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袖蕴中西文化 一心做气候文章
——记管理型科学家 陈德亮校友
2008年5月30日,国际科学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 中文简称“国际科联”)在总部巴黎宣布,瑞典籍华人科学家陈德亮先生将从2009年2月1日起出任该组织的新一届执行主任。
国际科联是目前科学界最具权威的非政府性国际组织,主要职责是锁定和组织研究对科学和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的议题,组织各学科各国家科学家间的交流合作,提供独立和权威性的建议以促进科学界、政府、社团及私人企业之间的对话。现有 30个国际科学联合会和117个国家或地区的科学团体为其会员(代表137个国家或地区),为此有人称它为科技界的联合国。国际科联执行主任负责协调和组织国际科联各成员单位,包括各国家会员,国际科学联合会和跨学科机构,致力于履行国际科联的使命和保证各项战略和计划的顺利实施。历届执行主任均由国际上著名的、有丰富国际合作和管理经验的科学家担任。具有卓越组织管理才能的气候学家陈德亮先生,成为国际科联自1931年 成立以来的首位华人执行主任。
陈德亮教授1961年7月21日出生于江苏省泰州市。1968年进入泰州市东方红小学读书(现大埔中心小学)。孩童时正好赶上文化大革命,,父母、家庭遭到严重冲击,没能享受到多少正常的家庭生活。面对动乱和磨难,孩童时的他经常一个人躲在家中阁楼的书房里看书,这样竟培养了他强烈的读书兴趣。1979年,在泰州市第四中学上完初中和高中以后,一直梦想成为物理学家的他,考入南京大学气象系。1983年大学毕业以后,陈德亮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给著名气候学家、时任地理所所长的左大康先生当助手。1989年赴德国美茵兹马普所和古腾堡大学,师从诺贝尔奖得主Prof. P.J. Crutzen和其他三位教授,攻读博士学位。1992年2月博士毕业后,先后在德国不来梅港的阿富雷德-魏根纳极地和海洋研究所和德国科隆大学地球物理学和气象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1993年被瑞典哥德堡大学地球科学系聘为物理气象学高级讲师,2000年1月,38岁的他成为物理气象学终生教授。2007年,被瑞典哥德堡大学任命为著名的August R?hss 教授(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学),成为哥德堡大学自1891成立以来第四名拥有此头衔的教授。
作为一名国际著名的气候学家,他在区域气候学、气候动力学及全球气候变化领域都有突出的贡献。在近10年中,他主持和参加了20余项国际国内重大科研项目,培养了20多名博士研究生和10多名博士后,在国际上发表论文100余篇。现任瑞典皇家科学院环境和IGBP/WCRP委员会委员,哥德堡大学自然科学学院战略领导小组成员,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海外主任,美华大气海洋学会欧洲负责人,广州季风与环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气候生态学、气候变化委员会委员以及四种著名国际和两种国内学术期刊的编辑。
陈教授对气候科学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对降尺度技术的发展,这是气候预测和研究气候变化的关健技术之一。气候预测是世界科学界的重大难题,对保障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重大意义。世界不同地区气候变化的程度不同,带来的影响也不同,科学家需要利用现有的观测数据和全球气候模式(GCM),对气候变化在不同地区给地球表层系统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估,并用科学技术减缓气候变化给人类造成的不利影响。但是,目前GCM的空间分辨率较低(一般300 km),很难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中间需要一种降尺度方法,将大尺度、低分辨率的GCM输出信息转化为区域尺度的地面气候信息(如气温、降水),从而弥补GCM对区域气候预测的局限性。陈德亮发展了以客观环流分型、随机统计模型、典型相关分析、奇异值分解及多元线性回归为基础的统计降尺度方法和模式。从研究大尺度气候开始,利用统计降尺度方法,对瑞典的地面温度、降水和风场等小尺度气候进行了综合研究。首先利用瑞典的数据提出将统计-动力降尺度方法与大气环流模式相结合,产生当地未来的局地气候变化情景,并用此方法估算了未来气候变化情景预测的不确定性。他利用发展的统计降尺度模式,结合罗斯贝中心的区域气候模式,德国马普所与英国哈得莱中心的大气环流模式,研究未来瑞典气候变化的情景。同时,通过对不同模式、不同降尺度方法的比较,给出了对未来气候变化预测不确定性的估算。
