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学受 杏林沧桑六十年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04-14浏览次数:1483


许学受 杏林沧桑六十年
毛学农/文


    不久前,“第四届中国呼吸医师奖”颁奖,全国共有5名专家获此殊荣,安徽省政协原副主席、安徽医科大学教授、南京大学的前身南京中央大学校友许学受名列其中。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已为医学事业默默奉献了60年。
    许学受教授1942年至1945年就读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1948年毕业于国立江苏医学院(现名南京医科大学),1952年与爱人著名眼科医师章健教授,从条件优越的上海第一医学院来到了刚刚迁校、设备落后的安徽医学院。当时的安徽医学院周围都是荒山,只有几栋小平房,那时的科室也比较少,还没有呼吸科,许老提议要建立肺科。在上世纪50年代,落后贫穷的安徽正是结核病流行的重灾区,死亡率极高,肺科医生奇缺,许老从1950年立志从事肺科专业后,就将解救千百万“十痨九死”肺结核病人的宏愿放在了第一位。在开创肺科门诊、建立肺科病房后,许教授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就从来没有过休息日。当时肺科有三十张病床,都由许老一人负责。救治病人、急诊抢救、大学教学、全院会诊、门诊病房、晚上查房,这些繁重的任务都压在了许老身上,更不用说肺结核还是传染性非常强的慢性疾病。但是,许老虽然劳累,却从来没有叫过一声苦。许老治病救人时不怕脏累,身体力行,医术高超,对病人非常和蔼,获得了医院和病人的高度评价,肺科连续十几年被评为安徽医学院先进科室。
    上世纪50年代,结核病是不治之症,人人畏惧。医学院内有不少学生害了肺结核,按教育部规定:患了肺结核的学生必须退学。眼看这些人患了肺病,含泪退学,失去求学机会,痛苦万分,许学受心如刀割,他知道这些学生经过十年寒窗,好不容易考上大学,若治好了他们的病,将来都是安徽的医学人才,他以一颗救人爱才之心,向院党委建议,把这些学生留下来,专门造了十间平房,让他们住进去,学院给他们增加营养,治疗由许学受负责。这些学生边治疗,边学习,完成了学业。几年内,在许学受的建议和学校的安排下有50余名学生经过这个自办疗养室,完成了医疗系的学习,走上了医师岗位,不少还成了国家知名专家。
    在教科书馈乏的年代,许学受将所学所悟印成讲义,用于培养学生以及临床医生,举办了多期培训班。这些珍贵的资料后来经过多年的沉淀和整理,出版了《临床肺科读片》、《临床肺科手册》、《内科疾病的肺部表现》、《肺结核病》等教材和科普读物,在肺科医学界都颇具影响。《临床肺科手册》先后五版,国内同行几乎人手一册,反映良好,有一书在手,如良师在侧,珍宝在怀之美誉。 1987年该手册被列为国际交流丛书之一。多年来,他出版了15部医学著作(与人合著的6部,自己著述的9部),发表了论文百余篇,其中一篇还获得国际优秀论文奖,研制DDZ—II型多功能胸腹治疗仪,获安徽省科技二等奖。
    许学受曾经作为人大代表多次在全国会议上呼吁要重视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 1984年,许学受首先提出了关于“建议制定结核病防治法”,得到了全国人大和卫生部的重视。 1989年我国第一部卫生法规《急慢性传染病防治法》颁布实施,为结核病的防治提供了法律依据。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许学受依然联合全国80多位肺科专家创办了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学术期刊《临床肺科杂志》,并亲任主编,为了他钟爱的医学事业继续发挥着光和热。
 
    (原载2010年1月5日《江淮时报》第2版)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