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2011年冬季校友联谊会中大南大重庆校友会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4-10浏览次数:1048

 
 
 
 
举办2011年冬季校友联谊会中大南大重庆校友会
重庆校友会/文
 
 
 
 
2011年12月17日上午9时,在重庆市渝中区地铁1、6号线小十字站进出口旁的重庆民生集团公司大厦会议室,中央大学南京大学重庆校友会举行了2011年冬季校友联谊会。主城各区的参会校友或坐地铁、或乘公交、或自驾于会前先后来到民生公司,路远的北碚区和涪陵区的参会校友代表也准时分别赶到。
联谊会由中大南大重庆校友会常务副会长彭黎明主持。重庆民生集团公司董事长、中大南大重庆校友会会长卢国纪作了讲话,对到会的老、中、青校友们表示热烈欢迎,向重庆校友会全体校友祝贺即将来临的新年,并对校友会已开展的工作成效进行了肯定,对今后校友会的工作提出了新的希望。接着彭黎明向大家介绍了一年来重庆校友会开展的工作和对外接待活动。
会上,林可校友向到会校友汇报了11月份参加在深圳举行的南京大学2011年度全球校友工作会议的精神,用投影大屏幕宣讲了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宣传材料。然后到会校友就关于母校110周年校庆时重庆校友会互动配合的庆祝方式、活动地点进行了商讨,并对用于庆典的中大南大重庆校友会会旗的设计方案进行了选择确定。
考虑到用于庆典的各地校友会会旗,要求最好结合地方特色。对此校友们在多种重庆形象标志图案中,针对以下理由对中大南大重庆校友会会旗背景图案进行了选择:
人民大礼堂——中大抗战迁渝办学之地重庆市的标志性建筑。当年在西南局党政军领导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的决策主持下,由中央大学校友张家德总体设计并任总工程师而建造的重庆人民大礼堂(先后名为西南军政大会堂、西南行政委员会大礼堂),1954年完工后,以其金碧辉煌、宏伟壮丽而名扬中外,成为中大八年抗战迁渝办学之地重庆城市的象征和著名地标,曾被评为“亚洲二十世纪十大经典建筑”。我国建筑界泰斗梁思成先生将其评价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古典建筑划时代的最典型的作品”。1987年,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和伦敦大学编写的《世界建筑史》中,首次收录了新中国建国后的43项工程,其中重庆人民大礼堂位列第二位。出自中大校友手笔的非凡作品重庆人民大礼堂现已列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每年接待中外游客数百万人次。为纪念重庆人民大礼堂的决策主持者和设计建造者,在大礼堂前的重庆人民广场花园里敬立了邓、刘、贺三位首长和母校校友张家德的全身塑像供人们瞻仰。
长江——中大抗战西迁的历史见证。“宁屹长江东,渝立长江西,一依带水两相连,同饮一江水。”南京大学的前身国立中央大学有着一段辉煌的办学历史,且与重庆有不解之缘。1937年“七七”事变抗战爆发,中华民族生死危难。为保全我国宝贵的教育精华免遭涂炭,由校长罗家伦主持,在曾为抗战作出过巨大贡献的重庆民生公司船队的鼎力相助下,江东南京的国立中央大学溯江而上举校西迁赴渝,途径曾有效阻挡了日军进犯的长江三峡天险,开课于抗战陪都重庆沙坪坝之松林坡,与重庆大学风雨同舟相邻八年抗战办学。
顶着日机的常年轰炸,国立中央大学在炸弹下不断发展壮大,且人文荟萃,名师云集,学子四倍于昔,乃全国综合实力最为强盛之著名学府。渝校师生,国难漂泊,忠义愤激,救亡雪耻,发奋拼搏;且业绩优异,英才辈出,盖华夏之栋梁,丰功著录于九州,伟绩蜚声于海外;创1902年母校起源以来历史进程中的鼎盛时期之一,谱写了八年抗战迁渝办学的辉煌篇章而永载史册。
1945年8月,日寇败降,日月重光。翌年,国立中央大学在校长吴有训的主持下,离渝顺江而下分批回迁返宁。从此,长江成为母校抗战西迁和胜利复员的历史见证,重庆成为大陆除南京之外母校的第二故乡。
根据上述两点,会议讨论选定了人民大礼堂与长江组合的重庆标志图为中大南大重庆校友会会旗的背景图案。
校友们还谈到,屹立于重庆大学A区原国立中央大学旧址上的中央大学抗战迁渝纪念亭四周的八根圆柱,象征中大历史上全国高校办学规模最大的八个学院,亭前的八级石梯,象征祖国八年抗战暨中大八年抗战办学;亭上的一个警钟,告诫人们勿忘国耻;而纪念亭的椎形亭顶结构,则取材于重庆人民大礼堂的顶部造型。所以,会旗背景的人民大礼堂与长江组合的图案整体代表重庆的象征标志,而最顶部的两笔图案又可看作是中大精神象征之一的中央大学抗战迁渝纪念亭的标志。
联谊会后,参会校友来到市中心解放碑红广圆大酒楼联欢聚餐,大家举杯共祝即将来临的2012新年快乐!齐声共贺母校110盛大庆典圆满成功!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