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香——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徐宝文教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10-28浏览次数:1357

 
 
 
暗香
——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徐宝文教授
胡永琦/文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宋】王安石《梅花》
 
采访完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徐宝文教授,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王安石的这首诗,我想唯有这首诗能完美诠释徐教授的为人、风骨、品格。就如同寒岁风雪中的梅花,香远益清,萦绕婉转,袅袅绕梁不绝.....
 
苦难砺
 
在苏富特大厦的办公室见到徐教授是一个星期二的晚上。忐忑间走进徐老师的办公室,第一印象就是这个房间里很多书:书架,办公桌,沙发,茶几,各处都摆满了书,而且内容之丰富出乎我的意料,除了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书籍外,还有很多文史、社会科学的书籍。我眼前的徐老师是典型的学者形象,温文尔雅,声音富有磁性,高大的身材和温和的笑容相得益彰,让人很容易生出亲近感。这样我毫不费力地开始了与徐老师的对话。
徐老师是江苏东台人,1961年出生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那个时候的苏北农村,物资与精神生活都很贫瘠。在他家所在的生产队几乎没有哪一家不缺粮、不缺吃。他从小学三年级起就参加生产队的劳动,稍大一点,他不仅在每个寒暑假、春秋忙假和星期天都参加生产队劳动,而且平常上学期间也跟社员们出早工、上晚工。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看到父母亲劳动太辛苦,他总想为父母亲分担一些生活的压力。他父母亲虽然不识字,但一直要儿女好学上进、正派做人,要儿女知道知恩感恩报恩,不要忘记长辈和老师,不要忘记帮助过自己的人。这种教诲虽然很原始、很朴素,但徐老师始终牢记在心,已经成为他做人的一条基本准则。虽然农村生活清苦、劳动强度大,但他每次谈到那时的生活和劳作都非常怀念。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徐老师秉承父辈好学上进、正直做人的原则,在1977年迎来了人生第一个转折:年仅16岁的徐宝文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武汉大学数学系,成为新中国恢复高考以来首批大学生。本科毕业后,1981年又顺利成为中国舰船研究院709所研究生,1984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南京724研究所工作。而从1986年开始,他走上了自己的高校教师之路,从南京航空学院(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到东南大学,再到今天的南京大学....
 
园丁芬
 
在听徐老师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时,我发现在他的叙述中不时透露出对成为一名老师的向往。徐老师说:“老师在我的成长道路上起着无与伦比的作用,没有他们的帮助,没有他们的敬业奉献就没有今天的我。”
正是在老师的奉献、关怀和帮助下,徐教授走上了通往知识圣殿的探索道路。老师的教诲和行为操守,深深地影响到徐老师,让他对老师这个职业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因此,徐教授在完成自己的学业以后选择了成为一名高校教师,在薪火相传的道路上亮起火炬。
徐老师无论是带硕士生还是博士生,都有着一个基础的指导原则,用三句话概括:1.不贪人,不害人,能帮助人就帮助人;2. 在与人相处时,要时刻想着别人比自己更聪明,这样才不会做傻事;3. 在跟别人合作时,首先考虑对方的利益,这样合作才能长久。多年来,每一级学生入学,徐老师都跟他们谈这三点。正是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学生们跟着徐老师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懂得了如何做人。他对学生要求很严,除了在学业上孜孜不倦地指导学生外,他对学生的为人处世、生活和能力培养也很关心。徐老师对那些家庭困难的同学充满了同情,为了帮助他们,他发起成立了友爱基金,他自掏一万多元放在里面,这个基金由学生自己管理,一些已经毕业十多年的同学都往里面捐款,这不仅帮助了困难的同学,而且加深了师兄弟师姐妹得感情。徐老师很自豪地说,他的学生,尤其是那些从本科或硕士阶段就跟他的学生,在工作后口碑都很好,工作都很有成绩。他从1990年开始指导硕士生、1995年开始招收博士生,先后招收了100多名硕士生和40多名博士生。多年来,只要不是出差,他在办公室一天能呆上十多个小时。他的学生中,有的获得了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有的获得了中国计算机学会首届青年科学家奖,有的获得了微软学者奖,有的获得了国际学术会议最佳或杰出论文奖,而获得江苏省和学校优秀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的学生则更多。他的研究生在国际一流软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数量是国内学术团队中最多的。
徐老师崇尚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在他看来,自己的研究、教学和国际先进水平仍然有一定差距,要弥补这些差距更需要多做事,做实事。而真正衡量一名高校教师的成就则是两个方面的评价:学生的评价和同行的评价。学生的好评价意味着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得到了肯定,同行的好评价证明自己在学术上创造着独有的价值。徐老师正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佐证自己的观念,所以,我们看到花园中的繁花,嗅到诱人的芬芳,那正是徐老师所耕耘的土地——硕果成长之地。
 
