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大学之道,坚守大学之本,重塑大学之魂—— 在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7-25浏览次数:1558

 
 
 
 
 
回归大学之道,坚守大学之本,重塑大学之魂
—— 在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陈 骏
 
 
 
 
尊敬的各位校友,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隆重庆祝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向莅临庆典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给予南京大学关心、支持和帮助的各级领导、各兄弟高校、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校师生员工和海内外广大校友致以节日的问候!
1902年,在张之洞等先贤的积极筹措下,以救亡图存、教育救国为使命的南京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宣告成立。从此,开启了一代代南大人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谋国家之强盛、求科学之进步的伟大征程。从创办初期的三江师范学堂、两江师范学堂,到享有盛誉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等不同发展阶段;从民国最高学府国立中央大学到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南京大学;从1952年院系调整时与创建于1888年的金陵大学合并,到如今被列为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无论世界变幻、社会变迁,还是校名更迭、校址更转,南京大学始终薪火传衍、教泽绵绵。南京大学110年的办学历程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
110年来,南大人始终站立在时代潮头,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思想乐章。国立中央大学时期,我校师生发起了声势浩大的“五·二○”爱国学生运动,开辟了第二条战线;1976年,南京大学师生率先发起反对“四人帮”、悼念周总理的“三·二九南京事件”,成为“四五运动”的先声,为粉碎四人帮、结束文革奠定了群众基础。1978年5月,哲学系青年教师胡福明率先撰写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奏响了改革开放的第一声春雷。所有这些,雄辩地说明了:紧贴民族脉搏的南大人,用责任和担当书写了荡气回肠的历史瞬间!
110年来,南大人始终致力于民族振兴,培养出一批批报效国家的栋梁之才。院士制度实行以来,我校校友中有250多人当选两院院士;在1999年荣获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中,有6位是南京大学校友;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有3位是南京大学校友;最新统计表明,恢复高考以来南京大学培养的本科毕业生中,有8人当选中科院院士,12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研究基金”,两项指标均名列全国高校第一。所有这些,生动地诠释了:奋发进取的南大人,用信念和坚韧彰显了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110年来,南大人始终潜心于学术研究,铸就出一座座璀璨耀眼的科学高峰。上世纪60年代,南京大学在全国高校科研界开出了备受瞩目的“五朵金花”。2006年,历时20年、由匡亚明老校长主编的、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一项重大原创性、基础性工程”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200部整体出版。同年,历时19载、由闵乃本院士团队独立完成的一项科研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这是自1999年国家奖励制度改革以来,内地高校独家获得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所有这些,形象地注解了:追求卓越的南大人,用执着和坚持抒发了问鼎一流的科学雄心!
百年校庆以来的十年,南京大学深化改革,锐意创新,通过“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持续建设,办学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强化,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
一是学科结构有了新发展。十年来,初步实现了学科格局从文理为主向文理工医协调发展的成功转变,新建或重组了“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和“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等7个工科学院,启动和实施了“振兴医学行动计划”;有11个学科进入世界“基本科学指标”(ESI)排名前1%;在2009年教育部公布的《学科评估高校排名结果》中,南京大学有28个一级学科参评,其中,3个学科名列第一,17个学科名列全国高校前五。
二是人才培养有了新思路。从2006年开始,南京大学在全国高校率先实施了“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新方案,提出了“创办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的奋斗目标。“三三制”以“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为切入点,将本科四年划分为“通识教育、专业化培养和多元化培养”三个培养阶段,提供给学生“专业学术类、交叉复合类、就业创业类”三条发展路径,给予学生百分之百的选择课程、方向和专业的自主权,将传统专业教育的刚性培养模式变革为菜单式可选择的柔性培养模式。
三是科技创新有了新突破。十年来,坚持国家目标导向,积极开展前沿性科研工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14项,科技进步和技术发明二等奖6项;主持973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9项;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各1个。在国际顶尖杂志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学术论文16篇。与江苏11个地市共建国家大学科技园和高新技术研究院18个,服务江苏的能力大幅度提升。
四是校园建设有了新拓展。占地3000亩的仙林主校区一期工程已经完工,二期工程正在进行,总计将完成1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仙林、鼓楼、浦口三校区功能互补、良性联动的局面已经形成,全校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五是国际化办学有了新提升。截止目前,已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80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研究合作关系。每年招收海外留学生3000人;授予包括德国前总统约翰内斯·劳、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加拿大总督戴维·约翰斯顿等在内的10位海外著名学者和政治家名誉博士学位;成功地举办了南京大学欧洲周、北美周、台湾周,有力地展示了南京大学和中国文化的魅力。
