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间岁月 棉里乾坤
——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袁洪滨
胡永琦/文
一
洪滨丝画(俗称丝棉画或棉花画),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袁洪滨先生于1981年独创发明。一把剪刀、一把棉花,“洪滨丝画”以搓、拉、捻、剪等万般变化,将平面的绘画艺术与立体的浅浮雕细腻而巧妙地结合,使丝棉特有的肌理效果和色彩艺术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不用任何粘胶剂,凭手工摩擦产生的静电和纤维的自然附着力,将世间万物表现得出神入化。它极为讲究用色,画面鲜艳夺目,并能防霉,永不褪色。无论是中国民间画、山水工笔画、泼墨画还是油画,洪滨丝画皆表现得栩栩如生、精美绝伦。洪滨丝画成功地突破了传统工艺在材料和表现形式上的局限,达到了无物不可入画的境地,成为中国现代手工艺术和中国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一朵奇葩,开创了世界手工艺术的新领域,被誉为“东方一绝”。
这个是百度百科上介绍洪滨丝画的文字。当得知要去采访洪滨先生的时候,很自然的去寻求一些背景知识,于是就有了上面那样一段形容。然而,无论多么华丽的词藻都无法代替真正看到这个绝活时受到的震撼——光阴在指间流转,岁月过往,沉淀在棉里的深沉艺术因子,被大师充分挖掘,展示在世人面前令人完全无法想象的另外一面……
指间岁月,棉里乾坤。
二
马鞍山的山水是亲切而富有特色的,进入市区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样。如果把城市也像人一样用一定的气质类型来形容的话,那么马鞍山无疑是亲切的邻家大姐,山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人不由自主心生向往。古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钟灵毓秀的水土上成长出了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一朵艺术界的奇葩。
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了洪滨丝画手工艺术有限公司,迎面而来的是墙壁上江总书记的殷切希望:“弘扬民族文化,发展传统工艺”——到我离开的时候我又再一次读了一遍这句话,洪滨丝画真正当得起这句话。
二楼楼道口,费孝通先生的题词非常醒目:“洪滨丝画,东方一绝。”隐含的赞美之意在笔力,字的结构间隐约可见。
我们是在三楼工作间见到的洪滨先生。想象过无数次大师的出场方式会是什么样,有什么样的风格,怎样的排场,如何给普通人以震撼。但全然不对。洪滨先生一身便装出现在我们面前,略带憨厚的笑容,一下子把存在于想象中的距离感消解得干干净净。平易近人的握手、寒暄,一点也看不出是众多辉煌光环笼罩下的艺术大师。而只有从略微下陷的眼袋中,似乎暗示着一个辛劳工作的人在不为人知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努力。
工作间很大,有很多工人正紧锣密鼓地工作着,肖像、山水、花鸟,各色各样的画都是齐全的,栩栩如生地用棉花在纸上被展示出来。进门就能看到一幅老布什夫妇的肖像画已经近乎完成,在进行着最后的细节修剪和润色——人物的表情,脸色,神情,还有眼睛里的神韵和照片上无不契合,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赞叹间,我又被一幅正进行到一半的山水画吸引了:牧牛图,画上的纹路都被勾画得清清楚楚。国画山水,重视意在笔先,有时候走笔会显得古怪突兀。可是在用棉花再现的过程中,纤细的棉花,在剪刀和指间转瞬服服帖帖地留在纸上,非常自然地融进了画里。
工人的水准已经让我们对洪滨先生的艺术功底有了管窥之感,而在接下来参观过洪滨先生的个人作品展厅后,让我们重新认识到“名不虚传”:
各种各类的作品占满了展厅,20余年的历史轨迹从《双猫图》、《白石老人》到《孙中山》、《石狮》一幅幅被冠以各种荣誉的丝画无言地向我们诉说着洪滨丝画的辉煌。一个工作人员很自豪地说,各种比赛,只要洪滨丝画出场,一定是拿金奖。奖杯、证书,摆满了展厅的一面墙,甚至在洪滨先生的办公室里还有一堆证书,据说是太多了只好暂时放在办公室里。展厅中间墙上张仃先生题的“澄怀味相”四个大大的篆体字,也是一个对民间工艺作出肯定的完美注脚。
不过,有多少人会问,这么多光辉和荣耀背后,有着怎样的艰辛?
