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学校名的由来
高良润/文
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于1925年3月12日逝世。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1927年进入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当时为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时间全国出现了五所以“中山”命名的大学。以命名的先后分:在广州的为国立第一中山大学(现为中山大学),在武汉的为国立第二中山大学(现为武汉大学),在杭州的为国立第三中山大学(现为浙江大学),在南京的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现为南京大学),在开封的为国立第五中山大学(现为河南大学)。
国民革命军占领南京后,政府当局即对南京最有影响力的东南大学进行接管和改组,将江苏(含上海)境内的河海工程大学、江苏医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江苏法政大学、上海商业专门学校、南京工业专门学校、南京农业学校、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共9所高校,合并改组,成为首都最高学府——“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同时任命江苏教育厅厅长张乃燕为新校长。(参看1930年9月9日上海《民国日报》,第3张第3版《东南学阀重据最高学府》)。1928年政府命令除第一中山大学保留“中山大学”之名外,其余四所要求改为所在地之名。张乃燕即呈文要求将校名变更为“江苏大学”。
1928年2月23日张乃燕以校长布告公布改名,当即遭到学生的强烈反对,召开全体大会,并组成“改定校名**代表团”。学生之所以反对“江苏大学”之名,其理由有4条:一是“江苏大学”一名,“既不足以冠全国中心之学府,又不足以树首都声教之规模”,如果仅用“江苏大学”之名,“则范围仅限于一省,规模自属于一隅,全国学术失其中心”;二是就学校历史而言,该校由三江师范而两江师范,而南京高等师范,而东南大学,以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江苏境内9校合并为第四中山大学,虽然校名屡次变更,“要皆足以代表东南各省共有之学府”;其三,“江苏大学”以省界来命名,乃是封建时代之名称,不足以显示“党化教育”的学校;其四,江苏教育素发达,将来设两个大学区又何尝不可,不能以省名自限。由此提出要求将校名改为“国立南京大学”,之所以如此,还有3点考虑:一是国际性,东西文明各国都有一所首都大学,如日本的东京大学、德国的柏林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均是用来作为国家大学的代表,现在如果想与东西各国首都大学并驾齐驱,当以“国立南京大学”为最优国际性;二是永久性,社会政治变化无常,欲使校名一成不易,与国际各国悠久大学相媲美,“国立南京大学”最有永久性;三是便利性,施行大学区制,大学区以省名来命名,大学以所在地之名来命名,亦属两便,并不矛盾。(参看1928年5月《大学院公报》第5期第50-52页《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改定校名**代表团李铁铮等来呈为请求改该校名为国立南京大学由》)
但当局对此却置之不理。学生们并不甘休,6次**,1928年4月13日800余学生抬着“江苏大学”校牌,要求退还政府。与此同时,致函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寻求支持。吴稚晖也认为位于首都的大学,不宜以江苏的省名来命名,因此他向政府提出将江苏大学改名为“国立首都大学”。此议一出,各方都表示赞同。但就在此时,又出现了另一改名主张。时任国民党江苏省党部执行委员的马饮冰(即抗战胜利后任南京市副市长的马元放)提议将“江苏大学”改名为“中央大学”,因“中央”二字,既可表示国都的所在地,又更足以显明文化的中心。他认为“一国首都所在地,允宜有一名实相符之中心学府,以江苏大学现在之规模,在国中实不多见,足以形成中心之学府。‘中央’二字,何等冠冕,何等辉煌,故吾国人不欲造成全国之中心学府而已,否则除该校正名为中央大学也,实别无相当之名称。”(参看1928年4月26日上海《民国日报》第2张第4版,马饮冰:《读分区大学问题余议后》)。马饮冰的主张,立刻受到全国重视。政府最终采纳了马氏的意见,正式训令将“江苏大学”改称为“国立中央大学”,于1928年5月3日送达该校。学生极为满意,并起草宣言,举行游艺会以示庆祝。由此,“国立中央大学”校名沿用至1949年。1949年8月“国立中央大学”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去“国立”二字为“南京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央大学名师传略》,2004年12月,南京大学出版社。
2.《东南大学校友业绩》,2005年5月,东南大学出版社。
3.许小青:《南京国民政府初期中央大学区试验及其困境》,《近代史研究》,总第158期,2007年3月,第40-45页。
(作者为中央大学机械系二七级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