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防艾领域里演绎大爱
——记南京大学医学院公共健康医学中心主任吴稚伟
朱晓华/文

2009年3月,春意盎然,“艾滋病生物预防技术研究与产品研制”——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启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中科院云南动物研究所、上海计生科研所等多所科研机构,香港大学、复旦、厦大、武大、天大、重庆医科大、北工大、南医大等多所高校,重庆前沿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新探健康中心、上海靶点药物有限公司、黑龙江成功药业有限公司、鼓楼医院等多家实业集团的相关专家济济一堂,交流讨论。
在这项共获得3000多万元资金投入的项目中,集合了社会各界专家、多属性机构的部门力量,其领衔者便是南大公共健康医学中心主任吴稚伟教授。
在南大蒙民伟楼的实验室兼办公室里,吴稚伟教授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吴教授人到中年,显得十分干练,待人接物朴实而坦诚。对个人的经历得失,他说得很少,对所从事的科研管理项目则兴致勃勃、侃侃而谈,一派学者本色。
人生轨迹的迂回
作为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18岁的吴稚伟考入南京大学生物学系。沉酣于南大浓厚的学术氛围,学生之间自发组织的学术活动也非常丰富,吴稚伟便是其中一个活跃分子。
在南大期间,吴稚伟结识了一位对他人生道路影响很大的老师——钱致榕先生。
80年代初,南京大学和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商定建立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这在改革开放初期是一个大胆的创举。中外合作办学当时还是一片“空地”,每走一步都要“拓荒”,需要“修桥铺路”。作为霍大代表的钱致榕教授多次来到南大,沟通交流,不遗余力。他也来到南大学子中间,亲切交谈,鼓励年轻人出国留学、开阔视野。
在钱致榕教授的帮助下,吴稚伟尝试着向国外大学发出申请,居然收到了美国匹兹堡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然而,因为“没有先例”,学校也不知如何为他办理相应手续,出国事宜被搁置了。
好男儿志在四方,面临毕业的吴稚伟选择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1982年夏天,他来到海南,在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生物化学系任教。学院对他很重视,因为地处偏远,难得有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愿意来工作。到了学院之后,吴稚伟接受了一个重要任务,作为第一期世界银行贷款规划小组成员,参与贷款(400万美元、800万人民币配套资金)的整体规划、使用及设备投标。他被任命为该校生理和生化实验室主任,具体负责生理生物化学中心实验室的设计、规划及资金预算(70万美元、120万人民币)。回忆往昔,吴稚伟感慨正是这段难得的经历,为他日后在科研机构中拥有大局意识,统领不同教育、文化背景的人员从事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吴稚伟并没有放弃出国的愿望,随着大环境的日渐宽松,1986年,吴稚伟获得了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录取,终于登上了飞往异国的班机。
这一去便是近20载。
吴稚伟在爱丁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到美国纽约大学公共卫生研究院进行博士后工作。因为得到阿兰·戴蒙特基金会的支持,他的研究专长从传染病学和肿瘤学拓展到艾滋病研究领域。其后,他长期留在美国工作,主持过若干个由美国NIH和其它机构资助的研究及临床研发,在学界的影响和声誉日隆。
2005年初,正在天津参加一个学术活动的吴稚伟教授接到了南京大学副校长张荣的邀请,张副校长力邀他加盟南大。吴稚伟和家人乘当晚的飞机到了古城金陵。第二天一早,当他如约来到南大斗鸡闸会议室里时,张荣副校长和学校的其他相关领导早已等候着。宾主相谈融洽,详细磋商了在南大医学院工作的可能性和构想。
吴稚伟和家人在南京小住了几星期,一是考察办学环境和科研条件,二来他也带家人游览了美丽的南京城。假期快结束了,他郑重地和家人说:“我还是决定回南京大学工作。”望着他坚毅的眼神,妻子没有再说什么,她明白没有什么可以撼动他多年索绕心头的母校情结。
2005年,吴稚伟将人生的坐标从美国转移到中国。与以往10多年中经常回国参加科研学术交流不同,这次是彻底的回归。
以专业精神开展工作
世人谈“艾”色变,避之不及;但吴稚伟教授在HIV研究领域一干就是十几年,曾经深入美国纽约曼哈顿东区等艾滋病高发的社区,与同性恋、黑人等艾滋病带菌者接触。他说:“我们是专业人士,对其传播途径有更深入的了解,以专业精神对待,艾滋病并不是那么可怕。”
吴稚伟在美国纽约大学工作时,开始从事分离人体口腔下腭唾液的研究,他发现:艾滋病人的唾液里含有病毒的基因,但从那里分离出来的病毒却没办法去感染别的细胞,因为艾滋病基本上没有通过口腔唾液传播的先例。这个现象引起了吴稚伟等人的大胆猜想:口腔里一定含有一些抗病毒的成份。研究证明,口腔里一般没有活病毒,可能是因为唾液里含有一种能抗HIV感染的活性蛋白GP340。
