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的银杏
解文/文
南大鼓楼校园有几条漂亮的路,长着漂亮的树:校史博物馆前,小道边春日盛开的樱花树;教学楼旁中央大道的法国梧桐,南园小径那些笔直得仿佛触摸天空的杉树……
然而秋日里小礼堂那道路两旁的银杏树很是让我感怀。小时候读书,书上说银杏是活化石,是“植物中的熊猫”,便一直以为它是遥不可及的,没想到在南大校园里,银杏树竟以这样朴素亲切的姿态陪伴着我的大学生活:春天的青葱,盛夏的绿意,让我的眼睛舒展而快乐。
特别是秋天,在秋风扫过浮躁留下一份清冽之后,高大挺拔、叶形古雅的银杏逐渐在校园里各种植物中出众显眼起来:树叶逐渐变黄,开始有别样的从容,散发出一份鲜亮又恬淡的美丽。有其他学校的朋友到南大,我会很开心地带他们到北园去走走,感受一下我的母校。朋友在临走时说:只消一个秋日,随着那阳光轻轻洒落,这些美丽的银杏树叶连同南大校园的记忆,便缓步走入心扉,成为悠远的却不会忘却的记忆。
银杏其实是在五月间开花的,花朵初是绿色的,而后微微泛白,可是我从来没去注意过。夏日的银杏树青郁可人,花儿和叶子也极易混为一体的。我只是在金秋才会注意到银杏树的果子。然而,我心中一直以为,这变黄的银杏树叶分明才是真正的“花朵”,黄澄澄的犹如精巧而细致的小扇子,秋风一吹,便徐徐旋转着落地,优雅宁静。
银杏生长较慢,寿命极长,从栽种到结果要二十多年,四十年后才能大量结果,因此又名“公孙树”,有“公种而孙得食”的含义。银杏的果子是大家都知道的白果,在古代,给宫中的贡品单上就有银杏果的。银杏果的味道很好,但不能多食,否则就会中毒。呵呵,过犹不及啊。
去年十一,天气晴好,宿舍里同学都回家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因为长假的原因,校园的人群显得很疏落,忽然觉得生活宽松了许多。在图书馆看了半天书后,然后到小礼堂旁边散步,看着阳光透过银杏树的叶缝,洒落下来。因着阳光的阴影,地上便有了银杏树摇曳着斑驳的影子。看着金色的银杏树叶在清风中闪闪发亮,忽然觉得这一天格外充实。
每到十月份,许多人都进到校园来在寻找捡拾白果。我也曾做过这样的事。每日早起,抑或午后,我会漫步在校园里。走过那些银杏树,偶然间一阵秋风扫过,树上就啪嗒啪嗒的落下几十粒来。无心之间,我便捡拾了近百粒。回到宿舍才发现愁人,果皮是那样臭,于是按照书上所写,泡了水去皮。最后效果竟然不好,颜色并不十分亮白,我又无法吃食,便只留了十余粒,挑出三四粒饱满的,用签字笔很认真地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送与了最好的朋友。
十一月份的银杏树是学校的一道绝美的风景。总是有许多人在树叶掩映阳光的日子,在小礼堂附近,用照片记录时光,珍藏南大的美丽。因银杏树那绚烂的背景,对校园的感怀会莫名多了许多。古诗中和银杏有关的记载,我并不记得多少。却喜欢王维的那首《文杏馆》:“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可文杏是银杏吗?不敢确定。但诗无达诂,这首诗不仅以其中的韵味打动了我,更让我想起校园里秋天的银杏树:我总觉得银杏树叶黄时的感觉和《文杏馆》的那种宁静十分般配。
孔子讲学是在杏坛,所以今日曲阜孔庙诗礼堂园内有两颗宋代银杏,历经千年风雨,依然丰茂,诉说着千年的变迁。杏坛最初见于《庄子》记载:“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银杏的枝繁叶茂,师徒其乐融融,真是动人画面呢。可这也许真是后人的想象,司马彪作注时就说:“杏坛,泽中高处也。”
等到寒冬来临,风雨骤至,银杏树叶便落了一地。我会在叶落时分,捡起一片又一片漂亮的叶子,留在手边,夹在书中。每逢给远方的朋友写信,便将一叶夹于纸页间,写道:送你一片叶子。这是南大的银杏树叶,有着南大的宁静、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