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业界有个南大人张叔言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04-14浏览次数:1130


中国书业界有个南大人张叔言
范世高/文


    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上,厦门是一个很偏僻的地区,但是,在中国书业的版图上,厦门却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特别地区,因为厦门有两岸书界知名人士张叔言和他二十年不懈努力缔造的大型书业企业——厦门对外图书交流中心。张叔言是书业界一个独特而又平凡的人物,独特在于他具有慧眼,抓住厦门对台优势,把厦门外图打造成全国对台图书交流的最好平台。平凡在于他和善、真实,给人兄弟、挚友般的感觉。他和他率领的团队,在各级政府部门和各级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通过二十年的艰苦奋斗,打造出了海峡西岸一道独特而亮丽的书业风景。    当然,对于在厦门的400余名南大人来说,更值得骄傲的是,张叔言是南大中文系73级的校友。

    二十年艰苦奋斗  铸造品牌书业企业  
    1989年,张叔言仅用300多万元,建起了厦门对外图书交流中心大楼,开始了600平方米面积的图书经营。没有客流,出版社也不愿意供货,经营相当困难,他开展多种经营,以文养书,以展拉近与出版社的距离,使经营状况不断改善,使外图生存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书店销售业绩也日渐变好,日均销售量达到4万多元,令许多同行羡慕不已。2000年,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他果断决策,贷款购置厦门大学街边2000平米商场,书店开业第一个月就实现盈利,成为厦门对外图书交流中心产业发展的主要支柱。2006年,他又果断购置了10000平方米的物流中心,解决了物流无法适应业务高速发展的瓶颈,使业务扩张展开了翅膀,飞速前进。2007年,在原来办公楼基础上建设16000平方米外图厦门书城,格调高雅,服务周全,日均销售额达12万元,奠定了厦门对外图书交流中心在福建书业界的龙头地位。只用了二十年,他使厦门对外图书交流中心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业界的无名小卒成长为全国乃至两岸三地出版发行界的知名品牌企业,固定资产由300多万人民币增加到现在的4.5亿人民币,净资产5000多万人民币。经营规模由年销售200万到年销售4.5亿人民币。单位规模由3个部门30名员工,发展到13个部门、5个公司360多名员工。上缴税收由年不足10万发展到年1100万人民币。厦门对外图书交流中心先后被评为厦门市精神文明单位,厦门市出口创汇50强,福建省进出口100强,厦门思明区纳税大户,全国图书业界诚信经营、优质服务单位,全国企业界500诚信单位。厦门对外图书交流中心在他的领导下,已经打造成一个以图书进出口和销售业务为核心,以其它贸易为辅业的书业航母。  
    创造性的经营思路   打造企业独特的对台图书进出口优势 
    张叔言善于审时度势,善于整合与利用国家、福建、厦门的对台资源,早在1989年,张叔言就开始打台湾牌,书店就是以台湾图书展开张。1996年起就开始对台湾的图书出口。为了在对台业务上做出特色与绝对优势,他创造性地开展对台图书进出口业务,实现对台业务和交流的一系列突破。
    2001年,他抓住金厦两岸直航的机遇,为了方便福建台商阅读台湾报刊,征得国台办、出版总署、海关总署的批准,将台湾报刊直接从金厦口岸进口到厦门,实现两岸商品象征意义上的直航。
    2001年,为了突破台湾当局对大陆图书进岛的法规限制,他与台湾书商联手策划,将大批大陆图书公开报关进入台湾,有意让台当局扣留,掀起岛内关于大陆图书进口大辩论,迫使台当局修法,从法律层面对大陆图书进入台湾开放,有力地推动对台图书出口。
    2002年,为了从新的角度推动图书对台出口,与台湾书业界的同仁,合资注册厦门外图台湾书店有限公司,专业经营台湾图书。他要求公司以严格、负责的态度审读每一本书,确保进口的政治安全。以苛刻的要求做好优质服务,只用了三四年的时间,将此公司经营成资产优质,信誉极好,具有独特品牌的新型图书企业。
    同是2002年,他与省出版局领导,十几次奔走于省城与京城,为第十三届全国(福州)书市设立台湾图书展区,使全国书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国书市。
