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毛德馨老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8-10-23浏览次数:1234


怀念毛德馨老师
庞绍堂

  写下一点俭朴的文字,悼念这么一位俭朴的人。悼念这么一位俭朴的人,本也无需、也不应、也不允许任何渲染性的文字。任何渲染性的文字,都是对他的不恭与冒犯。
  毛老师的俭朴是有目共睹的。永远的一身蓝色中山装或灰色,永远的一只黑色拎包——过去是人造革的,后来换否,不得而知,来往于家——教室——办公室之间。也曾经当过校党委宣传部部长,退休就退休了,被返聘去上课就去了。对这些变化,他没有任何怨言。他俭朴到好象一切都是自然的,直至终于上不动课了。返聘上课,上课费用之低人所共知,他问也不问就去了。毛老师唯一的非俭朴是烟瘾大。因此有人言,老毛上课就是挣两个烟钱。但我知道,他抽烟也是抽很便宜的烟。曾经在中国人的经济状况都不怎么样时,人们笑他,一天抽烟,两个烟头:早上一个,晚上一个。因为烟屁股接上又一根烟,所以抽一个上午(下午),只有一个烟头。一则说明他烟瘾大,二则也表明了他的节俭。后来的情况当然有所不一样了,况且香烟也都有过滤嘴了,接也接不上了。我认为他只是想,上课——尤其是马列主义基础理论课——缺人,所以请他去,他就去了。没有什么特殊的想法,这也符合他的俭朴。由此,他的上课也无任何夸夸其谈,遑论华丽,而是略显单调,但均为“干货”。他永远讲着很俭朴的语言,但将所传授的知识讲得清晰明白。当过多年宣传部长,却一直没有学会侃侃而谈。
  我1982年初毕业(77级)留校教书,就是留在他所领导的马列主义教研室。虽有别的老师推荐,但若没有毛老师的首肯,我是到不了他处的。我一心就想在高校教书,但我当时根本不认识他。留在他处后,他与我谈过一次话,算是相识,并作为对青年教师的关心与指点。很俭朴,十分钟不到,只讲了两层意思:因历史的原因,马列室教师有些派系,情绪有些对立,但与你们年轻人完全无关,你们也完全无需注意;你们应尊重所有老师,一心一意备好课,上好课,在讲台上站住脚。心底坦荡,俭朴诚实,毛老师为人,于此可见一斑。后来,我将他与我的谈话以及马列室当时的状况告知一位朋友,朋友当即判断,这位领导人品不错。
  几十年社会阅历,使我注重从小事上看人。因为大事大场合,人皆会装摸作样,不大看得清。当然,大是大非生死关头,是例外。但和平年代,这种关头几乎碰不上了。小事上看人,真切准确。一则小事本无需特别注意,人的性情会自然流露。二则小事虽小,但也自然呈现个人的素养与品质。毛老师近70岁的人了,返聘上课从不迟到,于他而言,更无提前下课之可能,阅卷从不请青年教师或他的学生代劳,且认真异常。凡此种种。均可“于细微处见精神。”1993年他退休了,除返聘上课和新年聚餐(他也不大来)偶而碰见外,他与我们的接触越来越少,但大家每每谈及他,都众口一词道:“老毛是好人”。
  毛老师最脍炙人口一事,乃其在“文革”中被造反派批斗、殴打,被工宣队军宣队反复审查而决无一句瞎话之壮举。有很多老教师告知我们此事,甚至还有当时殴打过他的人也钦佩地说:“老毛真是一条汉子。”此事我辈无亲眼见之可能,但我相信是真的。为什么?以其个性之倔强,处事之认真,人品之端正,心性之傲然,他是决不会迫于淫威而胡扯的。他的这些特点,我们后来都见识过。经过“文革”那一年代的人,都知道这是多么多么不易。毛老师教了一辈子马列主义,在“文革”中,他以自身实践诠释了马列之真谛,堪为后人楷模。
    我从小因父母工作忙,由外婆带大。与外婆朝夕相处,亲情决非“浓郁”、“深厚”等等可言之。外婆97岁高龄仙逝,我一度有精神恍惚之感。已读高一的女儿问我:“爸爸,太婆对你有多好?”我答:“太婆的恩情,爸爸永远报答不尽。”女儿见我悲伤,说了一句令我心恸的话安慰我,她说:“逝去的好人,都会化作在冥冥中指引我们的灯。”诚哉斯言!愿将此话也献给逝去的好人——毛德馨老师。

 

 

南京大学校友会版权所有 苏ICP备100859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