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尽火传——记科普学的奠基人 周孟璞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8-10-23浏览次数:1202


薪尽火传——记科普学的奠基人 周孟璞
何定镛

周孟璞,中国著名科普作家、科普理论家、科普活动家,科普学奠基人。现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名誉理事、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名誉会长、世界华人科普作家协会主席,一位为科普事业服务、奋斗、奉献65载的科普痴。周孟璞是南京大学的前身之一金陵大学的老校友,曾经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四川省自然辨证法研究会理事长,中国人体科学学会理事、四川省人体科学学会理事长,四川省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科技顾问团第一届顾问,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一任社长。

情系科普  贡献特殊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建国以来,科普工作被作为一项国家事业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几十年来,我国的科普工作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提高全国人民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中国特色,体现了自身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1955年,党号召向科学进军。从此,周孟璞开始了对科学技术和科普工作一生的追求和探索。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同年5月“全国科普创作座谈会”在上海召开,与会代表就建立科普学发出了呼吁:“科学总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我们已经有了28年科普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大胆地把这些经验上升为理论,提出‘科普学’这一名称?”
    1979年在成都市科普创作协会学术年会上,周孟璞、曾启治宣读了论文《科普学初探》,提出科普学是一门学科,首次探讨了科普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以及科普学与科学学、教育学等其他学科的关系。
    1980年中国科协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周孟璞、曾启治以题为《必须加强科普学研究》作了大会联合发言,得到了与会代表的赞同。这样,建立科普学的问题就在我国公开提出来了。科普学的提出引发和促进了对我国科普工作的理论总结和探讨。
    在中国科协“二大”结束的3月19日下午,中国科协副主席钱学森在京西宾馆一小会议室约见了周、曾二人,在座的有中国科协普及部部长王麦林等同志。在一个半小时的约见中,钱老对周孟璞倡导的科普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周孟璞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和四川科技出版社分别出版的《科普学文汇》第一、第二集相继问世,立即引起了全国广大科普工作者的关注。1987年7月钱老看了《科普学文汇》第二集后,给周孟璞写了一封信,同时寄来了钱老在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科教电影创作座谈会上的长篇讲话。其中讲到:“前几年,四川有一位多年热心搞科普的周孟璞同志,他提出要搞科普学,科普的科学。那是1980年,我说你这题行不行,太高了吧!他专门写了文章讲这个道理。我觉得他道理还是对的,要研究这门学问。科学普及这个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里,在社会发展里起什么作用,应该怎么说,我们大家都可以研究”。
    潜心科普的周孟璞,不顾年事已高,一头扎在“科普学”的研究之中,先后发表了《科普学初探》、《必须加强科普学研究》、《关于科普的定义》、《科普的三个基本元素》、《科普概论》、《科普工作的“十个三”理论》、《知识经济促进科普大发展》、《创新与科普》、《科普创作是科普的基础》等论著。
    周孟璞在科普学理论的攀登中,一年一个新高。经过几年的努力,于2008年1月《科普学》一书(周孟璞和松鹰主编)问世,多年前的夙愿在周老85岁高龄之时实现了!专家称这是“科普学创新之作”,“可以说是一个突破”┄┄这是一本既有深度又有创见的新著,在科普史丰富多彩的大背景下,探索科普的沿革、发展的规律。明确提出了“科普学三大定律”。
    繁荣科普创作最最重要的是要有“人”,由于种种机缘,周孟璞同志被推向科普工作的领导岗位,在繁荣科普创作事业中起着策划、引导、组织、支持等导向作用。从1979年四川省科普创作协会(现更名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成立起,他担任主要负责人20余年。他有较高的思想政策水平、丰富的实践经验,敏锐的观察、分析和反映能力,以及理论上的总结概括能力,在繁荣科普创作中起着重要的纽带和开拓作用。如今周老虽已年愈85,依然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并不显赫,但却意义深远的伟大事业中奋力拼搏、默默耕耘。他的座右铭是:“薪烬火传”,把自己这块“薪”烧尽,把科普之火永远传下去。他这种强烈的科普事业心和甘作人梯的奉献精神,深深为人敬佩。