    2004年,他又大胆提出,在厦门和台北轮流举办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2005年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四届,同时举办了四届海峡两岸出版高层论坛,二届两岸大学生阅读与人生演讲比赛,为弘扬中华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8年,在柳署长和省市外宣部门的支持下,在他的努力下,创刊了《书香两岸》杂志,使该杂志成为唯一在两岸公开发行的杂志,弥补了两岸交流信息不畅的缺陷。
    由于他在对台业务中的不断创新和不懈努力,厦门对外图书交流中心的对台图书进出口业务,一年一个台阶,快速成长。2001年出口130万人民币,2008年达到了5500万人民币,占大陆对台图书出口半壁江山,有力地推动了大陆对台文化输出和对台宣传工作。台湾图书进口业务也从2001年的100万元人民币,发展到2008年的3000万元,占大陆进口台湾图书的70%,业务遍布全国各大专院校、各科研院所和政府机关,为他们的学术研究和科学决策提供了优质服务。二十年,他领导厦门对外图书交流中心将2亿多人民币1000多万册大陆图书销到台湾,将近8000万人民币100万册台湾图书引进到大陆,组织了1000多大陆书业人士去台湾,也组织了2000多台湾书业界朋友来大陆交流、交易,为加深两岸了解,增进两岸感情,促进两岸交流、创造两岸商机、促成两岸合作、阻止台独势力的蔓延做出了贡献。两岸政界、业界和有识之士都认为厦门对外图书交流中心是两岸图书交流的最好平台,是两岸业界最诚信的朋友,是对台图书交流的最好基地。
    独特的人格魅力与人性化的管理、用人技巧,营造出勤奋、敬业、诚信的企业文化
    张叔言出身农村,勤奋是其传统,谦卑是其本色,善良写在脸上。
    他的勤奋,深深地感动着他的客户、同行和员工,数十次的赴台考察、交流,在台湾几乎每天六点起床,7点离开住店,早早地到出版社、书商办公室洽谈业务,中午没有休息,晚上两三点还在饭店房间与一批批如约而至的合作商洽商业务。20年,他没有为自己配备过专车,至今每天坐公交车上下班。20年,他几乎没有休息日,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只要不开重要会议,任何时候都会接听。90高龄父亲病重了,他仍然带队赴台,赶回湖南老家时,已是父亲离世的前一天……这样勤奋、节俭、敬业的企业家,他的企业怎么会不强大呢?他的下属怎么能不紧随其后呢?
    他管理企业,视诚信为生命,从不拖欠出版社货款。单位资金周转紧张时,从银行贷款,也要先将货款按期支付。2007年,厦门对外图书交流中心在全国16000家图书企业中,被出版社推举为 “诚信经营、优质服务”发行单位,它是38家被评出的单位中唯一的地方性非集团企业。
    张叔言胸怀宽广,从不与人争抢利益、荣誉,成绩从来不挂到自己身上。大会小会,对内对外,强调的是班子的集体智慧、员工的努力和敬业。20年来,他无数次为单位优秀员工、先进个人颁发奖金、奖状,却从未为自己评过一次优秀和先进。
    他的善良与质朴写在脸上,他对员工的微笑是100%真实的。即使是对员工严厉的批评,也会让人如沐春风,心悦诚服。这样的人格魅力,这样的人性化管理,造就了一大批忠诚、优秀的业务骨干,成为推动厦门对外图书交流中心快速发展的基石。
    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他率领的厦门对外图书交流中心,用二十年时间,创造了图书发行业界的奇迹。用有限的资源,通过不懈的努力,打造了中国大陆对台图书最大进出口额的企业,铸就了对台图书交流的金字招牌,悄无声息地、有力地推动了大陆对台宣传与统战工作,为国家统一、为两岸交流做出了贡献,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厦门对外图书交流中心从昔日弱小的书店,发展成为如今拥有近30000平方米经营面积,360多优秀员工,年营业额达4.5亿元,净资产5000多万元的集团型图书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他也因不凡的举措,20年如一日辛勤地劳动,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成为两岸书业界公认的知名人士之一,并因此而获得第十届韬奋出版奖。2009年,张叔言入选“新中国60年百名优秀出版人物”。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