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明珠 灿烂辉煌——祝贺南大母校创建110周年大庆
稀 南/文
沧桑砥砺 铸就辉煌
南京大学创建已有110周年历史,它起步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发展阶段。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与始创于1888年的金陵大学汇流合一,蔚为大观。经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发展壮大,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开拓奋进,今天南京大学已成为中国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府。
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
110年以来,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直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学,南京大学及其前身始终把推动民族振兴、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伟大事业作为自己的使命与责任;秉持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爱国精神,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博采众长融汇百家的开放精神。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各项工作,在培养国家栋梁之才的各行各业中坚力量,发展国家科技事业,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推动中外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中国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人才辈出 桃李满天下
南京大学目前有鼓楼、浦口、仙林三个校区,近30个院系,莘莘学子数万名,教职工也万名以上。南大历经百多年来的坎坷曲折沧海桑田,复杂磨练之过程。培养出的国家栋梁,杰出的中坚人才,遍及世界之角落。例如:
蒋树声,现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他在南大学习工作生活40多年,1997年-2006年任校长,为中国教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陈白尘(1908-1994年),原名陈征鸿,江苏淮阴人,上世纪30年代左翼戏剧家。1978年任南大中文系主任,著作等身,有《升官图》、《宋景诗》、《鲁迅传》等等剧本;他是大戏剧家,主持建立了戏剧影视研究所,这是国内第一个戏剧学专业博士点,培养了许多戏剧人士。
李国鼎学长,获得小行星命名。李国鼎1910年出生于南京,1926年考入南大前身国立东南大学(原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8年更名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专修物理学科,毕业后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1937年抗战期间返国,任武汉大学物理系教授,上世纪下半叶往台湾任当局经济部门负责人,他对天文非常热心,酷爱对天文的研究与观测,对天文作出重大贡献。2001年不幸逝世。为表彰他对天文观测的重大贡献,台湾中央大学将2008年发现的一颗未命名小行星编号“239611号”,命名为“李国鼎小行星”。
张天福老学长,1932年金陵大学农学院毕业,他致力于祖国茶业研究,现任福建南大校友会名誉会长,2008年百岁寿辰,南大校长陈骏、书记洪银兴均致祝贺“身体健康,永葆青春。”
郑集博士是世界最老的营养学专家。他1924年考入国立东南大学生物系,1928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生物系。1930年赴美国留学,入俄亥俄州立大学专攻生物化学,并于耶鲁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学习,1936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历任中国科学社研究所研究员,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生化科教授兼主任,华东军医学院、第四军医大学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生物系教授兼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郑集1945年在中央大学医学院创办生化研究所,培养生化研究生,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培养生物化学研究生的正式机构。进入古稀之年后,开辟衰老生化机制研究,提出衰老机制的代谢失调学说,为中国衰老生化奠定了基础。2004年,“英国剑桥国际人物传记中心”授予他“21世纪最有成就奖”。郑集教授研究成果丰硕,一生桃李满天下,在108岁高龄时,还出了一本书名叫《鉴证长寿:百岁教授的养生经》的养生书。可惜,2010年7月29日在南京仙逝,享年110高龄。
如上所述南大母校培养之人才,比比皆是,遍及神州大地和世界许多角落。总而观之南大母校正在朝向世界一流学府,不断奋勇前进,为国家和社会造就更多的人才,南大母校前进吧!
(本文原载2012年5月19日菲律宾《商报》和《菲华日报》,本刊略有修改;本文作者是旅居菲律宾的我校历史系1955届郑世南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