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南大缘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04-10浏览次数:1260


我的南大缘
张宏生

  一个人在其生命历程中,总会有那么关键的几步,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对我来说,选择南大,正是这样关键的一步,而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也还有种种奇妙的因缘。
  1973年夏天,作为徐州市业余体校少年排球队的主力二传,我随队前往南京热身,为参加秋季举行的江苏省少年排球赛作准备。半年之前,这里是我们的伤心之地。也是一场全省比赛,在对垒无锡队时,关键场次竟然全队失常,比如一轮下来,六个人的发球全都失误,使得好不容易争来的发球权又拱手相让,以至于年轻的教练在赛后签字时,流下了窝囊的英雄泪。不过,知耻近乎勇。那次失败,使得教练痛下杀手,每一个训练单元都让我们跌跌爬爬,直到瘫在地上起不来。那时日本女排魔鬼大松的训练法刚刚传入,我们正好成为试验品。当然,有付出必有收获,我们的水平也上去了一大截。这次来南京,为的是通过实战加以检验。教练员王重生(大力)原是省队队员,对南京的大街小巷都非常熟,他带着我们,在南京城里走来走去(那时条件艰苦,只能靠走),和一个又一个对手切磋。几乎就是在这样的完全不知方向的行进中,我和南大不期而遇。记得那是从五台山体育场出来,沿着山边小道,七拐八拐,就来到一片宁静的地方。教练指着一段破墙里面的房子介绍道:“看,这就是南京大学。”正是文化大革命中,年幼的我们对大学毫无概念,因此对那个甚至显得有点破败的地方并没有特别注意,顶多好奇地看了几眼。那年头,有一句话,叫做“大学就是大家都来学”,或许这就是围墙坍塌的原因?现在回想,当时走的那段路应该是金银街,可是为什么有一种荒凉的感觉,却也一直不得其解。不过,南京之行确实对我们锻炼不小。在中山东路的体育馆里,我们曾和南京市少年队有过一场公开比赛。整个看台座无虚席,我的勾手飘球飞过中网,时而左右晃动,时而突然下沉,威力甚大,曾经连得8分,引来观众席上一片赞叹。少年心性的我,当然因此对南京充满了好感。
  第二次来南京打球,已经是七年之后的1980年了,也是参加全省比赛,不过身份已经是大学生,参加的也是全省大学生排球联赛了。有一天的比赛,场地在南大,对手是无锡轻工业学院。我仍然是老本行,打二传。和我隔网相对的对方主攻手是一个身材高大的黑人,可能是所有选手中身材最高的了。当时的我感觉是若有神助,要么就是把他的重扣封死,要么就是抓住他步伐不够灵活的弱点,在传球时,手腕轻轻一拨,把球吊在他的脚下。真是怎么打怎么有,很快就以3:0结束比赛。我永远也忘不了教学楼后面、体育场东面的一号排球场,站在那个场地上,不知为何,我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要不了多久,我就会作为这所学校的一员,还在这个场地上打球。当然,我对南大的向往早就已经有了。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我的第一志愿就是填报的南大。可惜,我当时在工厂里还比较“红”,住在厂里管东管西,就是没有像样的复习功课。就算原来学得还可以,肚子里的那点存货也差不多完全还给老师了,考场败北也是必然之事。可是当我站在南大的一号排球场上时,心态已经完全不同。这一年的早些时候,程千帆先生来徐州师范学院演讲,他的渊博和幽默使我心向往之,于是立志要报考他的研究生,正在进行紧张的准备。即使来到南京参加比赛,每天背诵古典诗词和诵读英语的功课也照常坚持着。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我就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上了程先生的硕士生,真的成了南京大学的一员。世界上的事情竟有如此奇妙者!
  真像是命中注定,1982年2月,当我刚刚跨进南大的校门,马上就被校排球队盯住了。于是,作为校队的一员,又有了一段难忘的经历。当时,比赛多在小体育馆(很遗憾,这个原金陵大学的体育馆,不久前已经拆除),而训练则经常在室外场地。一号球场确实是我们经常抛洒汗水的地方,倒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主要是它三面铁网,便于拣球。但是,对于我来说,这意义却又非同一般,因为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站在这里打球,感觉真爽!这一年,我二十五岁。虽然成长在一个荒唐的时代,耽误了不少时间,可青春年华仍在,有了这样的机会,却也不晚。
  排球曾是我少年时代的骄傲,借助它而认识南大,只能说是一个偶然。不过阅世愈深,愈知偶然之中有必然,因而心中仍然深刻烙下这个和排球相关的机缘。排球当然和我选择南大无关,但与此相关的过程,却是一个生动的见证,见证我怎样一步步走进这座“梦工厂”。二十多年来,我在这里领略了美好的人生,也亲眼看到南大怎样奋发图强,终于又再度崛起,成为中国高等学府中的东南重镇。因此,在庆祝中文系建系90周年的日子里,我就把这一段缘由写出,风朝雨夕,花前月下,细细参详,仍有无尽的意味在……。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