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三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4-10浏览次数:1034

 
 
 
 
我校三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新闻中心/文
 
 
 
 
在2月14日揭晓的2011年度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中,南京大学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据介绍,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是环境学院王晓蓉教授等完成的研究成果《典型污染物环境化学行为、毒理效应及生态风险早期诊断方法》。该项目围绕物质分子结构--环境化学行为--毒性效应--早期诊断开展长期系统研究,首次揭示我国稀土农用的环境风险,创建了多种生物标志物的综合早期诊断方法,为有毒化学物质污染早期预防和控制提供研究方法与理论支撑,推动了环境化学和生态风险评价等学科发展。
计算机系吕建教授主持完成的《网构软件技术、平台与应用》和由化学化工学院张志炳教授等完成的研究成果《超级浮阀塔板等新技术研发及其在工业节能减排方面的应用》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网构软件技术、平台与应用》项目属于计算机软件领域,形成了一套特色鲜明的网构软件技术体系,研制了网构软件集成平台与环境,采取产学研合作等多种形式将上述风范、模型与关键技术应用于推动软件企业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其研制的产品在政府、教育、金融、电力、通讯交通、广告等重要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超级浮阀塔板等新技术研发及其在工业节能减排方面的应用》面向国家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的需要,采用非平衡热力学理论研制了低能耗高效率的超级浮阀塔板SVT等系列新型塔器分离装备及其工业设计方法,同时在应用中配套研发了对“工业NOx废气资源化处理的绿色化MOAPTS工艺”和对“氨纶精纺过程有机溶剂DMAc高纯化回收的“ISAD工艺”等多个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新工艺。该项目技术上达到国际同类技术最好水平,已在石化、化肥、制药、化纤、钢铁、精细化工等八个行业的60余个项目中推广应用。
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74个项目和10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36项,其中一等奖空缺、二等奖3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55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5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283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0项、二等奖262项;授予8名外籍科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党委书记洪银兴做大会总结报告。他强调,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改革意识、国际化意识、大局意识和稳定意识,全校要形成尊崇学术、尊重人才的氛围。要打开我校人才工作的新局面,必须要进一步增强改革意识,要有改革的思路、改革的胆略和改革的举措,继续推动薪酬制度改革,推行薪酬“双轨制”运行模式即工资加津贴的传统薪酬制度和“登峰人才支持计划”的年薪制。他希望各个院系能够大胆瞄准国际一流人才,抓好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也希望全体南大人能够树立大局意识,关心和培养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才,正确对待高层次人才所享有的较高待遇等问题,打通各种队伍之间的通道。学校会一如既往的重视民生工程,关心全校职工的合法利益,让大家共同分享学校改革发展取得的新成果。最后他还强调,南大将坚持教授治学,将更多的学术权力交给学者,在培养“崇尚学术”氛围的同时完善制度,进一步改善人才环境。
参加会议的还有学校党政有关领导、院士、文科著名学者、国家 入选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 入选者、学科带头人等教师代表,有关部门负责人、各院系党政主要负责人及分管人才人事工作负责人、人力资源秘书,重点实验室和平台主任、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负责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负责人等。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