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问九泉几多水 悉数为我润人间——追记肖楠森先生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07-09浏览次数:1122


借问九泉几多水  悉数为我润人间
——追记肖楠森先生
鲁人  朱梓/文

    2008年的10月,秋意渐浓,九三学社社员、我国著名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家、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肖楠森教授安详地走完了他近乎一个世纪的人生。
    由肖楠森教授等专家群体创立的“新构造控水理论”被誉为全国“三大找水理论”之一。应用这一理论,在很多缺水地区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基岩山区成功找出了地下水,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有关成果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肖楠森教授本人也曾两次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人民日报》曾大篇幅报道过肖教授为四川渡口等地区寻找饮用水源的事迹,广大群众更是亲切而尊敬地称之为“找水活佛”。
    95年的人生之路,肖楠森的行谊,给后人以无尽的深思和回味。
 
“找水活佛”

    1914年,肖楠森出生于湖南湘潭。1936年考入中央大学,先学卫生教育,后转学地质学,1941年7月毕业留校任教,1947年晋升为讲师。解放后肖楠森继续在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1954年升为副教授,1978年晋升为教授。
    1952年,肖楠森参加了治淮工程。一个大热天,他在淮北野外考察,口渴冒火,向当地老百姓讨了一碗水喝,低头一看,竟是一碗浑浊不见碗底的泥浆水。老乡苦笑着说:“能喝上这个就不错了,天旱塘干就得离家逃荒……”从那以后,肖楠森坚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立志找水。
    在几十年里,肖教授和他的同事们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无水区,进行野外调查。他深入到工矿企业、农村、部队等单位,先后在天山、大小兴安岭、横断山、武当山、大别山区、胶辽丘陵山区、内蒙古草原、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南丘陵山区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为许多干旱缺水地区或供水困难地区解决了人们生活和生产上急需用水的问题,也及时解决了一些地区由于地下水位过浅或其它问题而造成的地质灾害问题。
    内蒙古大片草原,过去曾被一些专家宣布为“无水区”,草原得不到开发,牧业发展不起来。肖教授从1964年起,就在内蒙古“无水区”考察,先后解决了80,000平方公里草原牧业的供水问题。纯朴的牧民们誉之为“找水活佛”。1965年,全国高校科研成果展览会上,邓小平同志看了“无水”草原地下水开发展览项目后说:“高校科研值得提倡!”
    革命老根据地江西某地有一个工厂,多年来水的问题没有解决,水污染严重,疾病不时发生。经化验,水中有害元素达十多钟,含量超过国家规定标准几十倍,有的甚至几百倍。工人纷纷想离开。为了解决燃眉之急,工厂决定打深井汲取地下水,多方求援,结果花去两万多元,仍是滴水未见。1978年底,肖楠森去江西开会,被邀请到该厂。他听取了厂里的汇报,绕厂转了一周,满怀信心地说:“厂里有水!”当即确定了三个井位。结果第一口井很快成功,日出水700多吨;接着第二口井又告捷。工人喝上了清洁卫生的水,思想安定,生产直线上升。工厂派人专程到南京,送给肖楠森一面锦旗,上面写着“风格高尚,技艺超群”。
    四川攀枝花地区,是我国西南新建的重要钢铁基地,在上世纪80年代初已经有50多万人口。但当地饮用水源金沙江水质不好,影响着人民的健康。肖楠森受学校的委托,不辞辛劳,带着一班人马,在半年时间里四次去渡口市。他冒着酷暑在野外开展调查研究,走遍了渡口市64个自然村和绵延100多华里的山头谷地,根据自己的找水经验和理论,打破传统观念,在如何选井布点上兼顾方便群众,节省国家开支,采用因地制宜、分散打井的办法,先后定下了100多个井位。从己经施工的五十几眼井看,效果很好,好的井一天出600吨水。经过化验,水质完全符合国家标准,有的水还是矿泉水。
    珠海市花了300万元建一个自来水厂,因打井无水,濒于报废。他们听说肖教授到了广州,赶紧请他去看看能否救活。肖楠森赶到现场,提出补救措施,一座面临报废的自来水厂死而复生,为国家节约了300万元。为了解决珠海市和澳门的用水问题,珠海市决定投资1200万元,建一个十公里长水道和三公里长隧道的“引西江水工程”。肖教授知道后,提出沿水道打井,增加水量,改善水质的建议,立即被珠海市政府采纳。
    肖教授找水的故事实在太多,神奇而感人。难怪有人说,肖教授是一路工作一路井,人到水如泉涌。
  
独树一帜的“新构造控水理论”

