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不可不弘毅 任重道远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04-15浏览次数:1292


士不可不弘毅 任重道远
——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李爱民教授
余鹏

   李爱民,1963年3月生。1984年6月毕业于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1986年9月—1989年7月,在南开大学化学系攻读有机化学硕士、1989年9月获理学硕士。2000年2月至2002年6月在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攻读博士,2002年6月提前毕业, 2002年12月获工学博士学位。2003年3月被南京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
   现任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南京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国家环境保护有机化工废水治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江苏省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与蓝藻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环保产业协会水处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化工污染防治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环境工程咨询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技术咨询专家、大丰港经济开发区环境与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与专家、《离子交换与吸附》编辑委员会副主编、江苏南大戈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
  
  在2009年2月20日,江苏省盐城市由于上游的一家化工厂向河道偷排污水,使得盐城市两大自来水公司的水源受到严重污染,从而导致市区大面积断水,数十万市民饮水受到影响。受到相关部门的委托,南京大学李爱民教授临危受命,接下了盐城污染源应急处理工程负责人这个重担,第一时间率队前往盐城,开展对污染河水的处理工作。
  
  一
  刚见到李爱民教授的时候,他正在办公室里和学生交谈着什么。“真对不起,我才从盐城回来不久,院里的事情也搁下了一堆需要处理,真是抱歉。”送走前来办事的学生,李爱民教授向笔者解释道。
  “盐城这次的污染物主要是对氯苯酚,毒性很大,水溶性低,大部分吸附在底泥中。如果不在5月份主汛期到来之前完成污染的无害化处理,那吸附在底泥的污染物就可能被冲刷到下游区域,造成更大面积的污染。”李爱民教授介绍道。
  “类似的案例在国内也有过,不过成功的并不多。我们这次提出的解决方案在经过反复的论证后,在技术上和资金上都是比较可行的,可以有效地处理产生的污染物,并且处理之后不会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李爱民教授说,“我们的基本思路是,把被污染的水域分隔成多个单元格,然后利用河道作为反应器,通过物理吸附和化学氧化对污水进行处理,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水三类水质后,再利用水生植物、微生物对水进行净化;而底层的污泥,则需要视污染程度对河道淤泥进行深挖,将挖出的污泥就地制砖,尽可能地防止污泥在运输过程中造成二次污染。”
  谈到这里,李爱民教授也深有感触地说道,由于国内的化工园区早年在规划的时候,未能充分顾虑到环境保护和事故处理的要求,加上管理、技术、和监督等方面的疏漏,使得近年来这种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频率有所上升。而事故一旦发生,处理成本往往是非常巨大的。长期以来国家对于化工污染控制很严,大批学者、技术专家对化工污染防治也投入了大量精力,应该说对于正常的化工废水治理已有较好的处理技术。但化工事故不一样,如果没有很好的应急处理系统,一旦发生污染物进入河道的情况,不仅处置很困难,费用也很高,盐城的这次污染就是典型的例子,所以应在风险防范、应急及预警措施上下功夫。与此同时,相关的技术研究也需要更进一步,才能适应不同条件下的环境污染处理工作,以便更好地为国家服务。
  


     早在1989年,李爱民教授还在盐城工作时,他就给时任江苏石油化工学院设计研究所所长的张全兴教授写过一封信,想不到张全兴教授居然会给一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写了二页纸的回信,鼓励他继续在学术研究上做更深层次的探索。于是,李爱民就决心有机会一定要去考张全兴院士的研究生,聆听他的指导。2000年,李爱民终于如愿考入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并师从张全兴教授攻读博士学位。
     2002年博士毕业后,李爱民教授作为主要负责人,承接了张全兴院士领导的技术团队及其开发的树脂吸附法工艺,在复合功能树脂的研制、离子交换树脂合成工艺改进、树脂清洁生产、特种树脂的开发以及有机污染物的控制与资源化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8年,李爱民教授以“化工废水中难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树脂吸附作用机制与技术”课题,获得了该年度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在我国,化工业,包括印染业,在给国家创造财富的同时,由于行业生产性质的关系,也排放出大量的有机废水。这些废水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处理,不仅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而且将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化工和印染行业所产生的废水每年就达到了60亿吨之多。这些废水浓度高、酸碱性大,而且毒性高,急需找到合适的治理技术。
     “相对于其他的治理技术而言,树脂吸附法最大的优势就是不仅可以治理废水,而且可以把废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回收利用、实现资源化、补偿部分治理的成本,甚至还有盈余。”李爱民教授介绍道。“不过化工废水中成分复杂,要把具体的某种有用成分分离出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有非常多的工作需要做了。”
     “原来我们这个团队的研究方向主要是高浓度化工废水中污染物的资源化,现在拓展到生物技术处理后化工、印染尾水的深度处理,去除废水中污染物,使废水达到生态补给水及循环冷却水的要求,使水实现资源化。在经过微生物降解之后,废水中不仅有未被微生物降解的有毒有机污染物,而且还有微生物代谢的产物。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分子往往比较大,有毒有机污染物的分子往往比较小,这就需要寻找能够同时对大分子和小分子有机污染物进行高效吸附的吸附剂了,吸附剂的研究是我们这个项目的关键。”
     目前为止,李爱民教授所在的研究团队在树脂的合成及其在有机废水治理和资源化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分别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各一项,并且开创了树脂吸附法治理难降解有机化工废水及资源化的新领域,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和有机化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全新的发展思路。
  

  高等学校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服务社会功能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李爱民教授言道:“我的导师张全兴院士总是教导我说,知识分子一定要走出象牙塔,环境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应用科学,不能满足于发几篇论文、完成科研任务就行,一定要关注国家的需要,要将自己的研究与国家的需求结合起来;专利、论文很重要,但它们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应该是我们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副产品。我对自己的学生也是这么要求的,也许他们没写出高质量的论文,但是一定能力很强,一定是在为我国环境的改善默默无闻的工作”
  依托基础研究——成果孵化——成果推广的科技创新体系,李爱民教授所在的团队有11项技术先后在在全国11个省份40家企业、5个化工园区得到了应用,建立了40余套工程装置,有效地处理了几十种高浓度、难降解有毒有机工业废水。南京化工厂、苏州林通染料化工有限公司和“扬农集团”等知名企业在采用相关技术后,不仅实现了有毒有机化工废水的达标排放,减少COD的排放一万余吨,并且从废水中回收得到几千吨有机化工原料和几万吨无机化工原料,有力地推进了这些企业步上清洁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保护长江、太湖、淮河、大运河和黄浦江等水体的生态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对于这句话,李爱民教授深有感触:“环境科学在我国来说还算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还有比较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去加以解决。张全兴院士现在虽然已经七十高龄了,可是还依然坚持在科研的第一线。我作为他的后辈,更应该明白肩上责任的重大,为我国环境的改善而努力。”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