随着研究的深入,吴稚伟意识到:这个蛋白的基因在人体里可能起到两个比较重要的作用:一是和细胞的发育、分化有关,二是和人的天然免疫有关,而这正和GP340蛋白能阻止艾滋病毒感染细胞的活性是一致的。
来到南京大学医学院后,吴稚伟教授带领课题组和纽约大学继续开展“锁定GP340蛋白结合艾滋病毒特定部位”的合作研究。2007年,课题组取得突破性进展,从具有抗HIV感染活性蛋白中初步确定了16个氨基酸的区域和抑制艾滋病毒的感染有关。目前,吴教授课题组还在不停地缩小“包围圈”,为合成药物做好关键性的准备。计划通过“分子模拟”技术低成本地合成出这个药物分子后,做一系列临床前研究,确定它的毒性,并完成一系列我国FDA要求的标准化、质量保证和其他一系列规范化实验,争取在3年后能够进入临床。
据了解,现在治疗艾滋病主要是“鸡尾酒疗法”,即通过几种不同的药物,把它们组合起来给病人服用。虽然治疗效果不错,但存在副作用大、抗药性和高成本等若干问题,无法从根本上清除病毒。吴稚伟课题组研制的新药则具有预防的功能,和现有治疗性药物的根本差别是,这一药物的机理发挥作用的时间更靠前,从而起到预防效果。这正是他研发项目的可贵价值和积极意义所在。
在防艾领域尽南大人的绵薄之力
回到南大后,建立和发展南京大学医学院公共健康医学中心,招收10多个硕士和博士生,攻关艾滋病预防领域里的科研课题……4年多来,吴稚伟忙碌而充实。
南大校领导对海外留学人员非常重视,深知改革早期出国的一批学者对中国感情深厚,又站在国际学术前沿,在所在国的科研院所、企业内担当重要岗位,如果能把这些高层次留学人员邀请回来,对增强南大科研力量和提升办学水平的作用不可低估。虽然南大的硬件条件不强,老师的待遇在同等高校中属于偏低的,但要努力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学校上下非常支持吴稚伟的工作,对他提出的人员、经费、资料等困难,总是尽快尽力解决。
正是感受到了南大的诚意,吴稚伟放弃了国外优厚的生活和国内其他高校的橄榄枝,选择回到南大,几乎是白手起家地建立起南京大学医学院公共健康医学中心。
吴稚伟的全身心地投入渐有成效。几年来,中心呈现出良性发展态势,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2006年,中心与美国纽约私立大学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向中心每年资助25万元用于科研。
2006年11月,南京大学-南安普敦大学联合中心成立。联合中心下设“传染病和公共卫生联合实验室”、“海岸海洋与环境动力联合实验室”和“高等教育联合研究所”。吴稚伟课题组的研究项目得到英国海外发展总署的资助共100万元。
2007年,南京大学公共健康医学中心参加我国首个艾滋病重大专项(973)的研究,负责免疫学子课题。获得200万元的科研资金,同时和我国若干主要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项目基础上的合作关系,为中心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8年5月,南京大学公共健康医学中心与苏州维赛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双方就南京大学——南安普顿大学联合开发的《抗HIV及病原微生物阻断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科技成果转移合作项目在苏州举行签约仪式,该科技合作成果转化项目成功落户苏州实行产业化,并已经获得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200万元的资助。
2008年11月,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南京大学公共健康医学中心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协办的“抗微生物剂在中国的研究和开发”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开幕。这也是该领域国际研讨会第一次在中国举行。百余位来自美、英、法、中等国的HIV/AIDS、性传染病(STD)、抗病毒药物研发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公共卫生/流行病学专家、社会工作者、政府官员和制药企业代表出席盛会。
2008年12月,法国生物科技巨擘梅里埃集团与南大公共健康中心举行合作签约仪式。根据协议,梅里埃集团将通过集团研究基金向该中心提供资助,设立艾滋病研究创新基金,对一些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项目进行基础性开发研究。据悉,该合作协议是梅里埃集团全球创新合作项目的首个正式签署的协议,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009年3月,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科研项目又落户南大。吴稚伟颇有些自豪地说:“这说明国家科技部、卫生部认可了我们南大在该领域的实力与地位。”作为项目责任专家,吴稚伟教授的担子不轻,要负责四个课题团队,二十个参与单位的项目执行和实施。他期望通过两至三年的研究,项目团队力争研发出至少一个杀微生物剂原型,从而建立一套对杀微生物剂分析、评估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在艾滋预防领域尽一份南大人的绵薄之力,以推进中国艾滋病预防事业的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