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校歌唱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南京大学校长 陈 骏/文
校歌是校本文化的体现,是被一代代莘莘学子奉为圭臬的精神食粮。校歌不仅可以让我们重温建校的宗旨和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而且有助于广大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回顾和秉承学校的优秀文化传统,从而达到把学校精神薪火相传并发扬光大的目的。南京大学的校歌沿用的是民国时期南高师创作的校歌,歌词立意高远、文辞流畅、浑厚有力;词与曲珠联璧合、形神兼具、朴实悠扬;歌曲唱起来气势巍峨,令人气宇轩昂、心潮澎湃、荡气回肠。难怪有学者称这首歌曲“听起来感觉就像在南大礼堂前的草坪上漫步”。歌曲集中体现出学校“尊崇儒家思想”、“弘扬诚朴精神”、“培养精英人才”和“发展教育事业”的办学宗旨。歌曲采用楚辞体,只有短短的73个字,却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了长江之滚滚波涛和楚地吴越之民风地俗,使人们仿佛看到了古老的金陵城“千圣会归”、“集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宏伟壮观场面,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极美的精神愉悦体验。
但是,美中不足之处是,可能缘于时代境况变迁悬殊,这首庄重典雅、铿锵有力、音韵和谐的校歌并没有在我校的师生中广为普及开来,在校园里举办的各类演唱活动中,绝少见到有哪一个单位的代表队会主动演唱这首校歌。根据2007年《光明日报》记者对我校学生的随机调查,竟然发现72%的学生表示虽听过校歌但不会唱,更不懂什么意思;12%的学生表示在参加学校组织的会议时唱过校歌,但也不能完全明白校歌的意思;只有6%的学生能马上唱出几句校歌;还有10%的学生说从来没听过校歌。这一调查发生在三年之前,现在的情况应该会好一些。校歌的尴尬处境,向我们每一位南大人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作为拥有百年辉煌发展史的学府,南京大学的校歌能否让每一位南大人耳熟能详?是让它被尘封于历史的记忆之中,还是广泛宣传,使它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和时代的活力?
我这里举个例子:去年我到日本参加东京大学130周年校庆时,演奏校歌是主要的表演节目。庆应大学150周年校庆时,他们的1万多名校友和师生在雨中齐唱校歌,场面十分感人,给我以深深的震撼。这种情况对我的触动很大。我就想,到2012年,南京大学将在仙林校区举行110周年校庆活动。到那时,海内外许多嘉宾和校友都会莅临出席。那么,我们的学生将展露出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呢?他们能否做到个个都会唱校歌、大家都能齐声唱校歌呢?
会唱校歌、想唱校歌是热爱南大的自然流露,是对母校感恩和回馈的前奏曲。在不同的场合,我已不止一次地提到演唱校歌的问题。校歌、校训、校风、校标、校徽等都是学校的特质,是一所大学最具特色文化的浓缩。失却了这些最根本的东西,学校的个性就会逊色,学校的文化精髓就会削减,学校的文化底蕴就会变得浅薄。所以,我在今年的新学期工作布置会上专门强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把演唱校歌这一活动开展起来,要把它当作学校强化学生课外和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校歌反映的思想看,大学文化不是大众文化,校歌不同于流行歌曲。校歌是本源思想和道德文化的载体。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孔子的教育理念是中华民族教育思想的缘起,具有穿越历史时空的普适性。英语国家中有“诚为上策”(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的格言。校歌歌词中的“诚”字包含“真性”、“真情”、“实在”、“忠信”、“笃敬”、“正直”等优良品格,它是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的性格特征,也是儒家的思想核心——“仁”的根本所在。对“诚”的追求、向往和推崇构成了儒家“诚”哲学的思想基础。孟子也曾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歌词中的“圣人”实则为当时封建社会的精英人才,因为儒家主张“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以培养“士”为最低标准,以培养“圣人”为最高目标。圣人的立身之道是“诚”,而支撑“诚”的三个美德则是“智慧”、“仁爱”和“勇敢”。可以说,获得知识可以增长智慧,拥有智慧有助于培养人文情怀,对铸就“诚者有信、智者不惑、勇者无惧、仁者无敌”的完美境界大有裨益,这从根本上有助于把“诚朴雄伟”的校训升华为全校广大师生一种情绪上的自然表达和行动上的自觉遵从。
校歌期望学校的教育恩泽四方,祝愿学校的各项事业如初升的太阳那样照耀千秋万代,这与南京大学厉行改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谋求又好又快发展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在本质上一脉相承、异曲同工。因此,我认为南京大学的校歌是中国大学校歌中的精品。南京大学的校歌必须“从深闺中走出来”,它所折射出的经典文化与教育价值在21世纪全球化时代的映衬下依然熠熠生辉,南大的全体师生都要在品味、领会和吟唱校歌的过程中体察和传承学校一百多年积淀的淳厚和追求。相关部门、院系、团体要组织相关活动,通过多种渠道讲解校歌、宣传校歌,要在多种场合演练校歌,在反复演练中接受其中有价值文化的滋润。我衷心期望校歌能够在鼓楼校园、浦口校园和仙林校园同时唱响,唱出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洪波序曲,唱出南大全体师生诚心向学、敢为人先和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