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文尔雅 霭然仁者——访南京大学文学院莫砺锋教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07-08浏览次数:1162


温文尔雅 霭然仁者
——访南京大学文学院莫砺锋教授
余  鹏/文

莫砺锋,男,1949年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66年毕业于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1968年下乡插队,1978年考入安徽大学外文系英文专业。1979年考取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师从程千帆教授专攻中国古代文学,198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84年获文学博士学位,为国内首位文学博士学位获得者。1984年以后在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其间于1986年9月至1987年7月在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任高级访问学者,1996年9月至1997年7月在韩国全南大学任客座教授,2001年9月至2002年2月在台湾清华大学任客座教授,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在香港浸会大学任客座教授。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并任南京理工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河南大学、安徽大学、广西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江苏省政协常委、江苏省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学术兼职有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韵文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陆游研究会会长、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等。

    时维六月,正是一批莘莘学子离校的时节,南大北园入口的甬道两侧的法桐树叶在一场细雨之后更加显得青翠欲滴。对于在南京大学中文系度过四年本科生涯,即将作别母校踏入社会的笔者而言,能够在毕业之前访问到景仰已久的莫砺锋教授,亲耳聆听莫老师的教诲,无疑是一大幸事。
    在逸夫管理科学楼见到莫砺锋教授的时候,他正在擦拭办公桌上的灰尘,“我最近这一段时间都在外地出差,到兄弟院校做答辩委员,连办公室都没时间来了。你们的采访也一直拖到现在,实在是抱歉。”就是在这样的风尘仆仆之余,莫砺锋教授接受了笔者的采访。

    

     
    莫砺锋教授早年就读于苏州中学(当时叫苏高中),那时苏州中学的风气有一种重理轻文的倾向。由于大势所趋,莫砺锋当时想报考的专业也是工科——清华大学的电机工程系和数学力学系。但是志愿刚填好草表,文革就开始了,高考也被废除。好在当时的高中是文理科不分班的,而且苏州中学的语文老师教学方式非常好,老师鼓励大家读课外书。在高中时,莫砺锋就已经读了很多课外书籍。虽然是一个理工科考生,但莫砺锋当时已接触到了比较系统的两套文学史,一套是中国社科学院编的,另一套是游国恩主编的。现在莫教授想起来,也可以说是一种缘分,“那时我只是对古代文学比较感兴趣,没有想到以后研究古代文学竟然会成为我的职业。”
    从1968年起到1978年,从19岁到29岁,这十年的时间,一般而言都是人的一生最珍贵的时期。但由于时代的境遇,一代人的青春不得不消耗在乡间地头。在插队的十年里,做得最多的就是体力劳动,不停地经历理想的幻灭,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种磨练。“十年插队,不能说学到了什么系统的东西,因为当时能找到的书实在是太少了。”莫教授说道。刚下乡的最初两年,莫砺锋还试着自学一些数学、物理方面的课程,但是苦于缺乏必要的教材,而且遇到不懂的地方没有人指点,自学根本就学不下去,后来就只能放弃了,渐渐地调整为只读文科书籍。
    即便如此,由于大环境的限制,在农村也是很难找的到自己想要读的书,书店里也买不到书。“那时不像现在,你想读什么书就能读到什么书,那时农村连报纸都没有,所以你不可能制定什么计划,只能偶然弄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没有选择的余地。书实在是太少了,有时只能翻来覆去地看同一本书。”由于能找来看的书特别少,所以也就看得比较细致,凡是可以背诵的地方,基本上都能背诵下来。像郭化若注释的《孙子兵法》、《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等,基本都能全文背出。“我之所以今天从事古代文学研究,跟那个时候打下的背诵基础应该有点关系吧。套句俗话,可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1977年年底恢复高考,莫砺锋考上了安徽大学外文系,第二年报考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师从著名古代文学专家程千帆先生。
    “当时我是学外语的,所以起初也只是打算考英美文学方面的研究生。但是南大考英美文学专业是需要考第二外语的,而我又没学第二外语,只好改考中文。看到程千帆先生招收唐宋诗歌方面的研究生,我觉得我在农村的时候把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的诗歌都背诵了不少,所以就考了。”当时南京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汉语试题是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其中有不少题目的答案其实就是莫砺锋曾背诵过的古文。所以后来得知,莫砺锋的古代汉语考了98分,反倒比本专业的英语成绩还高了2分。
    进入南大学习之后,由于莫砺锋之前并没有接受系统的中文系的课程,程千帆先生根据这种情况,布置了大量的书让莫砺锋读。“程先生是个很严格的老师,对他来说,带学生不是让学生获得一个博士文凭,而是确实让学生以后能自己做研究。他的训练,细致到字都要一笔一划写,要是潦草了他都会把作业退回来让你重抄,直到现在,我还保留着写字一笔一划的习惯。”
    1981年底,莫砺锋完成硕士答辩后,恰逢学位条例颁布,南京大学开始在本校的研究生中招收博士生。程千帆先生招收了莫砺锋作为他的博士研究生。1984年,在钱仲联、徐中玉、唐圭璋等国内著名文史学家组成的答辩委员会面前,莫砺锋的博士论文《江西诗派研究》得到全票通过,莫砺锋也成为了国内第一位文学博士。

    

     
    在跟随程千帆先生的问学生涯里,莫砺锋开始进入学术的世界,并从程千帆先生那里继承了对于学问的虔诚,也在唐宋文学研究的领域内开拓出了自己的天地,著有学术专著五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程先生对我影响是有很多方面的,他给我最大的教益,应该是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他不是仅仅将其当作一个谋生的职业,而是当作安身立命之所。”
    莫砺锋教授秉承程千帆先生的学术思想,特别强调和重视将文艺学与文献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他在一次讲演中提到,这一研究方法就是当进行古代文学的研究的时候,首先要把研究的对象,也就是材料本身先搞清楚。这个材料是完整的,还是残缺不全的?是真实可靠的,还是虚假的?当然,接下来还有最基本的文学史实、作家的生平等等历史背景都要搞清楚。这些属于考据学、文献学的工作搞清楚以后,我们才能进入文艺学的研究,才能对这个作品进行判断、解读、评判,然后提升到理论,得出一些结论来。否则的话,这个基础就不存在。
    莫砺锋教授虽然平时“不苟言笑”,但他上课风趣幽默,举例时旁征博引,温润的吴侬软语让学生听了如痴如醉;他主讲的“百家讲坛”——《诗歌唐朝》系列在严谨的学术氛围与生动的生活语言中用江浙人士特有的儒雅谈吐向广大观众介绍了一个诗歌繁荣的唐朝世界,在全国听众中好评如潮。
    莫砺锋教授认为所谓的国学热,只是在媒体炒作下的一种假象,其实在社会上真正关心国学的人很少。他认为“百家讲坛”的热播是人民大众的一种正常的文化需求。每个国家的文化传统都是不可割裂的,放眼世界,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这是一个民族之根。传统文化不可能一无是处,也不可能白璧无瑕,而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这就需要我们放出眼光,进行有选择的吸收、继承和发扬。当然,即使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必须要经历一个现代性的转换,不能原封不动。我们不能守旧,最好能把它们有机地融入现代生活中。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投入一部分的人力物力来研究传统文化和文学,拥有一定规模的研究力量,这根本不能称作“热”。
    莫砺锋教授今年刚臻花甲之年,两鬓染霜,言谈举止间彰显蔼然仁者的气质。对于晚生后学,莫砺锋教授提到最多的是建议他们大量地研读经典原著,“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熟读作品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基础打好了,今后不论是去工作,还是继续深造,都能够得心应手。”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