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记南京大学信息技术开发研究所所长苏新宁教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07-16浏览次数:1257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记南京大学信息技术开发研究所所长苏新宁教授
朱茗  王东波/文
 
 
 
 
苏新宁,1955年1月生于南京。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国家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情报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大学信息技术开发研究所所长,江苏省科技情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等数所高校兼职教授,《情报学报》等10余家学术期刊的编委,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领域:信息自动处理与智能检索、信息分析与科学评价。3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在国内海家业期刊上发表了150多篇论文,其中国内一流期刊4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承担并完成了包括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江苏省规划项目等各类课题30多项。最杰出的成果就是设计并研制了我国第一部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50年代出生的苏新宁教授,看起来只有40多岁,精神的黑发和明亮的眼神洋溢着年轻人的朝气,脸上总是带着淡淡的微笑,永远是那么和蔼可亲。纵然生活带给了他很多坎坷,他凭着自己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态度积极面对,每一步却都走的那么从容不迫,那么坚强淡定。
上世纪70年代中期,苏新宁教授经历了四年的插队生活,农村的艰苦磨砺了他的意志,使他在今后面对繁重的科研生活从未退缩过。随后在南京大学数学系进行了为期4年的专业学习,为后来的信息分析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数学分析和逻辑思维基础。接着,苏新宁教授在图书馆从事了10年的图书馆自动化工作,为以后理论研究的升华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其间他还师从情报学领域著名学者陈光祚教授攻读了硕士学位。80年代至90年代初,在我国图书情报学界有这样丰富的学术背景和坚强毅力的人十分少见,为此他被许多前辈学者称为“我国中青年学者当中很有才华的少数人之一”。
从开始从事学术研究,苏新宁教授就树立了“做学问就要做到最好”的信念,在多年的学术研究中,他一直秉承着这个信念,矢志不渝。90年代末,苏教授开始研制中文引文索引,当时他和课题组成员就有三个想法:一、填补我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空白,创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二、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有力的辅助工具;三、为评价人文社会科学成果、期刊、学术团体等提供量化工具。由于对工作的执着和有坚强的毅力作支撑,苏教授有时可以几天几夜不睡觉,就为了研究一个算法或一个公式。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我国第一部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成功面世。CSSCI的诞生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管理规划、科学评价提供的非常有利的工具,已在国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巨大反响。可以说,CSSCI的诞生与发展中苏教授倾注了大量心血、流淌了无数汗水。
当CSSCI积累了5年数据以后,苏新宁教授萌生了利用CSSCI对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全面分析评价的想法。从2007年起,苏教授开始逐步推出被学界誉为“中国社会科学学术评价的三部曲”的三部巨著,分别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报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学术影响力报告》。每部著作均超过150万字,规模恢弘,内容厚重。苏新宁教授对每部著作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进行了至少三遍以上的审改、校对,经常忙到深夜、废寝忘食。2007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一经推出,便引起了学术界的巨大反响,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学时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导,称其“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有重要作用,为学科发展、学科规划、学术交流、队伍建设等提供了客观、量化的依据”,该书于2008年获得“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大学文科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著作”。2009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出版了,该书同样在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认为其“构建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新的评价体系”、“开辟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新天地”,该部著作还在2010年获得了“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1年8月,苏新宁教授即将在众人的期待中推出“三部曲”中的第三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学术影响力报告》。该书将首次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选出人文社科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图书,这在帮助研究机构采集图书,引导青年学者阅读图书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和实用价值。可以说“三部曲”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将会产生很大影响,它使引文索引不仅仅是评价工具,还上升为指导我们研究,以及在科学研究中发现问题的有力助手。
除了在科研上倾注了大量心血,苏新宁教授在教学方面也投入了巨大精力。在他的精心指导下,多位学生的毕业论文荣获江苏省和南京大学优秀博士或硕士论文,他本人也曾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在学生眼里,苏新宁教授是个心系学生、极为负责的老师。即使在身体很不便的情况下,他也尽力给同学们上好每一堂课。有一次,苏教授由于腿骨折而行动不便,他硬是请人把他背上楼进入课堂,对于苏教授这种忘我的育人精神同学们纷纷报以热烈的掌声、流下感动的泪水。苏教授的付出也得到了学生们的尊敬和喜爱,他曾被评为首届“浦口校区十佳教师”,这个评选是以学生评议作为主要依据的。在学生眼里,他还是一个极为勤奋的人,每天工作到凌晨一两点才休息,这一点连年轻人都未必能够做到,他却十数年如一日的坚持下来了,这种对工作的认真执着让人油然产生一种敬佩之情。
也许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磨练吧,上天会不时和这个勤奋的人开个玩笑。2004年,在一次重大医疗事故之后,苏新宁教授双耳失聪,完全听不到声音,这对热爱生活、执着于事业的苏教授来说犹如晴天霹雳。想到自己的学术生涯行将结束,一向坚强乐观的他也变得无所适从。在这人生低谷的时刻,学校和院系的领导、同事都很关心苏教授的病情,多次到医院和家中探望,图书情报领域的很多学者也纷纷来信慰问苏教授。大家的鼓励给苏教授增添了与病魔抗争的勇气,在听不见的状态下,他开始尝试着理解别人的表达并尽力给出恰当的回答,可想而知,这种沟通是多么的艰难,苏教授却凭着自己顽强的信念做到了,他很快回到工作岗位,继续科研和教学,即使听不见任何声音,依然走上讲台给学生上课,这是一幅多么感人的情景。他这种与命运相抗争的顽强意志和对事业不懈追求的精神也成就了后来的“三部曲”。正如太史公所云“《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从苏教授面对人生困厄的所作所为中,古贤者之遗风依稀可见。
北京大学学报前任主编龙协涛教授在给“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报告》作序时,写了这么一段话:“苏新宁教授真是雄心勃勃,以一种学术气魄,矢志不移要在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干出一番事业。他的这三项重大课题,他的这三部重要著作,可以称之为中国社会科学学术评价的三部曲,组成了气势宏大、可以在中国学术舞台上长久回响的学术交响乐。因为一次意外的医疗失误,苏新宁教授的听力损伤几乎到了零,他可能听不太清楚他自己创作的这部学术交响乐以及观众的喝彩声,如同失聪后的贝多芬听不到他自己创作的《欢乐颂》一样,但创造者的内心是无比充实和欣慰的。”龙教授的这番话也代表了很多被苏教授事迹所打动的人的心声。
今年56岁的苏新宁教授仍如年轻人一样,充满干劲地活跃在教学科研的岗位上,为南京大学图书情报学的学科发展、为提升图书情报学的学术地位而不懈奋斗着。对于年轻人,他提出了这样的期冀:做学问要能耐得住寂寞,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朝着自己的目标一步步迈进!是的,苏教授的亲身经历也告诉了我们数十年来他就是这么做的,也一步步走向成功的,让我们谨遵苏教授的教诲,向一个个目标努力奋进吧!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