在110年的办学历程中,南京大学逐步形成了“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校风,为各条战线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一代代南大人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以科教兴国为己愿,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作出了应有贡献。同时,我们将永远铭记:南京大学今天的发展,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离不开教育部和江苏省的坚强领导,离不开社会各界和海内外校友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各级领导、各兄弟院校、社会各界、海内外校友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历代南大人孜孜以求的宏伟目标。上世纪20年代,郭秉文校长就萌生了建设“东方剑桥”的梦想;国立中央大学时期,罗家伦校长提出要在“科学和一般学术方面”赶上并超过日本东京大学;50年代中期,孙叔平书记较早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观点和思路;60年代,匡亚明校长提出了“把南京大学办成社会主义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80年代中后期,曲钦岳校长提出“把南京大学建设成具有自己特色和重要国际影响的社会主义教育、科研中心”;90年代,蒋树声校长提出“把南京大学建设成以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为主要标志的世界高水平大学”。2009年,南京大学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到建校120周年时,大部分学科在国内居于领先,某些学科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若干学科方向达到世界一流,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师资队伍水平等若干关键指标基本上接近或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从以上这些一脉相承、不断发展的办学追求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追求卓越是南大文化的内核,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南大人110年来坚定的探索。
面对这一宏伟目标,我们既要客观地看到所取得的成绩,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要看到我们的底子薄。我国现代的高等教育只有110—120年历史,其中有一半时间是在战乱、动乱、颠沛流离中度过的,安下心来办学不过五六十年。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建成世界一流大学,难度非常大,必须要有坚持不懈的思想准备。还要看到我们的挑战多。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这些都对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带来了新的挑战。另外,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在获得发展良机的同时,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也开始出现。这使得回归大学之道,坚守大学之本,重塑大学之魂变得刻不容缓。
我们要回归大学之道,就必须坚持按教育规律办教育,按大学规律办大学,既要超越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大学建设管理模式的各种弊端,又要避免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各种急功近利的恶性竞争给大学带来的伤害。坚持这样的大学之道,不仅需要大学始终保持一种宁静致远的平常心和定力,而且需要社会和政府的深度理解与支持,要允许大学按照自己的特点、具体条件和实际情况,在宽松的环境、氛围下,建设发展自己的特色,只有这样,中国大学才有可能形成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生动局面;经过坚持不懈的长期努力,才有可能诞生具有丰富中华文化内涵和21世纪时代特色、多姿多彩的一流大学,在世界一流大学的“万花园中”展现中国的风采。
我们要坚守大学之本,就必须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现代大学多重功能的复杂矛盾中,牢牢把握住教书育人这一大学教育之核心与根本使命,坚定不移地将提高本科教育质量作为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工程,加大本科教学改革创新的力度,完成从传统大学课堂向21世纪高效学堂的历史转变。本科生不仅要牢固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而且要领略中西文化、融汇人文科技,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正确认识和不断超越自我。在本科阶段打好这样的基础,研究生阶段才有牢固的根基和后劲,具备这样的学养,走上工作岗位也才能超凡脱俗、具备成为大师和各行各业领军人物的可能性。要实现这样的本科教育,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更要关注学生人格与个性的健康发展,要在学生身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倾注更多的热情与爱心,这样的大学一定会成为本科教育的乐园、创新人才的摇篮。
在当今这样一个激烈竞争、急功近利的社会文化土壤中,要回归大学之道、坚守大学之本,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重塑返璞归真、宁静致远的大学之魂。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文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作为传承和创新文明的大学,在日益全球化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痛苦而无奈地步入了追名逐利、失魂落魄的“快车道”,在越来越疯狂的“全球化名利场”上,世界各国的大学和大学教授们所面对的诱惑和压力越来越大,严重异化的世界战略格局和多元文化冲突对大学文化精神的腐蚀也越来越大,大学教育向何处去?大学能否坚守社会良心之“底线”?大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社会的未来承担一种什么样的责任?如何在异化的社会文化土壤中让年轻一代知识分子成长为有理想追求、有道德责任感、有民族自尊心和全球化视野的21世纪世界公民?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却很艰巨:在21世纪时代精神的引领下,继承东西方大学文化传统,重塑中国大学之魂。这是南大人的追求,也是中国大学共同的使命。
老师们、同学们、校友们!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的时期。我们正面临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冲突与交流更加频繁的巨大挑战。现代大学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科技进步的主战场、文化交流的主阵地。从世界范围来看,经过20世纪的百年历程,传统大学已经走出“象牙塔”,发展成多元化,多功能、全球化的巨型大学。进入21世纪,世界一流大学之间一方面展开了更加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也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跨时空的密切合作。大学日益成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成为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成为一个国家重要的“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大学还会成为破解世界范围生态危机、资源危机、道德危机、信仰危机乃至人类文明危机这一时代难题的精神支柱,成为引领浮躁的社会返朴归真、恢复宁静的精神家园。创建这样的世界一流大学,是全世界所有大学教育工作者的时代责任和神圣使命,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和希望之所在。
让我们为此而共同努力!
谢谢大家。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