出身科学世家  崇尚科学

    周孟璞的父亲周太玄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与李大钊、王光祈共同发起创办了“少年中国学会”。他的父亲和母亲王耀群都是上世纪20年代留学法国并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科学家。周老的童年是在法国蒙彼利埃市度过的。受到家庭的薰陶,他自小就以牛顿、爱因斯坦为榜样,立志从是科学研究。1943年,他和弟弟一同考入内迁成都华西坝的金陵大学物理系,并想得到深造。
    可是形势的发展断了他走科研的路,而走进了科普之门。其实早在中学时期,他就从事过科普创作,在学校办起了科学壁报《新潮》。而此后近70年的笔耕生涯中,他_写过数百篇科普文章,主持科普讲演数百场,编著和主编出版有14种(套)约1300万字科普著作,撰写科普论文30余篇。
    算起来,科普创作还只是周老的业余活动,因为他的本职工作是科学行政。1956年成都市科委成立,他被任命为秘书长、副主任20余年。其间他主持的科技研发和推广活动成绩显著,1960年他曾带领土肥专家陈禹平在成都推广小麦播种法,几年后大面积推广,使成都市郊小麦获得大面积增产。1964年,他总结全国劳动模范张德元发明的“猪剥皮机”和廖心祈工程师发明的煤灰砖和曲线窑,均获1965年国家技术发明奖。1973年文革后期,他组织领导的无氰电镀协作组,在成都地区推广无氰电镀新技术,从无到有,数年间使用面积达90%以上。1975年,他参与激光技术推广,与人合作写了一本《光之骄子一一激光》,使激光技术在成都得到很好的发展,建厂生产了二氧化碳激光器,生产供不应求。
    周孟璞极为重视学会工作,1979年就组建四川省科普创作协会,被选为理事长,陆续组建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人体科学学会,科技政策研究会等,都被选为负责人。金陵大学成都校友会他被选为会长,成都老年体协游泳俱乐部被选为主席。
    由于周孟璞在科普工作中的杰出贡献, 1990年中国科普作协“三大”会上,他作为建国以来特别是科普作协成立以来成绩卓著的科普作家受到表彰,同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四川省科学技术界精神文明标兵”,1996年在四川省科普工作会议上被评为“四川省科普先进工作者。2000年被评为“四川省首届优秀科技工作者”。2005年被批准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编创学科带头人”。在党的生日时两度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90年、2008年)。而他的科普作品,也多次获奖。

无私奉献  人品高尚

    年愈85岁的周老,是一个身心健康的“不老松”,从13岁学会游泳以来70多年不间断,既锻炼了身体,又增强了毅力。2000年为了迎接新世纪,他全年共游泳194天,每天游800-1000米,年底总计游158,900米,超额完成了他事先作的“游15万米进入21世纪”的计划。让人敬佩、赞叹不已。
    周老献身科普65年,达人达观,行高于抒,行高于言,平凡中见伟大,平和中见真诚。他是官不做“官”,朴实无华,品格高尚。他待人总是那样厚道、慈祥、平易近人,知人善任。特别是对中青年,他推荐、启用、信任、培养,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科普作家和科普工作者。正如他说自己是“三乐人生”:助人为乐,知足常乐,奉献之乐。
    周孟璞以“薪烬火传”言志,认为搞科普就像搞教育一样,要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自己这块薪虽然烧尽,但科学的火种将永远传播下去。
    这里笔者录下周老为四川省科普大会作的一首诗,以表达他的肺腑之言:
你好,科普
——献给四川省科普工作会议
我为你奉献了五十年,
把科学恩惠洒向人间。
由于提高了人们的科学素质,
科技进步才有了今天。

我为你奋斗了五十年,
说不上有什么贡献。
但我深信,通过你,
发展生产力把综合国力添。

我为你服务了五十年,
艰巨的任务摆在眼前。
把人们的生产、生活、
导入文明科学的新天。

我愿继续为你服务、奋斗、奉献,
作为一个科普痴,
像篝火堆里的薪柴,
“薪尽火传”。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