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藏之 何日忘之——记中央大学北京校友会负责人王竹琴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07-08浏览次数:1544


中心藏之  何日忘之
——记中央大学北京校友会负责人王竹琴
罗  瑛/文

王竹琴学长,江苏省泰州市人,1924年10 月生,194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经济系,1949年到北京工作,1993年离休。自1987年6月9日中大北京校友会成立以来,他一直担任副会长兼总干事。“凡与校友会有关的一切活动,他事必躬亲,巨细不遗,任劳任怨,一丝不苟。他不愧是咱们中大北京校友会的灵魂”(高叔眉校友语)。王竹琴学长在中大校友中是有口皆碑。

创立中央大学北京校友会

    1986年4月初,中大航空系1947届饶展湘学长约医学院周兰学长和王竹琴学长等酝酿成立中央大学北京校友会。4月13日,王竹琴学长与41位北京校友在北京军区医院周兰主任处召开第一次筹备会,并组成了21人的筹备组。经过一年多的奔波,1987年6月9日,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礼堂,正式召开了中央大学北京校友会成立大会,有700余位中大学子与会。大会由潘田、饶展湘和王竹琴等三人共同主持。在会上,王竹琴代表筹备组作了《关于筹备经过的汇报》,大会通过了《中央大学北京校友会章程》,选举戴念慈为首届会长,推举严济慈、潘菽、金善宝、吴作人、蔡翘等五人为名誉会长。鉴于王竹琴对成立校友会所做的贡献,他被大会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这样,中央大学北京校友会在祖国的心脏诞生了。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人民日报》(海外版)和《人民政协报》等都作了及时报道。
    在起草章程时,王竹琴与筹备组考虑到:中央大学1949年以后改名为南京大学,院系调整时又从南京大学衍生出11所高校,所以,他们实事求是地认为,这11所高校和附中都是母校分出来的一部分;在这些学校学习和工作过的都是中央大学的校友;他们在北京就都可以参加中央大学北京校友会。

中大校友的贴心人

  中央大学历史悠久,到北京校友会成立时,不少校友已到耄耋之年。“霜叶红于二月花”,历经时间考验的同学之情,越发炽烈,越发真醇。这种对老同学沉甸甸的挂念,即使同在京城,因身体不便走访而孤独、寂寞之情,不时萦心。校友会便担当起联络校友感情的重任,平时尽量派人去家中看望这些老学长。有一次,王竹琴学长去看望地质系一位90多岁的校友殷维翰学长,双目几乎失明的殷先生没想到校友会有人来看他,在惊喜激动之余,在一块黑板上写下酒杯大的字,留下了名字和电话。临走时,这位老人动情地说:“以后你们还要来啊。”校友会还通过电话、祝寿等多种方式问候、祝福他们。王竹琴号召各院系校友会的负责人,每年在春节时给在京90岁以上的老学长拜年。王竹琴学长请各院系校友在分别开会活动时,第一项议程就是集体给这些饱经风霜的老人拜寿。当主持人高声宣布老寿星的名单时,这些长者一个个激动地站起来,在悠扬的祝寿歌声中,他们与到会校友们同声祝福,这是一种怎样的氛围呵!他们不但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同学深情,还感到母校百年不变的深沉关爱。
  王竹琴自己也亲自去一些老学长家中拜年、祝寿。2005年春节,王竹琴与李公天、李方、覃锦显等带了鲜花和蛋糕到政治系老学长王艮仲家中拜年,祝贺他102岁高寿。2002年1月,王竹琴与刘承汉、吴俊燕带着大“寿”字和国画“寿桃”、生日蛋糕及鲜花到教育系老学长董德鉴家中,祝贺他100岁的寿辰。2002年7月20日,著名建筑大师张开济学长90华诞,王竹琴和骆继宾、沈景新等校友带着字、画、蛋糕和花篮到他家中祝寿。当天的《北京晚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校友为张开济学长祝寿的大幅照片,并配发了整版的长篇报导。2008年7月14日是法学院老教授芮沐的百岁华诞,王竹琴与李公天、李潞、李方、覃锦显、吴俊燕等校友提前几天带着字、画、蛋糕、花篮到老学长家中祝寿,带去校友会的深情祝福。20多年来,尊师敬贤是校友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联系台湾和海外校友的纽带