通过对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图的分析,人们发现在某些地区常年分布着巨大的高压或者低压系统,称为大气活动中心。当某个大气活动中心气压偏高时,另一个则偏低,如当亚速尔高压偏强的时候,冰岛低压通常也加深,反之亦然。这种类似跷跷板式的现象被称为“大气涛动”。20世纪二三十年代Walker系统地提出了全球三大涛动的概念,即北大西洋涛动(NAO), 北太平洋涛动(NPO)和南方涛动(SO)。而欧洲的气候则与NAO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陈德亮利用瑞典器测资料丰富的特点,对NAO与瑞典区域气候关系的稳定性作了探讨,并同时对这两者在不同尺度上的关系做了成功研究。此项研究填补了国际上这方面的空白,对理解瑞典区域气候变化,以及预测瑞典未来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德亮的这些成功的科研成就,是他深厚的科学积累和长期勤奋工作的结果,也得益于他与众多科学家的长期良好合作。他坚信并力行——现在的科学研究,要求多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很多现代的学科本身就是交叉学科。综合不同专业、不同特长的人来研究,是科学研究发展的趋势。尤其对于全球变化研究来说,气候变化研究的对象是整个气候系统,包括气候各个子系统以及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研究范围很广,几乎囊括了科学的所有分支,尤其是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更加要求多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他常说“多与别人交流,了解对方研究的领域,也许能在对方的领域发现解决自己问题的好方法,这对于自己学科的发展可能是很有意义的一次机会。”
与人开展合作研究并非易事,他坚信尊重别人是维持合作,促进合作的基础。尊重别人,第一是要体察细节,真心地关心别人。在学生和同事眼中,他从不摆架子,不分职业贵贱,职位高低,从来都是友善待人。尊重别人,第二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与他人合作开展的研究工作,必须要在成果中体现出来。当合作者贡献达到一定程度,应该成为论文或者专利作者之一,当贡献还不够成为作者之一,比如提供资料、程序,帮助协调野外实习和调查等,这些贡献至少应该在致谢中体现。及时回报别人的贡献,是对别人劳动的一种肯定,也是保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陈德亮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诸方面先后与10多个国家、学科的多名科学家精诚合作,在这些过程中,充分展现出了他卓越的组织管理才华。为了促进大气科学各分支的合作,陈德亮和其他科学家组建了瑞典哥德堡大气科学中心(GAC),并出任第二届中心主任。GAC由位于哥德堡地区的四所单位,即哥德堡大学,查尔默斯技术大学,瑞典环境科学院,瑞典计量标准研究院联合组成,目的在于协调和加强本地区已有的大气研究资源和合作。GAC拥有20多个研究团体、公司和政府权威机构及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150多个成员,这为区域大气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合作和交流平台。
2002年至2007年,陈德亮教授先后三次被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聘任为科学主任。科学主任这个词说来简单,里面却包含着一段不简单的故事。2001年,陈德亮教授应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却因为加入了瑞典国籍而未能当选——尽管他当时已被中国气象局认定为“综合考虑的最佳人选”。爱才的中国气象局领导一直没有放弃这个机会,在2002年11月,双方找到一种变通的方式,即陈德亮以科学主任的身份受聘于国家气候中心。这一突破先例的合作方式得到双方的肯定,也为海外华人打破国籍的限制,为国家服务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本。陈德亮在国家气候中心任职期间,负责指导制定科学研究计划,组织申请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及国际科研项目,促进国家气候中心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国家气候中心的整体研究和业务水平及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为把国家气候中心建成世界气象组织的亚洲区域气候中心(北京气候中心)、东亚季风活动中心和全球长期预报产品中心做出了重要贡献。
“两袖蕴中西文化,一心做气候文章”,气候学家陈德亮在中西方甚至世界各国之间的科学交流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为科学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