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也艺术
——专访医学院 朱亚文老师
张婷/文

朱亚文老师,南京大学医学院创建人之一,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人体解剖学和神经解剖学,从事解剖学教育工作29年,建立“南京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和镇痛解剖研究室”。目前主要开设公选课程:“人体结构与功能”;核心课程:神经解剖学、人体解剖学、断层解剖学、疼痛解剖学、口腔解剖学、生理学、金陵学院的系统解剖学。
在教评委举办的“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中,朱亚文老师共三次获得“我最喜爱的老师”称号,是什么样的人格魅力让这位解剖界的教授如此受到学生的喜爱,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这位朱老师有着“千奇百怪”的角色,而不变的,是他的学生心目中无可替代的地位。
刚看到朱老师的时候,他正埋头在整理文件,那副认真的神情让人不忍心去打扰,在跟他聊天过程中,没有一点拘谨,当我问到“是什么样的个人魅力使您连续三年当选‘我最喜爱的老师’”时,朱老师很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道:“教学嘛,就是教与学。只有在教与学中互动,才能收获更多。要是说有什么秘诀的话,就是我发自内心的喜欢我的学生。我从事教学工作29年,以身作则,从没迟到、早退过一次。因为教授解剖学课程的老师比较有限,所以即使生病,只要能坚持,我也会给学生们上课。”
之前采访医学院学生的过程中,给我留下印像最深的就是他们说朱老师是一位“把解剖变成艺术”的教育家。为此,我专门请教朱老师。朱老师表示,医学中讲究一个“望”字,中医叫“望闻问切”西医叫“望触叩听” 均以“望”为首要,一位病人走进来,医术高明的医生通过望诊在观察中就能知道他大概患了什么疾病。因此,为了培养大家的观察能力以及敏锐的洞察力,上课的时候他总会运用一些肢体语言,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阐述某些观点,以便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书上晦涩难懂的一些理论。除此之外,课堂的气氛也非常活跃,学生的积极性都被充分调动起来。在采访过程中,朱老师还亲自上阵,给我举了瘸子的例子,他下了座位,为我“演示”不同类型瘸子的“跛脚”走法,然后为我讲解为什么他们会这个样子走路,到底是哪里出了毛病,令我这个门外汉听了都能略懂一二,印象深刻。
在朱老师看来,医学的教学要贯穿到生活的每个细节中。因此,在课程上,他专门开设了“病例讨论”,以及跟神经解剖学相关的“神经病例讨论”,通过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事例来为同学们进行指导。为了科研需要,了解相关的一些临床实例,朱老师还带着大三的学生到医院、到手术室、手术台进行科研调查。在课余时间,朱老师也同样开办公选课,为校园中对医学感兴趣的同学进行一些浅显的讲解。还记得上个学期在仙林举办的“人类心灵的窗户———眼睛”主题讲座,大家都慕名而来,聆听朱老师鞭辟入里,深入浅出的演讲,现场不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多年如一日从事解剖学的教学工作,朱老师把枯燥的解剖学教学工作总结为几个结合:
基础和临床相结合:解剖学的基础课要和临床相结合,单纯地讲从这个结构到那个结构是很枯燥的,学生也没有兴趣。只有和临床结合起来,把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举给同学听,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深化课堂上讲到的理论。
宏观和微观相结合:解剖学属于宏观的范畴,大家的肉眼都能看到,手能摸得到。而解剖学中的一个分支叫做“组织学”,这个就只有通过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观世界。只有了解组织学的一些理论,将解剖学与组织学有机结合的学习,才能够了解有一些功能是怎么完成的。
发生和发育相结合:人的发育过程是从受精卵到胎儿再到长大成人,而胎儿的发育过程和人的进化过程相似,从海洋动物到类人猿到人类。我们可以把前者放在后面的大环境中,更好的观察二者之间的关系,便于学生理解解剖学上的一些现象。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把形态学中理论变为形象的东西。比如一根神经,从胳膊走到手上,书上的描述很细致,而真正在人的机体中传输时也很复杂。学生光是从书本上背是背不熟的,而在实验课上,我会带着他们,指着手上的神经告诉他们,是从这经过哪个神经元拐过去,学生们一下子就记住了。
文字、图片、物体(标本、模型)、活体相结合:我总是要求学生要在自己身上摸到一些东西,比如手上凸出来的骨头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肩胛骨处凹进去的部位叫什么?手掌大拇指下是一根什么肌腱?通过这种方式,就能把书中图像上的显示变化为实物,便于学生去理解,因为,只有在自己身上摸到,今后才能在病人身上摸到。而在了解一些相关技能的基础上去解剖,就能更加深刻的记住一些知识。
专业理想和医德教育相结合:在课堂上朱老师喜欢提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一些医疗事故,结合起来给学生讲,作为一个警醒。今后做医生要做到几个心:对病人有耐心,看病要细心,关键要有良心,再加上高超的医疗技术,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医生。
最近,朱老师经常和同学们交流,想要探索一种聊天新形式的讲课模式,让同学成为主角,让他们自己动手,尝试一种“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