  《诗》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宝岛台湾是我国除大陆外,中大校友最多的地方。那里,有王竹琴不尽的牵挂。王成圣学长是王竹琴同届中大边政系的校友,读书期间,二人已略为相识。1949年,王成圣学长赴台,因他是“国大代表”,一直不便与老家四川冕宁的亲属联系。上世纪80年代,王竹琴的挚友、农经系张荣德来京探亲,带来了王成圣的著作及他创办的《中外杂志》等书刊,并托王竹琴与他的家属联系。1990年8月16日,张荣德再度来京,又带来王成圣的信,信中反映他在老家的弟弟王成贤因水灾冲毁房屋而重建有难,王竹琴学长当即致函中共四川冕宁县委台办,请予帮助解决。2001年,王成圣之女从河北大名来京,王竹琴设法让他们父女通了电话。2004年9月26日,王成圣去世。王竹琴即电请在台校友崔之华以中大南大北京校友会的名义向王成圣敬送花圈致哀,并慰问其家属。是年12月12日,王竹琴仍给王成圣的三儿子王文正和儿媳陈秀英发去贺年片和慰问信。王氏夫妇深为感动,说:“两代深谊,感曷可言”。为感谢王竹琴,他们特地来京看望王竹琴,并赠送了一批 《中外杂志》,以后定期寄来。王竹琴为了沟通两岸信息,自费将这些杂志定期转寄给母校和上海、重庆、云南等地校友会。
  1995年5月,农经系谢森中学长偕夫人教育系谢延禧来京参加海峡两岸金融研讨会,希望见到过去的老同学,王竹琴当时还在住院,他委托儿子约到了贾文林、刘伯岑、杜度、王河林等8人去宾馆会了面,王竹琴带病也从医院里赶来,代表校友会欢迎了谢森中夫妇。2000年10月21日,谢森中夫妇从南京参加两岸校友学术交流会后再次来京,还希望见到前次见过的在京校友。经王竹琴多方联系,只有贾文林在京,还生病住院,谢森中夫妇特地去积水潭医院看望。王竹琴与曾逖闻、梁玉龙、陈理等校友会负责人多次去看望谢森中夫妇,得知谢延禧身体不适,当由曾逖闻联系请301医院院士王士雯校友进行了诊治。
  两岸校友之情在一次次的互相关爱中紧紧相连,王竹琴就是这连接友情的纽带。王竹琴不计名利、不顾劳累、不辞辛苦,热心为校友们服务,其中有多少琐事,就有多少“鹡鸰在原,兄弟急难”之情。
  那些旅居国外的校友,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之际,“此时相望不相闻”,令人感伤。因此,对万里风涛归来的海外校友,王竹琴只要知道他们来京的信息,都要亲去看望,有时还开座谈会欢迎他们。90余岁高龄的顾毓琇老校长夫妇来京,王竹琴与校友去北京饭店看望他们,还请他老人家看他所喜爱的京剧。美国物理学会会长吴健雄来京,王竹琴约她在京的同班同学孙家炘一同参加欢迎座谈。旅美校友会会长伍承祖、童传辰、庞承濂、唐德刚、马大任等校友先后来京,王竹琴都组织和参加了校友会的欢迎接待,为他们接风洗尘。海外校友有托,王竹琴总是有求必应,尽力去办。如旅美体育系校友龚树森在洛杉矶创办了“美国中华体育联谊会”,1989年,他写信给王竹琴,想组织“纽约老马篮球队”访问祖国大陆作友谊比赛。王竹琴便与国家体委联系,使该篮球队成功访问了北京、南京、重庆等七个城市。1998年,旧金山校友顾寿恩教授欲来京讲学。王竹琴便与校友胡代光、王相钦等商量,1999年10月邀请他到北京商学院和北京外贸大学及北大经济学院讲学、交流。1994年,旅美校友胡匡敏推荐其弟、电脑专家胡匡冀回国进行科技交流。经王竹琴多方联系,从这年10月28日到11月9日,胡匡冀在清华大学、四机部和北京理工大学参观、讲学,等等。王竹琴的万里挂怀,就似那重洋浩浩。

帮助并要求北京校友做好联谊工作

  王竹琴学长热心帮助校友做好联谊工作,给大家提供通讯联系方式,凡有去台湾或国外探亲访问的北京校友,王竹琴学长都热情关怀并希望他们抽空去看望当地校友,加强联谊。王庆淑学长访问台湾时,经王竹琴学长介绍,看望了中大校友会原副理事长梅翰生及副总干事汪清澄和女校友会会长韩幼贤等。1995年张青松学长赴台参加学术会议,王竹琴学长给虞兆中、邹祖焜、杨洁豪等10位校友写了亲笔信,让张青松代表北京校友会拜访他们。张青松在台北受到虞兆中和夫人以及邹祖焜、汪清澄等学长的热情款待,增进了两岸两代校友的情谊。王正宏和沈左尧等校友去台湾参加学术会议和进行文化交流时,也是经王竹琴学长介绍,拜访了台湾中大校友会理事长虞兆中,参加了中大校友会春节联谊会,沈左尧校友见到了荣誉会长李国鼎等学长。2001年5月31日,李国鼎逝世,北京校友会即于6月1日发去唁电,并盛赞李国鼎在两岸等事务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2002年4月初,台湾中大校友会荣誉会长、《中国时报》董事长余纪忠仙逝,北京校友会于4月10日给其长子余建新去电悼唁。同样,去国外的北京校友,王竹琴也要请他们去看望当地学友。校友李先彬去新加坡探亲,王竹琴托他给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校友带去会刊,并看望新加坡校友联系人陈钦模和黄钊汉等。1997年,校友吴佩纶、孙稚礼夫妇去美国探亲,王竹琴托他们在纽约看望了“旅美中央大学校友会”原会长童传辰、庞曾濂和时任会长鲜于明南,在洛杉矶看望了“南加州国立中央大学校友会”原会长文席谋、旧金山“中央大学美国北州校友会”会长顾寿恩等。对那些旅居他乡未曾回国的校友,同样要看望。王松里旅居巴黎后,未曾回过国,当历史系章琨校友去巴黎讲学以及艺术系校友程方去欧洲旅游时,王竹琴都先后托他们特去看望,等等。哪儿有校友,哪儿就有王竹琴绵长的牵挂。

