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外行星 掀起你的盖头来——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周济林教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04-14浏览次数:1186


太阳系外行星  掀起你的盖头来——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周济林教授
孙英杰/文


    周济林,1969年生于浙江金华。1995年南京大学天文系天体力学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3年被聘为教授,2004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研究领域为行星系统形成与演化、非线性天体力学。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基金一项,杰出青年基金一项,参加科技部973计划项目一项。现任《天文学报》副主编,《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编委。
    寻找地球以外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一直是全人类的梦想。然而直到20世纪末,随着探测技术的提高,人类才渐渐认识了太阳系外行星的庐山真面目。2009年1月16日《科学时报》上的一篇文章《太阳系外行星,掀起你的盖头来》,具体阐述了近年主要系外行星探测方法、行星系统形成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系外行星的探测概况。这篇文章的独到的观点和理论在这新一领域给我国读者带来了许多新鲜的话题,受到了多方关注。
    今天我有幸采访到了这篇文章的作者之一—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周济林教授。
    虽然仅有短短半个小时的交谈,但是气氛轻松愉悦,又颇得教益。让人真切感受到周教授对天体力学专业的热爱,对科研教学的执着以及对学生的爱护。

    梦,从这里开始
    南京大学是周教授与天文结缘的地方。进入南京大学天文学系,也成为周教授一直津津乐道的最正确的选择。自小学习成绩优异,门门功课出类拔萃,数学和物理是他的最爱。1986年,在浙江省金华市第一中学就读的他,在高考报名的时候,班主任建议的南京大学天文系改变了周教授后面几十年的人生。
    在那个崇尚科学家,崇尚自然科学的年代,全国为数不多设有天文系的南京大学为周教授的成长提供了一方肥沃的土壤,坚定了他对天文学领域的笃定与钻研。“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勤奋读书的风气,严谨治学的态度也深深感染和鼓舞着周教授去探索,去追求。
    本科生涯的学习是辛苦而又充满乐趣的,而读天文专业更加艰苦。首先录取是百里挑一的,而且即使进入天文系,也有人中途转系。一周六天满满的都是课,刻苦用功是必须的。南大天文系有个传统是学生既需要跟数学系一起上数学课,又需要跟物理系学习物理学课程。而周教授最值得欣慰的就是优异的物理和数学成绩。他说,读天文固然需要兴趣,但是也需要坚实的数理基础和宽泛的知识面。数学、物理基础不好,是读不了天文的。
    谈到当时的学习风气,周教授很自豪地向我讲道,全班同学都很团结努力,班里没有女生,被戏称为“和尚班”。最小的活动单位就是宿舍,八个人一起去上课、去图书馆,课余时间一起去锻炼身体,甚至下围棋也是大家共同的爱好。在狭小的三舍二楼东头十几个宿舍里,天文系四个年级的学生都住在里面,方便了师兄弟们的交流,也促进了集体的凝聚力和团结性。回想起来,在南京大学度过的本科生阶段仍然是周教授人生中最充满乐趣和值得回味的时光。
    周教授的研究生阶段也是在南京大学天文系度过的,导师是我国著名天体力学家孙义燧院士。在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孙先生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真诚待人的生活作风,对周教授今后的学术生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坐冷板凳  笃定为学
    周教授在博士毕业后顺利成为了南京大学的一名教师,开始了属于自己的本科教学和学术研究工作。他担负着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多门课程的教学,其中研究生课程“非线性动力学引论”是新开的课程,现在已经成为研究生的学位课。而后又进行课程改革。结合国际天体力学发展的最新成果,自己编写了一本天体力学的讲义,已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相信正式出版以后,定会令更多学生颇受教益。同时也和孙义燧先生一起编著出版了《现代天体力学导论》。
    南京大学天文学系有天体物理、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两个专业,目前都已经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周教授所从事的天体力学专业在国际上相对不太活跃。面对社会的多元化和各种诱惑,看到当年的同学在各天文台干得有声有色,条件待遇也优厚,周教授心里虽然有过失落,但都坦然面对,从来没有动摇过从事天体力学的热情。因为导师孙先生的谆谆教诲他铭记于心。要安于坐冷板凳,要在有限的条件里创造无限的机会去追求科学,去研究科学。
    近年来,太阳系外行星系统的探测和理论研究成为天文学的一个热点前沿领域。凭借多年来天体力学方面的研究基础,周教授很快在太阳系外行星形成与动力学方面取得了自己的成果,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近年来先后八次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被邀请做综述报告。

    荣获杰青  是鼓励与鞭策
    提到恩师孙义燧先生,周教授有很多话要说,“孙老师是叩响宇宙奥秘的科学家,也是我走向科学的指路人。” 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学术追求的坚定不移都深深影响着自己。周教授说,孙老师将接力棒交给了我们年轻一代,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南京大学的天体力学研究继承并发扬光大。
    诚挚的表达,殷切的希望。在通往探索宇宙神奇的道路上,能得到一名热爱天文学,热爱研究,热爱人才的老师是十分难得的。在孙老师的指引和支持下,周教授不仅进入了学科前沿,取得了国际同行认可的研究成果,也建立了学术团队。正是这种学术接力,使得我校在该学科的学术研究不断向国际前沿迈进。
    “荣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表明我们课题组的工作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可和支持,对我来说更多的是鼓励和鞭策,是一个新的起点,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和更多的事情等我们去做,同时培养更多的优秀青年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周教授在采访的最后说出了对今后自己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期望。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