    肖楠森找水屡屡成功,自有其法宝。那就是在国内外学术界独树一帜的“新构造控水理论”。
    在科研工作中,肖楠森注重实际、深入实践,勤于思考,不囿于传统的条条框框,从复杂的地质现象中总结出我国新地质构造运动和构造断裂的基本特征,进而创立“新地质构造活动性断裂控制地下水形成、分布和发展的理论”(简称“新构造控水理论”)。
    所谓新构造运动,是指第四纪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大约从距今250万年前一直到现在。肖楠森的理论系统地阐述了新构造运动对新生代松散层孔隙水的形成、分布、埋藏、运动条件以及化学特征具有控制作用,并着重对新构造断裂的富水性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认为“新构造断裂具有时代新、活动性强、切割深、延伸远、未胶结、陡倾角、等距分布等特点”,是地下水储存的理想空间和地下水运动的良好通道。它控制着基岩裂隙水的水量和水质的空间分布规律。
    肖楠森教授的重要理论,对我国以及目前国际上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热、油气等方面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经济价值。尤其是打破了传统的基岩山区层状含水层的传统观念,突破了“红层无水”、“火山岩缺水”、“变质岩贫水”的旧框框。这一理论被学术界列入“中国三大找水理论”,并引起前苏联、奥地利、日本等国的高度重视。
    值得一提的是,肖楠森较早开展新构造断裂对水工建筑物安全性影响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水工建筑物选址和安全性评价的方法,拓展了“新构造控水理论”的实践应用。
    作为最早研究我国长江、黄河、淮河等几大流域上水工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的少数专家之一,肖楠森在上世纪50年代就对佛子岭、新安江、板桥、梅山等地水库的坝基区开展新构造断裂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为这些水库坝基的选址和安全稳定性分析做出了突出贡献。
    1950年,肖楠森在分析安徽霍山佛子岭水库大坝区的新构造断裂时,为了确保坝身稳定,建议将原定坝址沿轴线向下游平移12米,从而使大坝整体位于打鱼冲断层的下盘。根据他建议的方案进行施工,佛子岭水库大坝于1954年建成蓄水,当年就遇到山洪的冲洗和地震的袭击,但仍安然无羔。
    上世纪80年代以后,肖楠森作为长江三峡、黄河黑山峡水利枢纽专家组成员,利用新构造分析分别为三斗坪坝址和大柳树选址的确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在一系列工程地质研究工作中,他通俗地概括出水工建筑物选址和安全性评价的思想:“地震非今朝,时时在摆摇;不立破口上,安全便可靠;立在破口上,安全也要保。”
    深圳特区在开发建设中,也离不开肖楠森的“一锤定音”——在建设初期,有人提出深圳有大断层穿越,会影响城市建设,有些准备投资的外商思想有了动摇。肖楠森教授受广州、深圳等地单位的邀请,除夕离家,亲自前往察看地质构造,经过科学分析,明确指出该地区有新地质构造,但没有活动断层,不会影响城市建设,安定了人心。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他更先后多次去深圳、珠海等地,为其工程设施基地的稳固性提出科学依据,及时解决工程建设中碰到的疑难问题。
    五十多年的实践证明,采用肖楠森提出的新构造分析方法来指导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潜心耕耘育后学

    1952年南京大学创办“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肖楠森是创始人之一,为我国培养了首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的专业人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
    几十年来,肖教授奋斗在教学第一线,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先后讲授了普通地质学、矿物岩石学、水文地质学、专门水文地质学、中国地下水、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下水的寻找与取用、新构造分析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等课程。当时多数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他边教边编写教材,主持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本水文地质学教材。
    实践第一的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不但体现在肖楠森自己的科学研究中,还体现在他的教学工作中。他对待工作认真仔细,一丝不苟,带领学生往往是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讲解地质构造和地区的稳定性。
    肖教授特别注意教授学生做科研的思维和方法。一位校友回忆起肖楠森教授的授课经历说:“大学三年级上肖老师的课。肖楠森教授往往离开课本,从问题入手,用大量亲身经历的实际例子讲述内容,注重讲述思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当时,南京市准备在鼓楼建一座电信大楼,但该大楼的地基正好位于一条纵贯整个南京市的北北东向的大断层上,需要回答能否建楼的问题?他思考该问题的思路使我受益非浅。首先,他确定了该断层是一条活断层,按常识大楼不能建的。然而,他从反向思维,即一旦大楼因断层的活动而破坏,则该破坏相当于一场大地震,此时,南京市将不存在,一座电信大楼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最后,他得出了能建大楼的结论。这种跳出问题本身,‘答案在问题外’思考方法,如同‘脑筋急转弯’,在科学研究中也往往能得到不可思议的结果。”
    肖楠森在晚年,更注意带出一支中青年科研队伍,寄希望于后来者。他把中青年推上第一线,给他们以施展才能的机会与条件,在实践中得以培养和提高。他领导的找水小组多次被评为南京市先进集体。现在,有的中青年教师已成为学术骨干。
    1990年,肖楠森教授退休了。此时他已是76周岁的老人,但他似乎“不知老之将至”,并没有停下科研的足迹。趁着身体硬朗,他先后去过十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参加学术报告会,为众多的工程技术人员作学术报告,并且坚持到野外收集第一手资料。例如在2000年,肖楠森教授和地科系的几位专家在江浦县大桥乡山林村进行地质考察时,又意外地发现了一处罕见的天然含锌矿泉水。泉源距地表162米,不仅受污染的几率很小,而且矿泉水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的含量也非常丰富。据专家们说,如此优质的含锌矿泉水在100万个井中才能发现一个。
    有人曾赠肖楠森诗一首:“踏遍神州未下鞍,万里长征点江山。借问九泉几多水,悉数为我润人间。”
    饮水思源,肖老先生虽已作别这个世界,但他的辛劳与智慧宛如清泉,依然滋润着世人的心田,浇灌着祖国大地……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