言表?在2000年的一天,老教授满心喜悦,怀揣着研究成果,犹如慈父怀抱婴儿,兴冲冲地来到了苏州工业园区。他决意要把这个中国的“独生子”抚养长大,并培养成世界强手。又经过了十多个年头的呕心沥血,他的宿愿终于一步步地实现了。这位老教授,他的名字叫孙祥祯。他被人们誉为“中国的MO源之父!”

    十五年攻关出成果

    具有百年历史的南京大学是科学家的摇篮,浓厚的学术氛围和科学严谨的办学理念,造就了一代代著名的科学大师。1986年的仲夏,南京大学化学系(现为化学化工学院)也聚集了一批“痴狂”之人,他们要搞中国的MO源,其中领头人就是孙祥祯。MO源是国防战略物资,是西方“巴黎统筹委员会”对中国的禁运物资。它是生产化合物半导体的源头材料,对我国国防安全、高科技民族工业有重要战略意义,但人家禁运,技术也被封锁,怎么办?“我们搞!”孙祥祯们作出了响亮的回答。
    MO源的合成制备过程十分危险,要求纯度要达到99.999%,即5N以上,而且对灌装容器、分析方法和检测仪器等都有十分苛刻的要求。根据当时我国的条件和经验,实验室里从来没有得到过如此超纯的产品,而且我们的基础条件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太大,人家能搞的,我们不一定搞得了。孙祥祯认为,既然欧美国家已经将产品规模商品化,说明5N的MO源已经有了可行的合成、纯化、检测、灌装路线和方法。他以我国搞原子弹、氢弹以及航天科技为例,他说“这些不都是我们在条件不如人家,而且十分艰苦的情况下搞成的吗?”他详细分析了南京大学化学系具有的雄厚的基础理论优势,列举了历年来在科研上取得的具有国际水准的成果,列举了团队中所聚集的科学家们的知识覆盖面和优势,坚信“外国人能办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办到!”这句话成了25年来孙教授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他说:“MO源对我国国防安全如此重要,对我国高科技民族工业发展如此重要,我们不能让人家卡脖子,不能受制于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否则党和国家培养了我们,而我们却不能为国分忧,将以何面目示人?”从此他带着这批科学家在实验室进行了近乎“疯狂”的实验,而且一“疯”就是15个年头。
    MO源的化学合成方法有好多种,但是要找到最优化的方法,特别是适合将来产业化的技术路线与方法,必须通过大量的实验,且反复比较才能得出结论。虽然实验前都制定了详细、完整的实验计划和程序,但危险性仍是很大。孙教授总是抢在前面,危险的实验自己先做。自制的实验冷冻设备噪声如同螺旋桨飞机,整天震得人头脑发胀,人们下班回家后两耳还一直在鸣叫。孙教授现在右耳失聪,不得不戴助听器,就是那烦人的噪声造成的。经过几千次的科学严谨的实验,获得的数据千万个之多,厚厚的实验记录本,一叠又一叠,终于获得了国际最先进的制备技术路线。此时的孙祥祯清楚地知道,他们所获得的成绩,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更严峻的考验、更艰苦的里程正等着他们呢!