硕果芳
 
徐宝文教授在自己的岗位上三十年如一日,一直坚持程序设计语言、软件工程(软件分析、度量与测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他在1981年考取研究生后就开始程序设计语言研究。他研究Ada语言十多年,他的这些研究先后得到了航空工业部、国防科工委与总装备部的大力支持,围绕Ada及相关语言他发表了一批学术研究论文,华东计算所原副总工程师陈涵生称他是国内对Ada理解最透彻、研究最深入的。他在对语言的研究中发现许多语言现象与软件分析、度量与测试技术密不可分,就又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十多年来,他的工作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重视。早在2003年,设在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由美国军方资助的软件数据分析中心(DACS)向美国军方(空军)写的一份《嵌入式软件维护——DACS现状报告》(Embedded Software Maintenance——A DACS State-of-the-Art Report)中就引用了徐老师的研究成果,这份报告共引用了自从1980年以来的56篇文献,其中只有徐老师的这一篇论文是由中国人(广义上的中国人)写的。同一年,原总装备部科技委委员、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成为在清华大学的讲演中也高度评价了徐老师的工作。许多原来从事其它领域研究的学者纷纷转向软件可信性研究,使得徐老师的研究由冷门在10多年后又迅速成为热门。有人说徐老师运气好,但他认为,运气对一个人的成功非常重要。然而运气不是与生俱来的:一个人工作越努力、越勤奋,他的运气就会越好。徐老师总结道,研究本无冷门热门之分,不管是冷门热门,只要深入下去研究,总能取得成果,而太热的东西可能做不深。做事情尤其做学问,不要受当时政策影响太多,不做跟风派,要兴趣驱动,不能太重功利,至少不能纯粹功利驱动;否则会失去乐趣,人也会活得很累。
在科研工作中,徐老师充分认识到学术交流的重要性,他曾担任过江苏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软件行业协会副会长(副理事长)、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暨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专委会主任等学术职务,他先后发起并召开了多次“全国程序设计语言发展与教学学术会议”、“全国Web信息系统及应用学术会议”、“全国电子政务及应用技术学术研讨会”、“全国Web技术与本体论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从20年前开始,他先后主持了20多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被邀请任国际学术会议职务100多次。他被聘请担任了国内外十多个大学的兼职教授与客座教授,(武汉大学)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教育部高可信软件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计算机软件评测重点实验室等学术委员会委员与主任。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十一、十二届专家评审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等。
由于徐老师“十年磨一剑”的坚韧和钻研,获得累累硕果:多年来,他出版著译作十余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300余篇次,所发表的论文被除内地外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引1000余次(另有国内引用约2000次),国际上相关领域的主要大学和研究单位、主要研究人员与主要杂志基本上都引用或采用过徐老师的论文,这在国内软件界名列前茅。徐老师以第一获奖者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自然科学)一等奖二次、省部级科技进步(自然科学)二等奖5次。先后获航空航天部优秀青年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江苏省优秀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2004年被评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正在我为这些成果惊叹的时候,徐老师淡然地对我说了这句话。我赶紧在本子上记下徐老师对我的教诲——谦虚、达观,敏于做人,勤于做事。我想正是因为这些优异的品质才能造就一个杰出的学者,才能在科研、追寻整理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一个小时的采访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但徐老师带给我的启示远远超过了这个小时所能表达的极限。我想,无论是在科研,教学还是其他工作上,他这种踏实、钻研的精神,这种富有智慧和洞见力的做人态度,都如同清香盈野的梅花,带给我们启示,带给我们指引。在暗香萦绕中,我们要做的,正是努力向前!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