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后来相会
——记德文专业68届校友回母校欢聚
程伟国
阳春五月, 原外文系德文专业68届校友们从全国各地来到美丽的古都南京,母校迎来了校友毕业40周年的聚会。
恰同学少年
1963年刚进校时,我们还是一群懵懂青年,母校老师的谆谆教诲培育我们成长。回想当年南大校园随处能听到我们朗朗的书声,中山陵音乐台响起过我们欢乐的歌声;在牌楼、双闸乡留下了我们学农、支农的脚印,在如皋县阡陌田野上活跃过我们访贫问苦的身影;在安徽城西湖军垦农场我们曾战天斗地,经受了两年暴风雨般的洗礼。大家先后共同度过了漫长难忘的岁月。此后天各一方,联系甚少。
八十年代,一曲“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使程伟国校友萌生再相聚的想法,在许多校友和高剑秋老师的支持下,终于将全班45位校友及老师的通讯录编印成册,并寄到全国各地校友的手上,为今后相聚打下了基础。进入21世纪,尚祥华校友又将许多已发生变更的新地址输入电脑,编成新的电子版校友通讯录。此后顾玲珠校友及其先生金立昌学长又接手编排了通讯录的第三版。
母校90周年校庆时,全班还只有三位在宁校友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到南大100周年大庆时,就有来自北京、上海、江苏等地的15位校友回母校相聚,其中还包括远道从德国赶来的袁丁校友。2005年上海聚会时,参加的人数增加到21人。此后,周文明校友提议在2008年毕业40周年时回母校聚会,获得了大家的赞同。
忆峥嵘岁月
在彭昌福、潘爱澄等在宁校友的精心组织下,40年后再相会的通知一经发出,立即得到广大校友的热烈呼应。上海的朱宝福校友很快在电子邮件中有感而发:“紫金山阵阵的松涛,玄武湖荡漾的碧波,秦淮河泛起的涟漪,鸡鸣寺悠远的钟声--皆会勾起我深情的回忆。”
5月10日前,广大校友或结伴前来,或携伴侣同行。远在广州的肖筱美校友来了,家务缠身的吴光玲、司兰英大姐赶来了,身体羸弱的浦萍、戴静、顾翔妹和张海明校友也来了。还在发挥余热的北京校友王寄萍、陈礼明等更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当大家见面时,不少人竟相逢不相识。四十年岁月在每一位校友脸上留下了或多或少沧桑的痕迹,唯独夏昌明校友的音容笑貌恰似当年,只是邵晖校友的肤色比原先更为黝黑,“阿通”张锡安校友的调皮机灵却是丝毫未变,而王瑜校友则越来越酷似“名嘴宋世雄”。
收到邀请的在宁老师相约而来,虽年逾古稀却悉数赴约。在城西湖曾与我们并肩战斗过的吴永年教授不顾年迈且腿脚不便,坚持步行前来,更是令人感动。
5月10日中午,28位校友和其中几位的伴侣以及老师40余人在南芳园欢聚一堂。席间大家欢声笑语不断,频频举杯,共忆往事,同祝未来。餐后全体来到校园北大楼前合影,永久留下这十分珍贵的时刻。
下午,在知行楼举行的座谈会上,外语学院的孔德明副院长,德语系印芝虹系主任先后介绍了外语学院和德语系的发展概况以及所取得的教学、科研成果。到会的吴永年、高剑秋、华宗德、洪天富、王仁思、张佑中、董祖祺等老师依次讲话,表达了他们激动的心情,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并送上了衷心的祝福。此后3位校友发言 ,司兰英不失幽默风趣,周文明仍是激昂慷慨,袁荣生依然强调修身养性,金立昌学长则代表前来的伴侣做了即兴发言。苦于时间太短,很多校友未来及畅所欲言。最后东道主代表潘爱澄将象征性的接力棒交给了下届聚会申办方——北京的张泰凰校友手中,天津校友也表示积极参与北京的联合举办,吴荷琴校友则被推举为“筹委会秘书长”,大家兴奋地鼓掌通过。
观虎踞龙蟠
来到南京后,校友们对身边的一切感到既亲切又陌生。无论在校园及鼓楼广场,还是在虎踞关外、龙蟠路前,都感受到了母校和南京城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
座谈会结束后,校友们结伴乘坐地铁前往夫子庙观赏秦淮夜景。在飞驰的地铁列车上刚领略到现代化的气息,转眼在流光溢彩的秦淮灯光前又感受到了古老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夜晚,永和园美味的金陵小吃了却了校友们多年的怀念之情。
11日上午,校友们在白马公园集合,开始东郊漫游。40多年前全班同学曾经在老师的带领下爬过紫金山,登过中山陵。今天华宗德、高剑秋老师来了,洪天富、王仁思老师更是携夫人同行。他们带着校友们再次踏上这条怀旧之路,只不过崭新的木栈道取代了原先狭窄的马路,四周的树林显得更加郁郁葱葱。当明城墙前碧波荡漾的琵琶湖豁然出现在人们眼前时,校友们赞叹不已。
一路上校友们不停地按动相机快门,要把这迷人的景色当作永久的纪念。联袂而来的唐伟明、朱宝福、张承础、王松海、李文蔚、程伟国等六对夫妇在这里一起合影留念。休息时同济大学的尚祥华学友在同为越剧票友的王宇平陪伴下,分别用中文和德文演唱了越剧红楼梦片段。伴随着顾玲珠校友银铃般的歌声,舞林高手李文蔚与夫人上外学妹唐芸女士翩翩起舞,向校友们展示了典雅优美的国标舞姿,赢得了阵阵掌声,将这次校友聚会推向高潮,也为聚会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中午时分,大家依依惜别,互相叮嘱多多保重,三年后北京再相会!