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书的现代学者
——记长江学者程章灿教授
杨颖/文
提起程章灿老师,“才子”是同行和学生们最常用到的标签。这也难怪,程老师少年成名,不满16岁就以福建省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北大历史系,四年后负笈南下,考入南京大学,拜在程千帆先生门下,硕士阶段攻读唐宋文学,博士阶段上溯汉魏六朝,26岁不到,就成为当时国内最年轻的文学博士。不到30岁,他就已经出版了4种专著,包括三十多万字的博士论文《魏晋南北朝赋史》和23岁时完成的硕士论文《刘克庄年谱》。2008年,45岁的程老师又荣膺教育部长江学者,这不仅是南京大学人文学科中的第一位,在全国人文学科中,大概也是最年轻的一位。
人文学科的研究,自古就有专和博两条路,先专后博,还是先博后专,或者专博结合,究竟如何取径,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选择。但毫无疑问的是,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才有可能取得成就。在这一方面,程老师有自己的追求,他所追求的是有根基的博通,有开阔视野的专深。不断开拓新的学术领域,不是要追潮流,也不是要赶热点,而是为了回应学术史上的具体问题,力图通过新文献、新思路,做出实实在在的新成果。立足于文献,就是中国古典研究的根基,有了这个根基,才不会无中生有,也不会无的放矢。实际上,从硕士论文《刘克庄年谱》开始,程老师就逐渐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思路:从文献入手,融汇文史,沟通中外,进行综合研究。前两年他主编的“文献传承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丛书”(中华书局,2009年),去年他作为首席专家成功申请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献文化史”,都体现了这样一种思路。
二十多年来,程老师的治学领域横跨赋学研究、六朝唐宋文学研究、石刻文献研究、地方文化研究和国际汉学研究等多个领域。在《文学遗产》、《文献》、《考古》、《中国语文》、《中国比较文学》等不同专业的杂志上,都能看到他的论文。实际上,在每一个领域,程老师都有令人瞩目的成果。在赋学研究方面,他陆续出版过《魏晋南北朝赋史》、《赋学论丛》和《汉赋揽胜》,前两种著作先后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和二等奖,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魏晋南北朝赋史》不仅开拓了赋学研究的新空间,也为断代分体文学史的撰作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他的《赋学论丛》不仅突出了赋史文献研究的特色,更以一百首《论赋绝句》对先秦两汉赋及唐宋赋进行论说,继承并发扬传统诗文评方式的优势。这种别开生面的论说方式,凝聚了他的旧学功力,也得到了很多学者的好评。
在六朝唐宋文学研究方面,程老师出版过《刘克庄年谱》、《世族与六朝文学》和《唐诗入门》三书。《刘克庄年谱》出版于差不多20年前,但至今仍是晚宋文学研究中的一部重要参考文献。这部书也使程老师对南宋后期文学文献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之上,他又主编了《宋才子传笺证·南宋后期卷》,近期即将出版。《世族与六朝文学》出版于1998年,这是最早以世族与文学的关系为视角研究六朝文学的专著。从那以后,家族与六朝文学研究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并出版了许多新的成果。
金石是专门之学,程老师钻研甚深。早在1999年,他就在台湾大安出版社出版了《石学论丛》,2008和2009年又相继出版了《石刻刻工研究》和《古刻新诠》。在研究中,他不仅采用常规的角度,将出土文献与书面文献相结合,作细密的史学考证;而且还注意从字形的角度,研究石刻中的俗字;从文学的角度,研究碑志铭文的文学特性;从文体的角度,考察碑志文的格式和演变;从艺术的角度,关注石刻文献与中国书法史的关系。石刻是中国书法史的重要文献依据,而石刻书迹必须经过刻工之手,才能得以呈现。程老师遍检群书,辑录了数千名刻工资料,开创性地考察了刻工的组织及古代刻石制度,为书法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可以说,他的石刻文献是以视野开阔、角度灵动见长的。因此,他的石刻研究成果不仅引起文学界和史学界的重视,也引起书法界的注目。他的论著获得全国书学讨论会一等奖、中国书法兰亭奖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堪称实至名归。
在地方文化研究方面,程老师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南京城市文化和江苏文学史的研究。他曾经在《古典文学知识》上多年连载《城市传奇》,后来结集为《旧时燕——一座城市的传奇》,近期又与友人合作,整理了《摄山志》。程老师认为,谈论文学与历史,“可以多一点感性,多一点故事性、趣味性”。《旧时燕》就是他的实践,最能呈现他作为学者的平易亲切的一面。此书谈论的是南京这座传奇城市的文化历史和文化形象,但他放弃了刻板的学术论文的写法,而将其写成生动有趣的学术随笔集。其实,这样的学术表达形式本来是相当传统的,古人做学问,固然有鸿篇巨制、高头讲章,却更喜欢用笔记或随笔的形式,可以不拘短长,因地制宜,其中却不乏学术的真知。从南京出发,程老师的地方文化研究又扩大到江苏地方文化。目前,他正在主持的研究项目之一,就是多卷本的《江苏文学编年史》。