    十年艰辛的产业化之路

    2000年12月28日,“江苏南大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孙祥祯教授等一批挑战者们要将南京大学研发的MO源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将南大光电发展成规模化的产业化基地。“转化”二字说得容易,干却难啊!据有关文献报道,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5%,就是说失败的概率为95%以上。究其原因,这“转”的过程中有许多的关卡,关关都是“火焰山”,一个关卡跨不过去,这“婴儿”就夭折了。
    通常,从小试到中试,再到工业化生产是科研成果产业化的“三步曲”。南大光电采用的是南京大学自主开发的国际最先进的合金法新工艺,计划首期建成三甲基镓、三甲基铟、三甲基铝中试生产线,最终形成规模化。中试是大生产的前奏,是对小试工艺条件的考验与改进。孙教授带领课题里的徐昕和陈化冰两位年轻骨干到苏州现场奔忙,为中试抓紧准备。他吃住在工地上,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半个多月没有回家。试车终于一次成功,通过检测产品合格,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时的孙祥祯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中试的成功已经为工业化的大生产打通了道路,向心中的目标又靠近了一大步。于是他就带领大家立即实施工业化大生产计划,并在MO源合成和纯化上首创国际最先进的工艺技术,纯度稳定在6.5N。在公司员工们的艰苦奋战下,MO源规模化投产终于顺利成功。公司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市场竞争是残酷的,沉浸于喜悦中的南大光电人还未回过神来,危险已悄悄向他们逼近了。国外老牌MO源生产厂商,一夜之间突然大幅度降价,有些外国公司更居心叵测,他们用高薪引诱的办法,从南大光电管理层及销售队伍内挖走了一大批骨干。外施高压,内部“釜底抽薪”,“双管”齐下,如同砒霜加辣椒——招招毒辣!面对困难局面,孙祥祯除了鼓励大家,树立信心,熬过难关外,果断决定,立即抓市场环节,搞活销售,盘活资金,扭转被动局面。他一个人既当总经理兼任技术总监,又当销售员,从“零”开始,带着刚分配到销售部的唯一的销售人员开拓市场,短短的几个月跑遍了全国各地几十家客户。常常是在汽车上连续十几个小时的长途跋涉,驾驶员搀扶着到门口,自己坚持挺直腰杆子去见客户,忍着痛,装得没事人一样,脸上强打着几分笑。
    孙祥祯充分发挥他的技术特长和几十年做教师的口才,将企业产品性能、质量、优势,讲得头头是道。人们见到一个70岁的老教授如此敬业,都很感动,很信任他,纷纷和他签订产品试用、使用协议。每次临走时,他还是常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请放心,质量绝对保证,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不但能做到,而且做得更好!”
    然而,危险并未离去,中国的MO源和南大光电注定多灾多难。2004年开始对于南大光电和孙祥祯几乎每一天都是“寒冷的冬之夜”。国外MO源厂商联手降价的幅度越来越大,以致售价低于成本。这些实力雄厚的大公司试图不惜血本用拼资金的方法将中国的光电产业击垮,最终逼孙祥祯和南大光电举手投降。孙祥祯知道,虽然花大力气开拓了市场,但低于成本价的销售结果是销售得越多,亏损就越严重,而此时南大光电恰恰欠了一屁股债,哪有雄厚的实力与“群狼”搏斗?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孙教授仍是思路清晰,反应敏捷,具长者风度,平时脸上总是挂着微笑,但严肃起来,原则问题上从不让步。这天夜里,老教授在床上辗转反侧,不能入睡,“债务!缺钱!”他满脑子都是“缺钱!”二字。他看看台上的钟,正是深夜12点,于是他披衣下床,坐到写字台前,拿出笔和信纸,他要挺身而出救有“舔犊之情”的孩子——南大光电。于是他伏案急书,向上级领导写信求救。
    南大光电项目的进度情况得到北京、南京、苏州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家发改委将其列为高技术产业示范工程,予以重点资助。江苏省科技厅经专家论证评审,将MO源列入计划,划拨资金扶持。民营企业家张兴国等以很大的魄力与勇气向困难的公司投入近千万元资金入股。
    注入了资金的南大光电,犹如在肥沃土壤中的禾苗,久旱逢春雨,顿时焕发出无限生机,茁壮而快速地成长起来。2007年实现扭亏为盈,实现销售收入2060万元,比上年增长350%,实现利税519万元,比上年增长171%。2008年销售收入和利税又分别比上年增长111%和135%。从此起死回生的南大光电,逐渐成长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企业。
    孙祥祯像一块引力巨大的磁铁,凝聚了一批高科技及现代化管理方面的人才,他们站在MO源的世界屋脊不断开拓创新。他们除成功地将三甲基镓、三甲基铟、三甲基铝等转化为吨级工业生产外,挥师向产品全系列化进军,新开发了二茂镁、二乙基锌、三甲基锑等近二十种MO源产品,在国际前沿技术上连续获得突破,将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填补了国内外高技术新材料领域一个个空白。
    “吃水不忘挖井人”,南大光电的职工们深知公司之所以有辉煌的今天,还有更加辉煌的明天,是与他们敬爱的孙老师25年的艰辛沧桑、呕心沥血分不开的。孙祥祯是南大光电全体职工心目中的民族英雄!
    另悉  8月7日,江苏南大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创业板成功挂牌上市(详本期“今日南大”栏目报道)。
    8月10日晚上,南大光电在独墅湖会议中心举行了隆重的答谢会,苏州市副市长王鸿声校友、南大光电董事长孙祥祯教授、南京大学苏州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薛为民等近500人出席了活动。以王鸿声校友为代表的苏州市政府对南大光电的成功上市表示了热烈的祝贺,对南大光电这些年取得的成绩表示高度的赞赏,希望南大光电在今后的道路上越走愈好,创出自己的民族品牌、民族工业!
    南京大学苏州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薛为民亲自撰写:“光耀全球”四个大字作为礼物赠送给南大光电,热烈祝贺南大光电成功上市。(本文原载谢慧新、薛为民主编《激情使命赋华章——南大人苏州创新创业纪实》,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版。本刊有删节)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