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之所至 趣味盎然——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王伯根教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07-09浏览次数:1390


兴之所至  趣味盎然
——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王伯根教授
王舒驰/文

    王伯根,1964年生,1990年考入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获硕士学位;1996年赴香港大学物理学系,毕业后获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3年,在香港大学物理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2003年初进入南京大学物理学系工作。现为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2004 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9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称号。主要研究领域:介观系统电子输运特性的理论研究;自旋电子学新型自旋量子器件设计。
    作为一个学生,我眼里的王伯根老师是一个有趣的人,我们之间的谈话始终都伴随着爽朗的笑声。这样的乐趣使我沉醉在王老师的话语里,浑然不知我们的访谈早已超过了约定的时间。而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王老师眼里的物理学也是充满趣味的,这样的趣味使王老师十几年沉醉于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也浑然不觉时间的流逝。
    本科毕业后,王伯根老师被分配到南通的一所高校任教,在那里平静地度过了四年的时光。虽然生活中不乏快乐,但那却不是王老师的追求,在他看来,自己真正的兴趣还是在物理学研究,在于“独立地思考一些问题”。于是,怀揣着对物理这门学科的喜爱,王老师考取了南京大学物理学系的研究生,回归学生的生涯。因为那时候读研究生需要与所在单位签署培养协议,所以,硕士毕业后王老师又回到原单位,继续从事高校教学工作。在那个年代,如果想要暂时放弃工作,到科研条件更好的地方深造,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王老师执着追求自己的信念,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得以赴香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谈到自己之所以坚持继续深造的愿望不放弃,王老师说:“我想还是兴趣吧,没兴趣就不去做了。”
    从香港回到大陆,与王老师多年前的一个情结有关。在取得博士学位后,王老师继续留在香港从事博士后研究,那时适逢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成立之初,亟需大量人才,实验室主任邢定钰院士便借赴港学术交流之机,向王老师抛出了橄榄枝。而实际上,王老师对邢定钰院士仰慕多年,早在当初硕士毕业时,就希望跟随他攻读博士学位,无奈由于一些客观原因,王老师没能如愿以偿。于是,对母校的怀念、对老师的仰慕、对学科的爱好汇聚在一起,促使王老师回到南京大学物理学系工作。
    在青年科学研究者的队伍中,王老师的业绩是突出的。在回到南大的几年间,王老师迅速成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承担多项重大课题,并分别在2008年和200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与教育部长江学者称号。但谈到自己的成绩,王老师显得非常的谦虚,在他看来,这主要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
    所谓“天时”,就是自己的研究方向在近年逐渐成为国际学术研究的热门领域。王老师的研究方向是凝聚态物理,主要研究领域是介观系统电子输运特性的理论研究;自旋电子学与新型自旋量子器件设计。王老师解释说:“人类对电子器件小型化的需求以及微加工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单位面积的集成晶体管数目越来越多,并且逐渐接近于极限水平。在这一趋势下,许多传统的物理学理论就不再适用了,必须进行新的理论研究。这个领域很有可能会引发新一次的科技革命,因此各个国家都以极大力度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王老师短短几句话,就让我这样一个文科生基本明白了问题的内涵,这样精练的概括能力,让我觉得如果做王老师的学生,那一定是一件快乐的事。王老师说:“人不可能刚开始走上科研道路的时候,就断定某个领域将来必定热门,更何况当年读研究生的时候,研究方向也不是自己就可以决定的”,所以,能投身这个领域,“只能算是运气好吧。”
    所谓“地利”,就是南京大学物理学系的影响。从读研究生算起,王老师在南京大学物理学系生活学习工作了十余年,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而南京大学物理学系给王老师最深的影响,一是“良好的科研条件以及全国领先的研究水平”为他搭建起一个很好的平台;二是整个院系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勤奋的工作作风使他深受熏陶。王老师年轻时也曾爱好广泛,也有过“每天下午都打篮球”的快乐日子,但回到南大物理学系后,基本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工作上。因为在一个“连院士们周末都会在实验室加班”的环境中,“说自己不勤奋,那是不可能的。”而在王老师眼中,勤奋是大多数学有所成人共有的特性。
    而“人和”,主要指的是师生间、同事间的和谐相处。“另外,自己多多少少还有一点悟性吧”,王老师略带不好意思的说,“在科学研究中,光有勤奋没有悟性,可能也是很难成功的”。
    对于学生的培养,王老师依然强调“兴趣是做任何事成功的基础”,如果对物理并不喜欢,就要及时转换发展方向。他提倡人性化的培养方式。不赞成把学生限定于某个课题、某个方向,更不赞成把学生束缚在论文之上,而是要着力学生科学研究的精神和自主进步的动力,这样将来无论从事哪个方面的研究,无论从事哪个行业的工作,都会对学生有所帮助的。不过,不管学生未来朝着哪一个方向发展,王老师有一句话要送给南大物理学系的所有学生,那就是“上南京大学物理系是一定不会让你后悔的。”
    兴之所至,趣味盎然,这就是“兴趣”二字本身的涵义吧。多年来的研究工作,必然有着困难与艰辛,但因为有自己的兴趣相伴,王老师就能乐在其中,而“不觉得有什么苦”了。过去我听人讲起投身自己喜欢的事业而不知道辛苦疲惫,总还有些不解,如今,从王老师的身上,我真正看到了一个科学工作者对专业的喜爱与执着。正是这样的喜爱,让王老师矢志不移地投身科学研究领域;正是这样的乐趣,让他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大步向前,且行且歌!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