三
洪滨先生于1958年出生于江苏南通,高中毕业后,插队到安徽无为县。后来就读安徽师范大学美术专业,2006年南京大学MBA毕业。他由一名纺织厂的普通工人,在劳动生产中萌发了用棉花做画的念头,从此走向了弘扬民族民间手工艺术的人生道路。
1981年,洪滨先生在马鞍山市纺织厂工作期间,创作发明了第一幅用白棉花、黑绒底制作的黑白纤维画《双猫图》,在全厂美术书法摄影展群众最喜爱的作品评选中获一等奖。受到鼓励的洪滨先生继续努力,1983年04月,平面纤维画《咪咪图》,在北京“首届全国青年小发明竞赛”中被共青团中央、国家轻工业部授予“全国青年小发明竞赛一等奖”。
而在1987—1990年,洪滨先生为了艺术事业的推广,放弃了在纺织厂的工作,放弃了新分的一套住房,来到了设置在防空洞里的区办街道小企业,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开始了艰苦创业,创办了马鞍山市雨山区工艺美术厂。首次在社会上招收二十多名待业青年进行培训教学,并把产品第一次推向市场,在安徽省首届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上一炮打响,产品被美国客商订购。然而好景不长,因种种原因,企业无人过问,半年发不出工资,企业领导班子瘫痪,主管部门无人过问,企业濒临倒闭。
事业的转机有时只在一瞬间——好与坏,成或败。1990-1993年,洪滨先生担任马鞍山宾馆洪滨工艺美术厂的技术负责人,而到了1993年,由于种种原因,洪滨先生放弃了优越的条件和环境,只身从城市来到农村领办、创办乡镇集体企业——马鞍山市洪滨礼品公司任总经理,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从零开始。到了1999年,洪滨先生的企业已经能解决了一百多名社会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经过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冲击后,2000年-2003年,洪滨先生走上了自主经营的艰难道路。即使存在着众多的问题,债务负担沉重,公司收入较低等,但他仍然不放弃艰苦拼搏,历时三年多的艰难经营,终于度过难关,走出低谷。
到了今天,洪滨先生和他的事业蒸蒸日上,一个全新的民间工艺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种种荣耀和荣誉接踵而至——
2004年06月,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民间艺术品博览会”上,洪滨先生的作品《白石老人》荣获第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奖金奖”,是洪滨丝画首次在文学艺术界获得的最高奖项。
2004年10月,在第三届中国国际民博会暨第二届中华(天津)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被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和组委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2005年11月20日,董事长袁洪滨携作品参加了在欧盟总部布鲁塞尔举办的“第54届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并现场表演,受到来自世界各地佳宾的赞叹。“洪滨丝画”荣获博览会“特别金奖”,同时袁洪滨在比利时皇宫被授予“皇家一级骑士勋章”。
2007年1月11日,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袁洪滨获本届“大师”荣誉称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全体大师表示祝贺与慰问,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亲自到场为大师们颁奖,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中国工艺美术界的最高荣誉称号。
2008年4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聘请袁洪滨为“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并将作品《彩三猫》收藏。
除此之外,洪滨丝画还是“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记录永久保持者。
不胜枚举的荣誉正是对洪滨先生付出的肯定,也是对一个艺术大师成长的肯定。也完美诠释了丝画这个全新的民间艺术形式所具备的独特魅力和生命力。
四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古人从来都没有欺骗过我们。洪滨先生的丝画正是从艰难中磨砺出的宝剑,是从苦寒中长成的腊梅。晃晃悠悠20年的光阴流转,寥寥数语怎么道得尽背后不为人知的苦难和艰辛?
洪滨丝画也只是默默地将这岁月的刻画,悄悄地融进了棉花的变化中,在这变化间,我们看到技巧,我们看到艺术的再现,我们还能看到的是不断的奋斗和创新,追求着发展和进步的心!
指间岁月长,棉里乾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