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睿康
我走了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王舒驰/文

唐睿康,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特聘专家。199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强化部,1998年在南京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后在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任博士后研究员及助教。2005年2月起任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导,组建了浙江大学生物物质与信息调控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研究方向为生物矿化与生物材料。
翻开唐睿康的简历,最让人吃惊的莫过于他博士学位的“速成”——1995年本科毕业,1998年即获得博士学位,这在南大的校史上恐怕也是不多见的。但对他自己而言,这不过是自己科研之路中一件“自然而然”的事,而要追溯这“自然而然”的原因,就得从他的中学时代开始说起了。
唐睿康生于浙江,父母均是学化学出身。鉴于家学的缘故,父母都期望他学习化学。只是在一个少年眼里,这样的压力却往往带来叛逆的情愫——他一度对学化学颇多抵触。不过,唐睿康最终还是选择了父亲给自己设计的路:通过化学奥赛进入名牌高校。这一来是因为唐睿康在中学里算不上成绩优异的学生,而且偏科,按他自己的话讲,正常参加高考的话,就基本是“与重点高校无缘了”;二来当时的中学化学奥赛所考察的知识,大量来自于大学化学课程,身为大学化学教授的父亲熟谙这些考点,能够指导唐睿康参赛。就这样,他在高一时就参加奥赛并喜获佳绩,此后也没有太多犹豫,就按着父亲的安排,一步步走下去,最终保送进入南京大学强化部学习。对于这段历程,唐睿康坦言:“人在十字路口是可以犹豫的,但跨了第一步,就不能回头了,因为开弓没有回头箭”。
如果说是父亲带他走上了化学这条路,那南京大学强化部的老师们则为唐睿康打开了学术研究的门。因为高中时已经自学了大学化学里的部分课程,进入南京大学后,强化部为唐睿康制定了个性化的培养方式——部分课程只需要通过考试即可,不需要随堂听课,这也使他有了大量可用于自学和参加科研的时间。在本科二年级,唐睿康即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在本科毕业时,他已经自学了许多硕士生的课程,积累了一定的科研经历。因此,在本科毕业三年后,唐睿康实际上已经在实验室呆了五年有余,这时取得博士学位确属于“自然而然”的了。中学时学大学课程,本科时学硕士课程,硕士时学博士课程,这是唐睿康学生时代的写照,而他自己则将之比作了一张网——“当一个点被拎起来之后,其它点也就跟着被拎起来了”。
对于强化部的卢德馨、桑志芹和班主任丁漪老师,唐睿康颇多感激。尤使他念兹在兹的,是丁漪老师在学生身上所倾注的大量心血:他记得丁老师能认出班里大多数同学的笔迹,还记得丁老师为同学们设计了不同的发展方向。在当初选专业时,唐睿康被丁漪老师“强迫”安排在无机化学方向,虽然当时的他对无机化学既不擅长也不爱好。但正是这个选择,为唐睿康的学术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为无机化学作为南京大学化学系的优势专业,是为学术界输送人才的摇篮。
不管是对于父亲设计的路,还是丁漪老师指明的选择,唐睿康都曾有过抵触,但如今的他却觉得幸运,一来幸运自己遇到了指点,二来幸运自己是一个“听话的孩子”。
唐睿康的大学生活是相对单调的,因为他把自己所有时间都花在了学习上——没有课外娱乐,没有结伴郊游,没有校园爱恋,自己的大一几乎可以算得上“人生最苦的日子”。这样的努力一半源于自己的坚持,一半也是氛围的催生:在当年的强化部,身边同学个个都去通宵自习室,“自己不去就另类了”。他还记得,当初学校新开辟了几间到凌晨一点才关门的自习室,晚上在这些自习室里学习的人,十之七八是强化部的学生。
对于今天的大学生,唐睿康也希望他们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来,但这不太容易。在他看来,今天中国教育的误区,就是“拔苗助长加龟兔赛跑”: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高压教育,而一进大学,就让学生自由自在,不再约束了——这就使得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竞争时就像“龟兔赛跑”中的兔子,明明基础优越,却常常松懈。在创造性方面,自然就落后于人了。如今在教学中,他常常让学生们反思一个问题:“如果教给你今天所有的化学知识,再让你回到一百年前,你能成为一个杰出的化学家吗?”对于答案,唐睿康从不乐观:因为今天的人所缺少的,正是过去那种在艰苦条件下从事创造性工作的精神。在他看来,这种精神,是真正的浪漫。
唐睿康坦言自己并不是一个天资特别聪颖的人,所以“那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事”,他是不愿做的。即使在学术研究中,他也更愿意从事一些冷僻领域的研究。不过,当一心一意做下去之后,自己所从事的冷僻领域也会因为自己的成果而逐渐成为热门,这就是一种莫大的喜悦。在他看来,家庭环境的养成、老师的指点和自己的志趣使他找到了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而有了这条路,只要不贪心,就一定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