在国际汉学研究方面,他翻译了哈佛大学宇文所安教授的名著《迷楼》、加州大学薛爱华教授的《神女》,而前一书向以思辨性、理论性和引文富博为特征,连作者宇文所安教授也承认其文难译。程老师还是英国汉学家阿瑟·魏理的研究专家,他搜集积累了完备的文献史料,使用新颖的研究视角,完成了一系列高质量论文,使这位英国汉学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在研究魏理的时候,程老师还着重阐述了国际汉学研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例如他的《东方古典与西方经典——魏理英译汉诗在欧美的传播及其经典化》(《中国比较文学》,2007年第1期),就是以汇通中西的眼光,展示了魏理英译汉诗的文化意义。此外,他还利用自己的学术联系,邀请来自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康乃尔大学、莱斯大学、罗马大学等欧美名校的学者,到南京大学演讲,这个名为“欧美汉学研究学术前沿”的系列讲座,已经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
程老师非常注意将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一方面,他会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开设新的课程,并且根据自己的研究进展,不断更新充实课程的内容;另一方面,他也会为了课程教学的需要,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研究重点,提高课程教学的学术含量。在南京大学文学院,他历年来所担任的课程,涉及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和国际汉学等三个方面。除了“中国文学史”和“文学名著导读”之外,程老师为本科生开设的“古代文学名著研讨”和“古典韵文格律与习作”,也是很叫座的。“古代文学名著研讨”是为一年级新生开设的研讨课。这门课的目的,是以名著文本为中心,通过研讨的方式,使学生逐步改变高中时代的被动学习方式,而树立独立思考、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在课程进行过程中,程老师一再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也强调流畅表达思考的重要性。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笔头表达两种。所谓表达能力,说到底是语言能力,这对于人文学科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程老师在教学中,极其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这既包括白话文的理解和写作能力,也包括文言文的理解和写作能力。他为本科生开设“古典韵文格律与习作”课程,意在培养学生掌握古典韵文的格律形式,通过古典诗词与对联的习作,提高文言文的写作能力。这不但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技能,而且研究文学,需要知行合一,有了这种能力,就能够对古典文献有更精切的了解。从事传统文化学习与研究,无论哪一个学科,这种能力都不可或缺。为此,程老师还和文学院其他几位老师一起,组织了古典诗社——游社,将对古典诗词有兴趣的学生组织在一起,每月一次雅集,命题作诗,互相切磋,通过这种练习和交游,提高对诗词艺术的体悟,同时,也增加了校园的风雅气氛。
每年新博士生入学,程老师都会要求学生交三篇自传,要求分别用白话文、文言文和英文撰写。他说,当年他的老师程千帆先生就是这样要求学生的,这一做法中,实际上蕴涵了对语言能力的重视和强调,包括对外语能力的重视和强调。当今世界早已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研究任何学问都不能闭门造车,固步自封,研究中国语言文学的人,包括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人,也应该胸怀中国,放眼世界。语言能力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一个眼光和视野的问题。为此,多年前,程老师就开设国际汉学和欧美汉学原著选读的课程,指导学生精读欧美汉学论著原典,细究其语言及其文献使用,分析其思路及其研究方法,以期借石他山。至于程老师本人的外语能力,更是令人惊叹。他精通多种外语,翻译过数十万字的英文、日文等学术论著。2006年访美时,他曾在哈佛、普林斯顿、康乃尔、宾州等十几所美国名校巡回作英文学术演讲,在讲台上侃侃而谈,为中国传统学问吸引来许多金发碧眼的听众,也为南京大学赢得了国际声誉。
终日沉潜于古典文献之中的学者,往往会被想象成食古不化的老夫子形象,程老师却是一个相当新潮的学者,他喜爱旅游,喜爱电影,喜爱读帕慕克,喜爱听周杰伦,喜爱写博客,喜爱新的知识……在程老师门下读书,选题目、定方向有很大的自由,如果学生选了程老师过去较少关注的题目,他就会和学生一起摸爬滚打,一路跟进,连带着自己学一些新的东西。年复一年,一届届学生入学了,又一届届毕业了。在他们身上,程老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为长时间紧张地批阅大量论文,他的眼睛曾经数度严重充血。而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学有所成,发表了论文,出版了专著,这些成绩应该是对这位辛勤园丁的最大回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