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达观求实的人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12-17浏览次数:1122


做达观求实的人
李小敏/ 文

    时光如水,转瞬之间,从南京大学毕业已近30个年头。还记得毕业的那一年夏天,我送同班部分同学离校,七八个人挽着手搭着肩走出南园,不知谁率先打破沉静说了一句感伤的话,一下子打开了大家眼泪的闸门,个个如同孩子般哭了起来,许久不能自持,惹得路上行人驻足观望。我们这一代人,有欢快的童年,有难忘的中小学记忆,但真正称得上美好岁月的是南京大学几年的学习时光。毕业离校那个刻骨铭心的情景,是同学之间感情的难以割舍,更是我们对大学生活的无限眷恋!
    那时候学校的条件与现在不能比,但我们过得很充实。在北园低矮的平房里上课,地上不时有爬虫徜徉而过,白天亮着灯光线仍比较灰暗,但大家心里却是敞亮的。在南园简陋的宿舍楼里,8人拥居一室,空间利用几乎最大化,昼闻杂味、夜听鼾声,大家处之怡然。出早操,对许多同学而言是不小的挑战,尤其是冬天起大早,外面漆黑一片,互相看不清脸,恍若在部队当兵操练。抢座位,是每天晚自习前的必修课。图书馆的座位最为紧俏,常常是一个座位空出来,几个人同时去抢,捷足先登者总会向竞争失败者报以会心一笑。打牙祭成为一种奢望,学校门前小吃店辣油馄饨是许多同学的最爱,如今一想起来仍然口舌生津、回味无穷。大学期间所有的寒暑假,我都是在学校度过,放松心情,放慢节奏,懒懒地看书,傻傻地遐想,享受那份难得的孤独和宁静。
    当年报考南京大学历史系的同学中,确有人立志焚膏继晷、皓首穷经,当一名历史学家,但多数同学只是出于对文科的偏好——当时文科,除了中文就是历史,除了历史就是哲学。对此,大家并没有非历史不可的想法,有些同学也只是因为历史这门课考得好才报了历史系。然而,当我们即将从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时,多数同学已经喜欢上了这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并将从事与历史学有关的研究、教学作为自己终身的选择。今天,当吾辈同学开始从中年步入老年,回顾30年来走过的路,回想学习与工作的酸甜苦辣,我们更为当年选择历史系学习而庆幸!因为,历史让我们敬畏,敬畏历史,敬畏人民,敬畏真理。有了这种敬畏,就有了责任感、使命感,就有了求的准则、舍的清醒,就有了不断前行、不断完善的动力。因为,历史让我们开阔,开阔眼界,开阔胸襟,开阔人生之路。一个努力站在历史高度认识和思考问题的人,一个注重强化历史认知和历史自觉的人,是达观之人,而达观之人才有可能成为达道之人。因为,历史让我们厚重,厚重为学,厚重做事,厚重待人。这里,我无意贬损其他学科,只是陈述一个客观现象,就是受过历史熏陶的人,相对而言,比较严谨务实,比较理性淡定,遇事比较能hold住。如果有来生,我愿再次报考南京大学历史系,专心研究20至21世纪中国史,研究我们这一代人、我们这几代人自己的历史。
    几十年来,无论身处何方,我们时刻挂念母校,挂念历史系。如果把母校比作一棵大树,如今这棵大树更加伟岸雄朴,傲立于全国大学之林;如果把历史系比作母校大树上的一个枝干,如今这一枝干更加遒劲挺拔,不断结出累累果实。我们为母校、为历史系取得的骄人发展和进步而由衷地喜悦!当然,我们最挂念的还是当年给我们授课的老师们。遥想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我们授课的青年教师,初露锋芒,英姿勃发,谈吐之间又透出几分持重;中老年教师,学贯中西,厚积薄发,缜密思辨、娓娓论述中又不乏锐气和豪气,着实让同学们敬佩不已。岁月流逝,有些人和事已渐渐淡忘,有些人和事则愈加频繁、愈加清晰地涌入脑海。至今,我仍能叫出每个为我们授课的老师的名字,仍能记得每个老师在课堂上的音容笑貌,因为,老师们的道德文章,足以让我们长久仰视!

    (本文为作者在南京大学历史系110周年庆典大会上的发言摘录,原载2012年6月1日《新华日报》B7版)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