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04-26浏览次数:1197

 
 
 
 
我校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新闻中心 科技处/文
 
 
 
 
在1月14日揭晓的2010年度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中,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骏课题组和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王广厚课题组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各1项。
据了解,陈骏教授等完成的研究成果《亚洲风尘产生与搬运沉积的地球化学与环境变迁研究》针对亚洲风尘系统,利用沉积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古气候学的研究方法,深刻揭示了东亚季风气候的演变规律,取得了集成性成果。据介绍,亚洲风尘是地球表层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全球风尘系统的最重要贡献者,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亚洲风尘源于北半球中纬干旱区,其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构造、轨道、千年)产生、输送、沉降与沉积风化过程以及环境效应构成了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该课题组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南缘新生代山前盆地沉积序列的综合研究分析,提出青藏高原北部自上新世早期快速隆升,青藏高原隆升模式存在南北不等时性(即南早北晚);通过研究亚洲内陆和周边海洋的古环境记录,发现亚洲季风、内陆干旱化(风尘通量)在晚新生代存在几次阶段性强化,认为这些气候事件与青藏高原隆升存在紧密的联系,为建立构造——气候联系的模型提供了重要支撑;对中国沙漠和黄土沉积进行了系统的矿物、元素、同位素、生物地球化学和沉积学研究,圈定了亚洲风尘的可能源区,揭示了风尘在源区化学演化、搬运与沉积和沉积后的物质变化规律,从而为黄土沉积古气候重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建立了多种指示古季风气候变化的地球化学新指标,大大促进了黄土古季风研究的进展;基于地球化学指标,重建了700万年以来东亚季风的演化历史。
王广厚教授等完成的研究成果《原子团簇和团簇组装的尺寸效应和奇特物性》在团簇的同位素效应、表面模量子特性、电导共振、纳米喷射、尺寸方程和演变规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团簇物理的基础理论,而且为以团簇为基元制备新型量子器件和纳米材料开辟了新途径。据介绍,原子团簇由几个至上万个原子或分子组成,是介于单个原子分子和大块物质之间的结构层次,具有许多与尺寸相关的奇特性质,如电子壳层与能带结构并存,气相、液相和固相的共存与转化,电、光和磁等性质的量子尺寸效应等。这些特性的深入研究必然带动原子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和化学之间交叉学科的发展,并向材料、生命、天文、能源以及其它许多科学技术领域渗透与开拓。1996年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世界著名科学家所写的系列论文,论述了原子团簇研究对当代科学技术的冲击,指出“由原子组成的团簇打开了通向量子点激光和单电子晶体管及其它许多应用的大门”。该课题组1984年在国内率先开展团簇物理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自行设计和研制成功多台团簇实验装置,是国际上最早开展研究支撑团簇和团簇组装纳米结构的单位之一。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