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宪文和他的中华民国史研究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01-19浏览次数:1178

 
 
 
 
张宪文 和他的中华民国史研究
王舒驰/文
 
 
 
 
张宪文,男,1934年10月生,山东泰安人。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名誉会长,南京历史学会会长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华民国史。
 
2010年8月21日,第六次中华民国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南京开幕。一时间,来自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东京大学、莫斯科国立大学等世界名校以及内地各省的“211”或“985”高校的140余名民国史学者云集紫金山麓,盛况空前。在大多数与会学者的致辞中,他们都提到了一位对民国史研究作出巨大贡献的学者,这位学者,就是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张宪文教授。
张宪文教授1954年考入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在中学时代,他所接触到的历史课程就是不停地背书,实在难以引起自己的兴趣,所以,他高考填报志愿时也没有填报历史系,甚至南京大学也没有报考。在那个年代,华东地区所有高考录取学生的名单都会刊登在高考发榜那天的《解放日报》上。而在那一天的报纸上,张教授并没有在自己原先报考的院校栏里找到自己的名字,而是在南京大学历史系的录取者中发现了一个叫“张宪文”的学生。而更为巧合的是,当天的报纸正好登载了山东一名叫“张宪文”的劳模的先进事迹,这样一来,他觉得同名同姓的人太多了,从而不敢确定那个录入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学生是不是就自己。三天以后,录取通知书和欢迎新同学的信函一并寄到了他的手中,他成了南京大学历史系的一名学子。
在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学习生涯里,张宪文教授最喜欢的科目是考古学,他的毕业论文是研究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但等到毕业留系工作之后,时任历史系主任的韩儒林先生却要求他讲授“中国现代史”这门课程——这个决定让张宪文教授犯难了:一来自己更多涉猎的是考古学的内容,二来“中国现代史”是一门新课。那个时候,包括张宪文教授在内,整个历史系教授“中国现代史”的老师只有两位。而且这门课程没有教材,连参考资料都很少。限于政治因素,上课的内容仅仅是解释“毛泽东思想”和阐述革命斗争史。可以说,在那个时候,“中国现代史”是一门既无学术积淀,也无史料资源,甚至连研究自由都没有的课程。面对这样的难题,张宪文教授并没有逃避,而是本本分分地开始了自己的教学工作。也正是系主任韩儒林教授的这个决定,让张宪文教授与“中华民国史”结下了不解之缘。
“文革”时期,高等教育陷于停滞,“中国现代史”的教学也更加沦为政治宣传的附庸。这门课程先后被改为“中共党史”、“两条路线斗争史”、“十次路线斗争史”,教材中也充斥着大量歪曲、颠倒的史实。在张宪文教授的眼中,这样的历史学可以说是“毫无研究价值”的。虽然他怀有科学研究民国史的意愿,但每想到毛主席所说的“文化大革命每七八年就要来一次”,再看到身边研究民国史的同志都或多或少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张宪文教授也不得不暂缓学术研究的步伐。不过,即便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依然巧妙地找到了一条“中间路线”,即时刻做两手准备——一手研究中共党史,另一手则着手研究民国人物。正是有了这样的准备,使得张宪文教授在文革结束后,成为了民国史研究的先锋。
1978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两个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为彭德怀等蒙冤受难的“老革命”们平反的工作起步,张宪文教授也随之开始调整工作。到了1979年,他就一心一意投入到中华民国史的研究中来。198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在此之前,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叙述几乎全部集中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基本不提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贡献。在那一年,党中央发出了要全面完整地评价抗日战争的声音,张宪文教授也积极地响应,于当年发表论文《简论台儿庄战役》,这是大陆第一篇介绍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文章。也是在1985年,张宪文教授主编的《中华民国史纲》问世,这是一部开拓性的作品,也是当时唯一一本系统研究民国史的学术著作。 1978年,张宪文教授又出版了《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这也成为大陆第一部系统研究抗战正面战场的著作。张宪文教授的一系列尝试,无疑为大陆的抗日战争史乃至民国史的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张宪文教授看来,南京大学研究“中华民国史”是具有“天时地利”的:一来南京为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首都;二来位于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南京图书馆保存有大量民国时期的史料;三来南京地区以南京大学为核心,形成了优秀的学术团队,具有良好的学术氛围。因此,早在1984年,南京大学历史研究所里就成立了“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到1993年,研究室扩大为“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聚集了一批中外知名学者开展联合研究工作。2000年,教育部将此中心批准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张宪文教授的带领下,该研究中心逐渐发展壮大,先后推出了18个教育部重大项目的研究,并在今年教育部的评审中,成为所有历史学研究基地中排名第一的“优秀基地”。
对张宪文教授来说,历史学研究的作用有二,一是推动学科的发展,二是服务于国家与民族。特别是对于第二项的作用,张宪文教授感同身受。这也是他近年来将研究重心放在“南京大屠杀史”的原因。他所主编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现已问世55卷,并计划在今年出版至72卷,4000余万字。这部史料集涵盖了中国、日本、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俄罗斯等国的第一手材料,是日本军国主义战争罪行的铁证。史料集陆续出版后,受到了从地方到中央乃至国外的高度关注,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成为当今中华民国史研究学界最具标志性的成果。张宪文教授也凭借着杰出的学术研究和高度的国家与民族责任感,作为60名新中国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创新创业创优优秀人才的代表之一,也是教育部系统人文学科两位代表之一,受党中央、国务院书面邀请,参加“60年辉煌成就与我国人才的贡献”的暑期活动,并成为2009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颁奖大会的发言代表。
展望未来,已年逾古稀的张宪文教授依然雄心勃勃。在他看来,中华民国史近十年来的发展已为这一领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未来的十年,将是成果卓著的十年。而作为历史研究者,张宪文教授将继续秉承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史观”,投身到中华民国史的研究中。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