校友情深,代代传承

  细心出真诚。为了加强与校友的联系,王竹琴千方百计搜集海内外各地校友通讯录。笔者在他的书房里,看到一沓沓的通讯录,如上海、重庆、南京、成都、武汉、云南等大陆各地校友会的通讯录;港澳台及美国、新加坡等地的校友通讯录。他说,他就凭这些地址和电话与各地的校友进行交流。为方便校友会之间的联系,他还在卸任时,将各地校友会的主要负责人和经常联系的校友的通讯地址和电话手抄成册,移交给新一届的总干事,以便他们继续与各地校友联系。笔者仔细看这些通讯录上,王竹琴做满了各种笔记。如在通讯录的页眉记有某年某月某日,某位校友来访,校友会如何接待等。一些校友的通讯电话变了,王竹琴就及时修改成新的联系地点,有的甚至已经变更了四五次。这些笔记的一笔一画,工工整整,令人惊诧、叹服。
  桃红又是一年春,中大北京校友会历经十七个春秋的有效运作,在社会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是由于校友的年事已高,能够外出参加活动的越来越少,中央大学北京校友会必须吸引年轻的校友参加,才能继续发挥活力。在张存浩会长的领导下,王竹琴学长和程德、王民栋、骆继宾、张青松等校友会负责人共同努力,经过几年的酝酿,终于在2004年春,召开了中央大学北京校友会第四届理事会和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北京校友会第一届理事会联席会议。会议修改了校友会章程,将校友会名称改为“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北京校友会”。大会选出了年纪比较轻的校友组成了新的领导班子,顺利地实现了校友会负责人的新老接替。选举张存浩为会长,骆继宾、张青松为副会长兼总干事。王竹琴学长在会上作了《关于修改“中央大学北京校友会章程”的说明》,虽然他不再担任总干事了,但他为校友会的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情生于有情之地”。王竹琴学长魂系母校,梦也萦回。自1946年中大搬回南京以来,王竹琴十分想回重庆看看母校原址,有时还在梦中回到柏溪、沙坪坝。1993年3月24日,他终于圆了这个梦,并写了《阔别四十七年  重访柏溪分校》一文,深情慨叹母校的沧桑。“一花忽先放,百花皆后香。”众校友接踵而至,纷纷旧地重游。王竹琴深情地说,“母校对自己的深刻影响,力所能及地为校友会做点事,也是对母校的一点回报”。 而在母校的呵护下,这种“恰同学少年”凝成的真情,“是一种自然的、特殊的感情。因为大家年轻时在同样的环境下成长,有若干共同语言。一谈到校友,某种感情就油然而生,拉近了距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感情,越发真醇” 。原来,对“兰蕙并茂,桃李争芳”母校的真诚感激和尔我同心的同学的深深眷恋,是王竹琴尽心竭力地为校友服务的不尽源泉。
  中大校歌云:“大哉一诚天下动。”中大就以“诚”动天下,王竹琴亦以“诚”待人,以“诚”动人。他的古道热肠,赢得了校友们的高度赞扬。在贵阳的校友胡一民说:“热心校友数竹琴,几经相逢在旅程。校会工作烦耐心,德高望重感众人。”原南大副校长、现南大校友总会副会长王德滋院士更是指出王竹琴是“中大校友的贴心人”。由于他的优秀业绩,1997年,王竹琴被北京市政府、北京市人事局和北京市老干局评为“老干部先进个人”,2007年5月被南京大学校友总会评为“南京大学优秀校友工作者”等,真正是“实至名归”。
  现在,他虽已从校友会的领导职位上退了下来,但他心心念念的还是那甲立南东的母校和多年推心置腹的老校友,“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他一如既往地支持北京校友会和南大校友总会的工作,继续给委托他办事的校友和母校真情服务。他每年仍要自己花钱把几百份北京校友会会刊及许多贺年卡寄给国内外的校友。他真心地祝福咱们“撒网就撒迎头网,开船就开顶风船”的母校,永远屹立在科学的前沿、名校的前列。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